回避型依戀的人有什麼痛苦呢?
回避型依戀可能不怎麼會煩惱這個問題。他們大多數人覺得自己這樣待在自己的世界裡挺好的。
是,他們覺得是挺好,可受罪的都是和他們相處的人。因為回避總會有下面的問題:
痛點1:他們知道自己缺乏安全感,但卻很讨厭這一點
回避型依戀很讨厭别人說自己缺乏安全感。
回避型依戀是缺乏安全感,缺少對外界的信任。可他們自己能不知道自己缺乏安全感嗎?他們讨厭的是别人一直拿這個來分析他們、界定他們、嘲笑、針對他們,好像這群人比他們自己還了解他們。
他們厭惡的是别人明明不懂自己,還要裝作很懂的樣子。
他們知道自己的安全感不足是因為缺少愛,缺少被關心的經曆。但他們很少人會承認這一點,甚至一生都在逃避面對這一點。
聰明的他們知道人們喜歡拿别人的痛處消遣,所以他們讨厭外界對自己審視的目光,不喜歡别人把自己當成缺愛的怪物。
缺愛不羞恥,但缺愛又被可憐就很羞恥了。所以他們不惜把自己變成了“回避型依戀”。
也許他們不像可愛惹人疼愛的焦慮型依戀,可以大大方方說自己就是缺愛的孩子,他們高傲的自尊,要求他們忍受着分離的焦慮也要保留自己最後的尊嚴,不當那個哭了就有糖吃的孩子。因為缺愛和失去尊嚴相比,後者更可怕。
痛點2:他們對這個世界缺乏興趣
如果你和回避接觸過,你就知道他們不會坦蕩地說出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你好好地體察回避的内心,你會發現其實回避的痛苦和“回避”無關,他們真正的痛苦是骨子裡缺乏“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一個人能自己勇敢地發起活動,向外界表達自己的需求,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處事,它和自私無關,可以大緻理解為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和控制欲。按照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自主性的起源于兒童早期。
而童年期的回避,就是因為父母從小就沒有允許他們發展出自主性。在回避的童年,他的自主性便被壓抑住了,沒有培養出對外界的探索欲和了解欲。
讓世界按照自己的想法運轉?他們沒這份勇氣,更沒這個興趣。
因為體内的記憶告訴他們,他們的需要不重要,這個世界也不會好好聽你講話,大家都很忙,隻顧着自己的需求。你講了真心話,别人也不會停下手裡的事情去好好傾聽你的想法和故事,所以何必呢?
所以他們不喜歡講話。外人也覺得回避從來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就算回避真誠的表達,可能也是他精心修飾過的,防禦過的。
畢竟真誠的袒露對回避而言真的非常的羞恥。
痛點3:明明對情緒特别敏感,卻總被說“冷漠”
回避明明能讀懂别人的情緒,卻不知道如何回應别人的情緒。
這就像一個啞巴,因為失去了發聲的條件,所以眼睛成為了他和外界溝通的唯一渠道,所以呢,這個啞巴比任何人都敏銳都聰明,但他越是這樣,内心就越痛苦,因為知道的事情越多又怎麼樣呢?他又說不出來。
回避就是這個啞巴。
外界對回避最大的誤解可能就是“無情冷漠”。大多數人和回避相處到最後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的心怎麼那麼冷,那麼硬,平時看不出來,沒想到原來他把利益關系看得比誰都重。
但那是因為回避内心太清楚了,他早期養成的敏銳的神經,讓他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
但敏銳又怎麼樣?這個世界隻教會了他如何去看這個世界,卻沒有教會他如何去表達。
有的回避,原本是能夠共情别人的情緒的,但卻木木的、不知如何回應;有的回避是被自己的神經衰弱折磨得連共情的欲望都缺失了,所以外界一些人誤認為他們溫和的外表下其實是虛僞。
這也是為什麼回避總是無法擁有長期高質量的親密關系的原因之一。愚善的好人和冷漠無情的壞人,哪一個他都做不了。
痛點4:在外人眼裡,他們是自信的;但他們清楚,自己是自卑的
你問回避,你覺得自己自卑嗎?他們大多數人會閃爍其詞,回避這一點。
但如果你有問,那你覺得你自信嗎?他們估計又都會笑出聲。
他們對自己其實很了解的,但可就是因為太了解了,他們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并且最可怕的一點是,在回避眼裡,外界不允許他們失敗。
他們太了解自己的缺陷和局限,清楚自己外表看起來堅不可摧,其實内心卻極容易動搖。他們害怕去嘗試,擔心失敗後被人恥笑,受不了别人的眼光。
在外人看來,回避也是一隻奇怪的生物。當你覺得回避特别強大時,下一秒他就會被你的一句話傷到,和你決裂;當你覺得回避很脆弱時,他立馬又變成了不在意外界流言蜚語的獨立的人,打翻你對他的印象。
我總覺得回避像玻璃,看起來很堅硬,但一碰就碎了。
可能有些回避的痛苦就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大家都以為自己是玻璃,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隻是一面易碎的玻璃。
這份痛苦也印證了那句話:看得太清楚的人,不一定會快樂。
痛點5:讨厭很容易被外界影響的自己
回避特别讨厭被人控制,他們成為回避型依戀,也是因為想通過退縮而避免和人接觸。
在回避世界裡的人際關系存在着高位和下位。既然有了控制者,那麼一定存在被控制的人。但他讨厭成為下位的被控制者。
他之所以對“控制”這麼敏感,是因為自己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被控制的陰影下度過的。就算不是直接控制,也有間接控制。
他們看起來不在乎外界的聲音,事實卻是比誰都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對誇獎敏感,也對批評敏感;他們害怕抛棄,也害怕親密。
因為兒時的記憶太鮮明了,所以他總能比别人更能感受到外界要控制他的敵意,因為父母就喜歡評判自己,這種刻在身體肌肉裡的記憶怎麼會忘記?
沒有人能做到不受關系的影響,每一個人肯定都會因為關系而改變。但回避對這一點可能太在意了,畢竟在他的記憶裡關系隻會讓他變得更糟糕,所以會特别害怕被關系羁絆住。
王家衛《阿飛正傳》裡有一句台詞很像回避的這種心态: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無腳的鳥,他們飛啊飛,永不落地,當他們落地的那一刻,就是死亡的時候。
回避不想進入關系,也許當他打算真正去愛時,也是帶着毀滅和無所謂的心态進入的。
回避的痛點6:不适應别人對自己太好
當别人對自己好了,回避就會不自然,想要下意識地逃脫。
在回避心裡,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好。一種是真的不求回報的好,另一種是帶着目的而來的好。
大多數人不适應後一種好。但對于回避而言,這兩種好,他都不适應、都不喜歡。
後者的好雖然讓自己膈應,但起碼自己能找到對應的辦法,他不真心,我也不真心就是了。可第一種好呢?用什麼面對?回避這一輩子就很少遇到别人真正的關心,所以當别人真的在愛護他,他總是接不住别人的好。
盡管他自己很渴望這種關心,但真的遇到了,他反而又退縮了,因為他覺得這是負擔,是陌生的愛。就像電視劇裡經常說的台詞:“我真的配得上你對我這麼好嗎?”
回避的痛點7:沒有辦法安全地進入一段關系
我以前就是一個回避,在我是回避的那段時間,我是真的有一種孤獨感。
因為我心裡總藏着事兒,但我又找不到一個能讓我傾訴的人。每一次遇到了難過的事情,我總會用“理智”讓我自己又成為那個冷眼看一切的“強者”。
其實我也知道,上面說的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是我自己給自己增添了那麼多的煩惱,但凡我能想得簡單點,不把人想的那麼複雜,我也不會那麼痛苦。
我一個朋友曾經形容我在一段關系裡的樣子,他在地上畫了一條界線,就開始比劃起來,他的腳一會在線外,一會又在線裡。他說我就給他這種感覺,有時感覺在參與這段關系,有時又感覺扮演着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在安靜的觀察着所有人。
那一刻,我仿佛懂了我的痛苦,也懂了和我在一起的人他們的痛苦。
我始終無法全身心投入在一段關系裡,因為當我進入一段關系時,我就已經做好了出來的打算。
但就如我所說的,許多回避可能真的不怎麼會糾結這個問題,你覺得回避很脆弱很痛苦,但回避心裡真的很清楚,他們比我們想的要成熟的多,一言一行都有數,知道怎麼保護自己,怎麼樣才能在不傷害别人的情況下更好的生活。
當然,也有一部分不成熟的回避,他們好好活着的方式就是要不斷地去傷害别人。這種回避或許是人品和人格成熟度問題,不在這篇文讨論範圍之内。
心理測試:測試前任最想對你說的一句話
1. 在一起時你們是否會因為一些小事争吵?
是的,經常覺得很累 —2
很少為了小事争吵 —2
偶爾會,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認為你是一個喜歡自我反思并願意改正錯誤的人嗎?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會把自己的煩惱主動告訴你?
經常說—5
不怎麼說 —4
4.你會把你們戀愛的過程跟你的父母說嗎?
事無巨細,經常跟我爸媽吐槽 —6
偶爾他們問起來就說一下 —5
幾乎不說,沒啥好說的 —5
5.面對你想要的東西,你願意花費多少精力去獲取?
一切随緣,是我的終歸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說不定能成功—6
拼盡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們分手是因為出現了第三者嗎?
是—A
否 —7
7.分手後對方是否主動聯系過你?
是— D
否 —C
完整版測試題及答案可私信獲取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咨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咨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