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易經,易經是用來幹嘛的?
我要從直白的思維出發,試論一下《易經》出現的邏輯,以及存在的理由。
可能,正是我這樣的門外漢,才有機會從普通生活的視角,看到《易經》之所以存在的背後邏輯。懂得越多,迷之越深。
一、先來看一個場景:
某人準備去創業開公司:
把環境背景跟想法都列挂到闆上
1.他先去收集行業資料,現狀,背景,趨勢,将這些整理彙集,寫在白紙上,安靜地盯着這張紙表琢磨。
2.列出自身的條件與資源,與紙上列出的客觀現狀去匹配,找找機會。
3.确立計劃與目标,策略與行動,然後開幹。
再往前推想,他為什麼想去創業呢?
因為想對現狀作出一些改變。為什麼想要改變呢?因為不滿意,因為欲。
如果我說,這就是卦與辭出現的邏輯,是不是有點太兒戲、太粗暴了?
二、再講一個人人都能體會到的例子:
你有牽挂嗎?
人的心中,先有一個牽挂,然後腦中開始調用與之相關的信息資料,尋找一個緩解消除牽挂之苦的方法路徑,最後達成“相遇”,歸于平靜。
牽挂之“挂”是欲,是不滿;客觀條件是“卦”,解決之道是“辭”,是為了在“卦”的地圖上,消解欲之“挂”。
牽挂是一生的旋律
三、老子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欲觀“卦”生,有欲觀“挂”滅。而挂滅的過程是“無之以為用”。
辭,舌之辛也。口者,心之門戶也。舌,口之動也。
卦,就是看到事物最底層、最本質的信息,内藏時機。
辭,就是用心去比對,對于我來說,最好的路是哪一條。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說辭。但大原則應該不會變:順道才是最省心省力的。
四、莊子講,帝之縣解。
什麼叫懸?
懸,有點像挂,挂還有個繩子系着,懸是獨立于空中。這個懸,應該比磁懸浮厲害點,叫:遺世而獨立,上帝視角。
卦,就是盡量達成上帝的視角。辭,是人要吃飯,怎麼樣把硬飯軟吃。
先懸而後解,先卦而後辭,辭而後得,得而後安。
五、卦辭與楚辭
告辭,辭職,都是表達一些分離分解的動作。
楚辭,其實就是在用特有的體裁,表達:生活的出路在哪裡。不信你去看下目錄:離騷,國殇,天問,遠遊,蔔居,七谏,招隐士………
試舉《大司命》篇: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跟易經卦辭對比,語氣跟指向,沒有本質上的差别。
解開卦辭爻辭的秘辛,可以從《楚辭》入手。
六、易經的出路,必然是打破卦序和重解卦辭
每個時代,卦的排列時機都不一樣,而解卦之人的立場也會有差異,當然卦辭也要進行重新寫。文王能排後天之卦,憑什麼說後人不能排“後/後天之卦”呢?
在這之前,還是要先破解排卦的基本邏輯,即不易之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幾千年來,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參透這個原點,有點可怕。
而易經,必然要回到那個不易之點,才有前途。
七、東方有易經,西方有什麼?
能夠把文明與血脈傳承到今天,都是演化的成功者,也可以說是合道者。
那些歐美西方國家,并沒有易經傳世,他們靠什麼來指導生産生活?難道《易經》不是必需品嗎?
我想,西方沒有易經,但西方有科學與哲學邏輯。本質上來講,兩者是一個東東,都是為了解決人與社會的沖突問題。
八、人跟動物的差别,人跟神的差别
人能夠把自己的欲望先“挂”起來,審視環境的“卦”,來解決自己的“挂”。是為:先不動,次無欲,後有欲,再行動。
動物都是直來直去,有欲則動,無欲則靜。
所以講: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心經》講: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這是反人性的做法。但路子其實跟易經是一樣的,隻是方法與程度的差别。
觀自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