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制香傳承人餘榮珍
在風景秀麗,民族風情濃郁的黔西南州興義市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布依族風格的民居坐落在綠樹叢中,九月将金黃色灑滿這片純樸的村寨,稻谷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的好看。在這座安靜的村子裡,餘榮珍如往常一樣忙着制香——一門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手工古老技藝,現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餘榮珍是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制香傳承人。
竹簽香
香,是當地生活常見物,這裡的布依族人世世代代有着用香的習慣,在布依族的傳統裡,每到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節日都會點上香,特别是七月初到七月半的十五天裡,每天都會點上香,有了香,才有節日隆重的儀式感。
餘榮珍和兒媳李德琴在采摘華葉
竹簽香的原材料華葉——這種葉子有種特殊的清香味
香車河因生産祭祀神靈的香而得名,河畔人家都沿襲了傳統的制香手藝。在布依族的傳說裡,很久很久以前,上天有位專們制作神香的神仙叫香太公,他讓自己的女兒香女下凡到洞廣村的香車河畔,幫助這裡苦難的人們,香女到香車河後與當地英俊勇敢、勤勞善良的布依小夥香郎相愛,結為夫妻。為了使當地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香郎香女同心協力,翻山越嶺找香料、造香車、配香粑,終于,把香制成了,并教會寨子的人們制香。後來,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在洞廣寨後山的水井旁修了一座香祖廟。每年正月初一,附近的人們都要到這裡來“搶新水”、燒香祭供他們,以表飲水思源,并祈求平安。
将華葉曬幹打碎成粉末
布依族崇拜山神、土地神、水神等諸多神靈,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業興旺,子孫平安,開展祭祀活動,便有了手工制香技藝,以及由此産生的使用香火的習俗文化。用香是布依族的文化,制香是布依族文化的活化石。手工水磨制香已成為該村的特色産業。
20多年來,餘榮珍和兒媳李德琴配合默契
今年73歲的餘榮珍從小看着父母做香,那時家裡條件差,為家裡補貼家用,12歲時餘榮珍就帶着弟弟妹妹開始學習制香,特别是正月,村子裡每家每戶都在制香,一番熱鬧的場景。當地稱這種香為“竹簽香”,全村保持着原始的制作工藝,餘榮珍常常在自己屋裡制香,她的話不多,用心去制香便是她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
利用竹刀均勻地把香卷在竹條上
竹簽香的原材料為華葉和木屑,華葉可在當地取材,這種葉子有種特殊的清香味,這也是香燃起時散發香味的緣由,木屑是當地的樹木打磨而成,燃度高,将兩者混合加上特有的香餅,兌水調勻成坨,放在特制的案闆上,通過餘榮珍一雙巧手,在來回的旋轉中,把香料均勻地卷在竹條上,再蘸上紅泥粉,餘榮珍的兒媳李德琴熟練接過進行擀香,最後進行晾曬等十餘道工序制作出均勻、精緻的香條。從配料到出香,工藝非常複雜。
香餅
20多年來,餘榮珍和兒媳李德琴配合默契。餘榮珍制香,李德琴就在旁邊打下手,不知不覺成為了好搭檔。每次上山尋找原料,兩人一起,餘榮珍耐心地教李德琴制香的工藝和技巧,李德琴也慢慢掌握了,漸漸地把這份制香技藝傳承下來。
蘸上天然的紅香泥,有了獨特的色彩
竹簽香的使用也是格外講究。按其長短,可分為長香和短香,按顔色分為兩種,一種是紅香,外面蘸有紅泥的為紅香,一般用于節日和喜慶日子;第二種是青香,外面蘸有麻桑葉粉的為青香,一般用于白喜守孝。竹簽香的售價也有着不一樣的意義,竹簽香10元1把96根,寓意有祿(6)有福,久長(9)久遠……
擀香(塑型)
目前,車河村有20多組300多戶,以餘榮珍為主的制香人帶動近100戶300多人創業,每戶增收1.5萬元左右,相對以前,制香已經成為了一筆不小的額外收入,非遺手藝慢慢成為了緻富路,為了擴大制香産業,當地打算将香制作成衍生品,比如蚊煙香、旅遊紀念香等。一根細小的香,慢慢發揮着大力量。
走進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繁茂的綠葉,靓麗的民居,整潔的石闆路,一道道美景映入眼簾,一個古樸的布依山寨已今非昔比
九月,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到處都是金黃的顔色
本刊記者/林劍 編輯 /方媛 許婷
編校 / 廖迅 編審 / 吳遷 夏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