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一段視頻在網上瘋傳:一名小學生因為期末考試得了獎狀,在放學回家途中,手裡拿着獎狀,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大搖大擺,神氣十足...他母親見狀,覺得很好笑,便拿手機拍攝錄了下來。
▼小男孩高興的拿着獎狀,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
小男孩的媽媽說孩子期中考試隻得了77分,她對兒子許諾隻要他期末考試考得90分以上,就給他買一輛自行車。
如今孩子期末考了好成績,還得到了老師獎勵的獎狀,領完成績單就這樣大搖大擺地走出學校,找媽媽兌現期末的單車大禮,逗得媽媽連忙拿手機拍下了這有趣的一幕。
▼對此,人民日報也發來賀電
最近網上還流傳着一張名為《考試分數決定了敲門姿勢》的漫畫,畫面中,隻考了60分的孩子放學回到家門口,垂頭喪氣的敲門;而得到95分的孩子回家,則驕傲地擡着頭,用手重重地敲門;手拿滿分試卷的孩子更是用腳不停踹門。
▼考試分數,決定敲門姿勢
這張熱圖讓人會心一笑之餘,更能讓人深深地體會到父母對成績的過分看重,帶給了孩子們的巨大壓力。
新學期開始,各種考試也會逐漸到來,成績便成為了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面對成績,家長應該如何給予積極面對?考的好,如何正确肯定孩子?讓孩子不驕傲又有持續努力的動力呢?考的不好,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呢?大福君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給您一些建議。
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孩子成績成長型思維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經過多年研究後提出。它是相對“「固定型思維」”的一種心智模式,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成長型思維”的教育理念是「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鼓勵孩子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
卡羅爾·德韋克曾在一個實驗中發現,僅僅是分别表揚學生“聰明”(固定型思維)和“努力”(成長型思維)就可以讓本來學習成績相同的人在随後的實驗中産生差異。實驗:讓成績相當的學生完成一道數學題,不論完成結果如何,都對他們說:“哇,這道題完成的很不錯,你做對了X道。”然後将這些同學随機分成A/B兩組。對A組說:你一定很聰明。對B組說:你一定是做題的時候很努力。經過不同的表揚,在随後的實驗中,A組被表揚聰明的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真的聰明,保住自己勝利的成果,會不願意接受更難的挑戰,在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會表現焦慮,并在最後一輪的測試中成績下降20%。B組被表揚努力的孩子則相反,他們更願意挑戰難度更大的題目,遇到問題時會努力去克服困難,最後一輪測試成績提升了30%。
所以當孩子考的好的時候,需要給孩子傳遞一個成長型信息,努力是有價值的,這些比聰明更重要,努力的品質可以讓孩子下次在面對困難時,勇敢的面對挑戰。
而聰明是一種天資,讓孩子感覺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獲得的。
考試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測試,孩子在未來還需面對更對的困難和挑戰,因此需要激發孩子的内心學習動力,鍛煉孩子長久的心理韌性。
同時不少家長會有疑惑,是否需要給予孩子物質性的獎勵?
這個需要視情況而定,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更看重孩子學習的内驅動力,而非物質獎勵的外在動力。
當孩子内在動力實在不足,需要适當的外在動力驅動時,家長可以适當的考慮外在激勵,但建議适宜為好。對于孩子長久韌性發展來說,激發孩子内在學習動力效果更好。
固定型思維:哇,你這次考得這麼好,真棒、你真聰明。
成長型思維:嗯,你這次考了100分,媽媽看到了考試前在很努力、很用心的準備,你的努力有了回報。
- 考的不好時,先接納孩子
考試成績的好壞與多方面因素有關系,家長應理智、冷靜地看待成績。
我們做家長的也是經曆過學生時代,考試沒考好,有時候孩子比父母更難過,此時更需要父母的接納與指引。
不要責備、甚至打罵,這樣對于自尊心強的孩子會造成心理負擔,對于部分孩子可能會增加他們的逆反心理。
切忌不要因為一次考試失敗而将影響擴大至未來、甚至整個一生,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沒考好,一怒之下可能說:“你成績這麼差,怎麼考的上大學,一輩子就這麼完了!”這樣的恐吓不但無濟于事,甚至會讓孩子掉入“習得性無助”的陷阱中。
有些孩子天生就善于學習,而有些孩子也許很努力卻難以提升成績;
有些孩子開悟時間較早,而有些開悟時間較晚,每個孩子各有差異。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從成長型思維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可以不斷提升的,對于成績差的孩子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先接納孩子的不足,家長們需要幫助孩子從“習得性無助”走向“習得性樂觀”。
如何讓孩子從“無助”走向“樂觀”?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1975 年塞裡格曼(Seligman) 用人當受試者,結果使人也産生了習得性無助。
孩子如果考試不好,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提升,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産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最後自暴自棄,這種情況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逃離習得性無助,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建立自信,開啟積極樂觀的人生?
- 發現優勢,肯定進步
看到孩子的成績單時,不少家長會先把注意力關注到孩子的短闆上,從而忽視了孩子優勢與進步。
而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發現,從優勢出發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擁有更高的學術成就、幸福感,同時更能抵抗壓力、接受挑戰。
成績再差的孩子也會有優勢,隻要家長足夠細心,你總能從孩子的考試成績中找到孩子的優勢與進步。例如孩子這次總體排名落後了,但這次語文成績有所提升,此時家長要肯定孩子的進步與努力。或者孩子成績沒有提升,但是考前在努力的複習,此時家長也需要看到孩子的努力。
除了分數這些顯性進步與優勢,家長還可以發掘孩子的隐形優勢,例如字寫得更認真了等,總之家長們隻要細心觀察總能找到孩子的進步方面。
莉·奧特斯在其《優勢教養》中提到,從優勢出發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利用自己内在豐富的資源度過美好的人生,當我們采用優勢教養的方法教育孩子時,他們會相信自己具有優勢,并學會運用這些優勢掌握自己的人生。
- 利用優勢,彌補不足
不少家長會疑惑,積極心理學提倡的優勢教養是關注優勢,那劣勢怎麼辦?
這裡所講的優勢教養并非說完全忽視劣勢,而是需要總結優勢項目的學習方法,将之運用到劣勢的項目中去。
例如孩子語文成績好,數學成績很差,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總結語文成績好的原因及方法,并且将這個方法與優勢應用到數學學習當中。
語文成績好,一般孩子的理解能力都不會太差,而在數學應用題中,需要孩子很好的一個理解能力,所以告訴孩子數學成績的提升并沒有那麼難,可以利用理解能力強的優勢,幫助孩子樹立信心,通過努力彌補不足。
莉·奧特斯在其《優勢教養》中提到她女兒利用優勢彌補劣勢的故事。女兒凱蒂古靈精怪、極富創造力,喜歡人文和藝術,但是化學成績不好。面對即将到來的考試,女兒很緊張。
莉·奧特斯則建議女兒運用創造性、藝術性的優勢,女兒拿出她做美術和手工作品的工具盒,用海綿球、彩色管子和布料做了極具藝術感元素模型,在考試時,女兒記住了那些模型,最後女兒化學獲得的A的好成績,多虧她運用了創造性的優勢。
- 制定具體的方案,堅持落實
幫助孩子從“習得性無助”走向“習得性樂觀”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發揮孩子的優勢,并且幫助孩子一起找到了原因,就要對症下藥,制定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和計劃,一點一點,陪孩子一起各個攻破,補缺補差。
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讓孩子明白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好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用你的細心和耐心去觀察并贊美孩子的努力,與孩子一起分享每一點進步的喜悅。人生很長,隻要有父母的用心陪伴,每一天都會有進步。
- 幫助孩子樹立正确的考試觀
人的一生需要經曆無數次考驗,期末考試隻是其中的一次而已。
一次考試隻能代表過去的學習效果,未來的路還長,不論是考的好或不好,作為父母都需要用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提升孩子克服困難的心理韌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