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存選
三國時代,舒城鄉賢周瑜,曆朝曆代,人們都給予很高評價,認為他是著名的軍事家、曆史功臣。
周瑜像(攝影 | 張為)
當然,他攻城略地、智退曹兵,給孫吳政權安邦定國,這是家喻戶曉的不争事實。對于他,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忠貞不二、一心為國的高貴品德,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卓越能力,潇灑儒雅、謙虛禮讓的君子風度,銳意進取、自信豪邁的蓬勃朝氣,顧曲豐韻、美人相伴的精采生活。
他簡直享有美好人生的一切美好東西,包括貢獻、人品、能力、氣質、風度和家庭。除此之外,他偏偏還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顧,享有—般人難以企求的顔值。史家陳壽評道,周瑜”長壯有姿貌”,譯成白話,就是他身體長碩,長相俊美,是個大帥哥。
他幾乎是—位十全十美的完人,是一位凝聚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古代的完美男人、偉丈夫。他的—生,誠如他的名字,如瑾如瑜,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唯一遺憾的,就是他僅僅享壽36歲。但是,他短暫的人生,卻是一個積極進取的、輝煌壯麗的人生。
周瑜像(攝影 | 束文傑)
東漢末年,在那個衆魔亂舞、群雄争霸的時代,時局波瀾壯闊,人生跌宕起伏,活得如周瑜,功業有成、生命如花的精彩人生,誠如鳳毛麟角,甚至無人可出其右。
古人雲,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周瑜這樣的英傑,毋庸置疑,會受到人們的擁護與贊賞,但是,某些懷有特别心意的人,也會攻擊他、诋毀他。
學者陳迩冬《閑話三分》雲,周瑜的完美人生,讓“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周)瑜聲威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谮之。”
陳迩冬與《閑話三分》(來源 | 網絡圖片)
确是如此。在他的當世,重量級人物曹公、劉皇叔就“黑”過他,總想消除、或減少他的巨大影響。
先講講他的對手曹操吧。
曹操,一個老牌政治家、資深軍事家,曆事千萬,閱人無數,世間諸人諸事,都難逃他的法眼。
曹操的影視形象(來源 | 網絡圖片)
在赤壁之戰中,他親眼看到,周瑜憑着過人的膽略,竟然操縱孫權,與他曹操對抗;憑着卓越的韬略,竟然以三萬水兵,将他曹操二十萬雄師,一步一步地裝進預設的口袋,最後一把張天烈火,一下子就結束了戰鬥。
—場大戰,兩個對手,—老—少,一強一弱,一多一少,一把大火,竟然就那麼輕松、那麼利落的劃上句号。
他勝得那麼輕松潇灑,就像戰前,曹操給孫權下戰書,說将與将軍“會獵江東”一樣的潇灑輕松!他勝得又那麼幹淨利落,就像後世詩人所說的那樣利落幹淨,“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曹操,他征戰半生,打仗無數,還未曾經曆過這樣的戰鬥。他看出了他倆之間的差距,他出自内心的認輸。他曾經坦然地說,赤壁之敗,“孤不羞走。”
這就是說,無論是戰前動員、戰中布局,還是到計謀實施,都無可辯駁地證實,周瑜必然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曹操他自己落得個兵敗如山倒結局,都是鐵定的。隻是當時,他還沒有看得太清楚,過後想想,結局一定是這樣的。因此,曹操說,敗在他手下,我不為自己逃跑而感到羞恥,我就是技不如人嘛。
這是正視曆史事實。
這是心悅誠服的認輸。
這是一位老牌政治家、資深軍事家,對那個時代,規模最大的、影響最深遠的赤壁之戰,最權威的總結。
赤壁之戰(來源 | 網絡圖片)
但是,曹操這個老牌政客,畢竟含有頗多負面色彩。他橫行北國,飽經滄桑,而且早就是做了爺爺的老人,有時他又覺得,就這麼輸給一個小夥子,面子上有點過不去,于是,又不惜耍起無賴的流氓脾氣,來—手假的,去“黑”周瑜一下,好讓他的主子,對他掉以輕心。他寫信給孫權,竟然扯起彌天大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其名。”
周瑜火燒赤壁,擊敗曹操,是曆史結論。從曹操前後自相矛盾的話中,人們不難看出,他也承認曆史結論,現在這麼“黑”—下周瑜,隻不過是一種阿Q式無奈而已。
當然,這個謊,隻僅僅博得孫權一笑,因為他本人就是整個戰争布局的實施者之一,豈能騙過他?曹操姑且說說,孫權也姑且聽聽,如此而已,豈有它哉!
在周瑜當世,還有—個“黑”他的人,也是老牌政治家,他就是劉備。
蜀主劉備像(來源 | 網絡圖片)
劉備與孫權,是妹夫郎舅,又是聯盟關系,他隻是想借助孫權的力量,先穩住腳,然後再開疆拓土,從而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他規劃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藍圖。
他同周瑜多次接觸,深知周瑜其人,深知他文韬武略,目光遠大。他敏銳的感到周瑜的存在,是他的威脅。他生怕周瑜,一要讨還荊州,二要西征巴蜀,嚴重地威脅到他的生死存亡。
于是,他避開孫吳的重臣(注意,—定要“避開”,不然,他的陰謀馬上就會暴露),隻對孫權—個人說,“(周)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譯成白話, 周公瑾文韬武略,是萬裡挑一的精英,隻因他肚量太大,暫時是什麼都能忍耐,恐怕不會甘心、長期做你的臣子的。
這不是公然誣蔑周瑜有不臣之心嗎?
這個老奸巨滑的老政客,居心何其毒也!
他借用假意的關心,委婉的提醒,要孫權自斷臂膀,從而達到鹬蚌相争,而讓他坐收漁人之利:幹掉周瑜,削弱孫吳,好讓他在南國站穩腳跟。
孫權前半生,也算是明白人。他深知,周瑜對孫吳政權,是無可替代的擎天之柱,再加上他當時羽毛還不夠豐滿,同時孫吳女主、他母親、周瑜幹娘還健在,他必須隐忍,也隻有隐忍,更何況,周瑜剛剛打敗曹軍,拯救了孫吳,他怎能自毀長城、自斷擎天柱呢?
孫權像(來源 | 網絡圖片)
他也深知,周瑜不隻是他的臣下,他應該是孫吳政權的合夥人。當初,是他與大哥孫策,年少起兵,聯手出擊,蹈刃拔寨,攻城略地,打下孫吳的一片江山;孫策遇刺身亡後,他獨自一人,仍然奮勇進取,西奪柴桑,攻占江陵,陣斬黃祖,為孫家兄弟報了殺父之仇,并最後完成孫吳定鼎江南大業。
更重要的是,當孫吳政權面臨曹操大軍碾壓危機時,他高瞻遠矚,洞察時局,分析利害得失,确定抗曹主張;他又親率三萬水兵,憑着非凡的智慧,運用連環計、苦肉計、詐降計、反間計、火攻計,讓二十萬曹兵“灰飛煙滅”,免除了一場滅頂之災。安邦定國,居功至偉。 就是這樣,他也從來沒有計較過什麼,即使有時強勢—點,但也未超過忍受的限度。所以,孫權與他的權臣周瑜的關系,一直都是正常的、融洽的,正如周瑜對他的老同學蔣幹說的那樣,他與孫權,“外托君臣之義,内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
由此可見,劉備的挑撥離間,在孫吳這盤穩定的時局裡,也沒有激起什麼浪花。
曹操、劉備、周瑜,他們一生多有交集,都是三國時代、重量級的曆史人物。然而,曹操真奸詐,劉備多虛僞,都沒能像周瑜那樣,活得那麼完美,那麼精彩。他倆給周瑜摸黑,适得其反,到頭來,隻是給自己的人品摸上黑。
講到這裡,也許你會說,羅貫中不是說,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嘛,他哪有那麼完美呢?
是的。但是,那是小說家言,不是曆史。
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從第十五回周瑜出場亮相,到第五十七回周瑜咯血身亡,小說家羅貫中,用他的生花之筆,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周瑜的形象。
丹青國畫《中原羅貫中》(來源 | 網絡圖片)
大家知道,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遠離周瑜時代己經1200年了。他生活的時代,蒙漢之間的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因此,漢民族的正統觀念非常強烈。羅老先生也不能免俗,他依民俗,尊蜀漢劉氏政權為正統,于是,便不顧史實,在小說中努力給劉備、諸葛亮臉上貼金,而對曹魏、孫吳不惜打壓、貶低。
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為了擡高、美化諸葛亮,羅老先生就拿非正統的周瑜來做陪襯,以期達到強強相襯的強烈效果。
其買,在曆史上,周瑜與諸葛亮,最多隻碰過一次面,一生幾乎沒有什麼交集。
怎麼辦呢? 小說嘛,羅老先生就不惜血本,拼命地去編排、渲染,他運用了移花接木、偷梁換柱、借題發揮、無中生有、反唇相譏、反客為主、望風采柳、強強相襯等等方法,甚至不忌諱裝神弄鬼,塑造了一個“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魯迅語),和一位個性得到淋漓盡緻發揮的、與史實完全不同的藝術形象周瑜。
這倆人,都僅僅是藝術形象、小說家言,而不是曆史人物,如果套用學者章學誠的句式,是“三分真實,七分虛構”的小說形象。
章學誠像(來源 | 網絡圖片)
由此可見,小說不是曆史,小說人物不是曆史人物。
對于文化人來說,要求分清曆史與小說、分清曆史人物與小說人物,應該不為過份。
如果,用小說談曆史,是無知,也是對曆史的不尊重。
君不見,清朝時,有個大臣在奏折中,把“一時瑜亮”當史實引用,被人看作笑柄不說,還被皇帝罷官免職。有誰同情他呢?誰叫他空頂個“進士”頭銜,把書都念到豬肚裡去了!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内容簽約作者)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着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