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紫光陸氏源遠流長啟代
重霄瑞氣泰祖福蔭延綿永世昌
11月20日,文沖陸氏大宗祠重光晚宴在文沖祠堂群開擺,現場300餘圍宴席熱鬧喜慶。
當晚,村中60歲以上老人、昌後堂各地後人代表參加此次慶祝晚宴,共享盛世。
據了解,此次修繕是大宗祠第三次修繕,也是文沖(石化路以西)城中村改造啟動以來的首次修繕。修繕内容涉及灰塑、木雕、磚雕等,由文沖城中村改造項目出資重修。
據了解,陸氏大宗祠此前曾有過2次修繕記錄。第一次是道光元年(1821)重修;另一次是1999年12月,由村民募捐100多萬元重修。陸氏大宗祠修繕團隊成員陸春興老人介紹,這次修繕是城中村改造後、村民富裕起來的首次修繕。
“此次重修既有陸氏族人的努力,也有城中村改造開發商萬科方的支持。“可以看到,重光的大宗祠非常輝煌。大宗祠重光得到了兄弟姐妹、老表們的大力支持,所以我們擺了300多圍重光宴共同慶祝,也慶祝我們文沖城中村改造的順利開展。””
現場有多熱鬧,跟着小e的鏡頭感受一下:
陸氏大宗祠有段古
文沖現在保留有12座陸氏宗祠,為镬耳式青磚石腳古屋。已有500年曆史的绶亭陸公祠是陸氏東支最古老的宗祠。
而陸氏大宗祠是文沖最大的祠堂,也是陸氏總宗祠,于文沖陸氏十世建祠,康熙年間(1672年)落成。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崗石鋪成的路面,兩根雕刻精緻的花崗石柱分别位于大門的兩側,棗紅色木制大門有3米多高。宗祠的活動門檻約有1米之高。大門外屋檐上的屋梁有許多花鳥、神仙、獅子等彩繪。宗祠内是落落的大廳,屋梁下依然是連續的水墨繪畫,相當精細。
對大宗祠建築工藝,《文沖村志》有詳細記載:
大宗祠3間3進,2個天井,闊12.4米、進深42.4米,建築總面積525.7平方米。硬山頂,封火镬耳山牆,灰塑平脊,木雕封檐闆,青磚麻石腳。頭門面闊3間12.4米、深3間7米,共9架。前廊施四步梁,上刻博古圖紋。
大門石門夾,彩繪門闆,石門枕,石門額陽刻“陸氏大宗祠”。2次間築塾台;2次間各立2根方形花崗岩柱,蝦公梁上施如意形一鬥三升石雕。兩側墀頭有“雙龍戲珠”和“仙童進壽”的磚雕。後廊上施四步廊梁,瓜柱連接。左側牆上鑲嵌有2000年9月重修時新立的石刻“泰泉祖譜牒”“泰泉祖裔分居考”“募捐修繕陸氏大宗祠碑記”“庚辰年重修陸氏大宗祠”,右側牆上有“募捐修繕陸氏大宗祠芳名”石碑,文字均為陸氏宗祠修繕委員會撰。前、後廊牆上端有“五桂聯芳”“松齡鶴壽“等山水花卉壁畫。中堂面闊3間,深3間 10.4米。堂内有4根木柱,石柱礎支承。明間後設屏風式6片隔扇門。另前後各有4根檐柱,次間之前檐有花崗石欄杆、欄闆。堂上高懸刻有“昌後堂”的木匾,原匾已佚失,現匾為今人梁錦英書。中、後堂為天井,兩側有6架卷棚廊。中堂前為天井,花崗岩石地面,兩側無廊。後堂面闊3間,深3間10.45米,共13架,建築面積12.96平方米。4根木金柱,石柱礎。前檐立2根石柱支撐。明間後部設神龛,供奉祖先牌位。此處原挂有多幅對聯,因故已不存在,今據舊族譜特錄一聯,以知其概,文如下:“洛水源深派洐浩瀚清流之間茭塘開穗石;郁林幹固枝垂陰森奕葉本由從化發文沖。”後堂前為天井,花崗岩石地面,兩側有天架卷棚廊連中、後堂。
據了解,該祠為陸氏供奉始祖陸泰泉之宗祠。據祠内碑刻所載,陸泰泉為唐代詩人陸龜蒙陸氏大宗祠150文沖村志十四傳孫。
2005年9月,該宗祠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大宗祠主要為族内議事、喜慶設宴、族人活動之處。
昨天的重光宴,你參加了嗎?
了解分享更多身邊便民大小事
正能量精彩人物
分享轄區精彩民俗文化活動
社區便民宣傳活動、招聘
想發布尋人、尋物信息等
可掃碼加入
“文沖互動小靈通008”街坊交流群
【圖文記者 崔小遠】
【編輯 峥輝】
部分圖片視頻素材由陳靜雯、陸活華等人提供
來源:微社區e家通黃埔文沖( xxsbejtwc)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