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請點右上“關注”回村歇歇,俺是一個留守在農村生活的老農。昨天,我是農村陽哥從千裡之外的連雲港視頻通話,俺們兩個熱愛農村農民關注農業的網友讨論了近一個小時,讨論是圍繞“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和“小農戶”的各自優勢與劣勢。
陽哥認為,現在農村土地已經到了非合并不可的地步。回村歇歇老農不這麼認為,土地合并或者叫土地流轉,不用專家們來鼓吹推動。目前,至于小農戶是把土地合并給規模經營者後,還是小農戶自行耕種好,這完全由各地農村農民自己來決定。
為啥這麼說呢?你想啊!農民種地勞動為的是什麼?雖然現在種地利潤已經微不足道了,可農民種地還不是為了能多收一點麼?如果小農戶把自家的耕地流轉給規模經營的中糧大戶合算,收入多,那麼農民會自己主動把地流轉給中糧大戶的,還用說麼?
農村裡的農民雖然沒有學曆,可農民們在農業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認知,才是正确的方向,例如1980年前後,生産隊集體耕種模式,試驗了20多年,農民們依然是吃不飽穿不暖,更别說吃好住好了。按照邏輯來說,生産隊集體耕種,用現代的話來說,生産隊就是一個團隊,團隊的力量是為了實現1 1=3 ,可生産隊勞動力不少,各有分工。可是怎麼樣呢?
由于很多農業勞作沒有辦法像工廠生産産品那樣可以量化,很多農活都是軟的,農活幹好幹壞是随着一個人的熱愛程度,一個人的責任心來決定的。按照邯鄲平原的農村來看當時的生産小隊人員構成,同一個生産隊還多是以一個家族為基礎構成的,這都做不到各盡其責精耕細作。有人說生産隊時期社員思想好,那麼俺問你一句:生産隊時期,社員家裡有幾個兄弟,是不是随着老大娶媳婦,就面臨分家單過?一個家庭一母同胞的兄弟都不能和在一起,何況一個村裡幾百人要扭在一起下地勞動呢?
所以,當經過20多年,生産隊集體的基礎都構成後,随着安徽小崗村社員按手印包産到戶的消息傳到我們村的時候,當年秋天,我們的生産隊就把集體的玉米田按照人口查玉米壟分到了農戶,這樣的包産到戶過度到分地到戶,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一切都是生産隊社員自發開會研究,由隊長主持,和和平平就把集體的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戶。
沒有争吵,沒有打架,有的是村民按捺不住的欣喜,隻經曆了三四年,糧食過剩,棉花過剩,喜歡吃面食的邯鄲農民,白饅頭,油餅,面條,自家種菜,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的老農民說,現在咱們的生活比村裡老行的還好。老行是我們村裡頭号地主,隻他一個人全年吃白面面食,他老婆都享受不了全年吃白馍的待遇。
到現在為止,從我們邯鄲農村來看,依然是小農戶的種植模式在支撐着農業連年豐收增産。從10年前開始土地流轉,那些種糧大戶都以賠錢結束,從十年前流轉小農戶耕地地租,每畝(667平米)1000~1200元的價格,現在流轉土地價格落到了500元左右。把耕地流轉給種糧大戶的小農戶,在各種物價上漲的發展中,流轉土地地租價格反而腰斬。盡管這樣,那些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還是不能盈利。
如果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像專家鼓吹的那麼好。小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應該連年增收呀!怎麼租金反而越來越少呢?租金落在500元一畝,在村裡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就會自家來耕種,反正也沒有啥活幹,種幾畝地,賺點就多點,不賺,就賺個腳手不閑着。反正工夫不值錢。
是的,如果農民把耕地無償交給中糧大戶耕種,中糧大戶可能能賺點錢。可農民圖什麼?農民吃什麼?尤其全國在農村留守的約3億農民,誰給發錢養活起來?所以,盡管專家學者鼓吹土地流轉規模耕種像一朵花一樣美麗,可這些鼓吹都是漠視了農民的利益。以上就是老農的認知和分享,你怎麼看?請留言聊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