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古典名著,是古典章回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在看完了四大名著之後,如果你還想看古典小說,那麼一般人都會推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在文學史上一直有很高的評價。比如魯迅評價《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魯迅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指摘時弊,機鋒指向當時的讀書人階層。而寫作風格在悲傷中而帶有诙諧,婉約中藏有譏諷,乃是一等一的“諷刺文學”。
應該說,魯迅的評價是很精确,而且很到位的。《儒林外史》的确是少有的古代小說精品。相信大家在課本上都學過《儒林外史》的節選《範進中舉》。雖然是片段,卻可以感受《儒林外史》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不過在生活裡,在普通讀者眼中,《儒林外史》似乎有些“高不可攀”。
不管是身邊的朋友,還是網絡上的朋友,我問了許多人,得到的回答是:“《儒林外史》讀起來很費勁,其實我沒有認真看完全書。”
再仔細問一下這些讀者朋友,他們告訴我:“儒林外史真心有點枯燥,真心看不下去。”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看名著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聊聊《儒林外史》吧。
我簡單分析了原因。首先,儒林外史太過高雅,自然就會讓讀者覺得枯燥。
舉個類似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西遊記、水浒傳、三國演義、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但是仔仔細細看完紅樓夢的讀者,要遠遠少于西遊記、水浒傳、三國演義的讀者。
學術界公認紅樓夢是最強的古典小說,但是普通讀者眼中,紅樓夢有些不夠熱鬧。像水浒傳有一百零八将聚義,西遊有九九八十一難,三國有赤壁之戰,都是花團錦簇,熱鬧非凡。
但紅樓夢呢,似乎都在大觀園裡上演悲歡離合,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就缺少了一口氣看完的吸引力。就算是文字“半文言半白話”的三國演義,閱讀感比紅樓夢更加順暢,更加舒服。
而《儒林外史》,就有點像紅樓夢,書中有太過高雅的内容,非常注重人物真實,非常講究生活邏輯,故事上面缺乏那種戲劇的效果,缺乏三國中諸葛亮的智慧超神,缺乏水浒傳好漢們的快意恩仇,缺乏西遊記孫悟空的神通廣大,讀起來就會有些累。
第二,在某些片段上,儒林外史很有趣味,但是整體看下來,儒林外史沒能夠一直吸引讀者,沒有一直的劇情波瀾。
儒林外史在細節上,的确是蠻吸引人的。儒林外史有“範進中舉”的片段,寫範進喜極而瘋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同時寫範進的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對比,還有鄰居與鄉紳“前後轉變”的情節,都很生動,讀起來也很有味道。
再比如,儒林外史中周進的形象也頗為鮮明:“周進也不聽見,隻管伏著号闆,哭個不住;一号哭過,又哭到二号、三号,滿地打滾,哭了又哭,滾得衆人心裡都凄慘起來。”這種細節描寫,是很能夠感染讀者的。
但是呢,儒林外史的劇情結構是沒有主要的主角,而像是一根線把一串珍珠串聯起來。所以全書就沒有一個貫穿全文的角色,能夠一直承載讀者的情感。
這就導緻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有一種“松氣感”,就是說看到角色轉換後,就沒有那種知道主角命運的強烈迫切感,自然也不會一口氣就看完全書。
第三,儒林外史的題材,也注定了這本書很難被廣大讀者所真心喜愛。首先,這本書所謂的儒林,主要講的是鑽研八股文的讀書人。
而現代人早已經對八股文很陌生了。就算是語文課和曆史課,也是提一下八股文禁锢了思想。但到底什麼是八股文的格式,八股文的範文是什麼?很少有人知道,自然對這段關于八股文的儒林故事缺少一種“迫切閱讀”的心情。
第四,儒林外史有不少看起來莫名其妙的内容,至少在現代人眼中是莫名其妙的。
全書最重大的活動,就是杜少卿等文人修祭泰伯祠。這段情節,是作者着力描寫,凸顯作者的追求的内容。但是讀者看來,覺得不可理喻,覺得毫無意義。特别是,在修祭泰伯祠之後,又星流雲散,各奔東西,荒涼一片了。這種寫法,太過“名著”,使得普通讀者讀起來太無聊了。
第五,儒林外史的人物不讨喜,讀者很難有“共情”。
普通讀者喜歡一本小說,肯定會喜歡書中的角色。我們會喜歡武松,喜歡孫悟空,喜歡諸葛亮一樣,甚至會喜歡林黛玉。但是儒林外史中的角色,很難讓讀者真心喜愛。可能王冕比較讓人喜歡,但是這種消極而隐遁的角色,其實真的不太讓現代人理解。
至于書中比較正面的杜少卿等角色,也沒有什麼感染力。而匡超人、牛浦郎這些反面角色,更加沒有什麼人喜歡了。
綜合而言,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厲害很高端的小說,但是普通讀者并不是那麼喜愛。對于文學愛好者來說,儒林外史讀起來愛不釋手,津津有味。但是對普通讀者來說,真是有點枯燥乏味了。
大家看過儒林外史嗎?你們對儒林外史有什麼讀後感呢?歡迎留言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