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是由顧客來衡量,是要滿足顧客需求,讓顧客滿意的。品質是符合目的的,是由使用者來評價的。品質是零缺陷,在第一次就把它做對。
事實上品質是:做對的事;第一次就把它做好;及時做;用正确的方法做。
認知上品質是:交付正确的産品;滿足我們顧客的需要;符合顧客的期望;以誠摯、有禮與尊重的态度對待第一顧客。
錯誤的品質觀點:
滿足國家标準,部分标準,行業标準,質量就是好的。把滿足各類标準作為衡量産品質量的唯一标準,不論市場發生什麼變化,國際流行的款式是否進入中國,他們均不屑一顧。
沒有出現殘次品因此質量是好的。把檢驗看成保證質量的唯一手段,并要求購買者都能理解他們的用心。而檢驗标準是企業自己确定的。
我們用的是最好的原料,用的是全套進口設備,所以我們的質量是有保證的。一些廠商為了說明質量常常強調原材料。且不說是否真實,即使真實也未必能證明在加工過程中一定能保證質量。
改善:
不要怕錯,貴在立即而徹底的去改善;
在作法上不要執着于原有的觀念及想法;
打開心胸,吸納不同的意見;
不要太迷信經驗,不妨試試别的方法;
改善是不用花費太多金錢的;
不要因事小而不為,隻要有一點點成效就去改善;
經常問為什麼,追根究底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後徹底的去消除;
不要光在會議室中讨論,應到現場立即行動;
智慧是無窮的,用智慧是無窮的,用智慧解決問題;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團隊合作效果好。
預防之道
組織責任:在選擇預防與改進的作業方式時,經營者必須檢視現行業務的每一個角度,研究它是否妨害品質與生産力的持續改進,在組織上,可把一些基本檢驗與符合規格的責任,移回到生産操作員身上,因為最能控制生産品質的是生産線是負責制造的操作員,而不是檢驗員,檢驗員智能分區分制造品的好壞。
所以操作員是對制品的品質負責,品質人員的角色則定位在提供品質規、偵檢、統計應用,以及解決問題的支援性工作上,要做好這些工作,品管部門人員必須在工程設計與制造發展上,做更深入的參與。
技術:某些隐藏性的品質不是一般性的檢視技術所能真知,需靠新近發展的非破壞性檢驗技術,才得以竟全功。一般而言品質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唯有助于缺點預防。因此企業界不妨可視情況需要添置,以維持制造動作的順暢。
管理風格:管理風格也是缺少點預防的重要方法,也就是在管理上導入缺點預防的觀念,持續的改進,修正與品質有關的、任何即有武斷的、短期的、孤立的不當行為與作業,并進一步利用客觀的品質資料,與顧客及行銷人員回饋的資訊,來發展企業的品質籌劃規劃,以期符合顧客的需要與希望。
品質管理
抽樣檢驗的優點:
由于隻檢驗部分産品,所需檢驗員少,較為經濟分合算。
由單調的100%逐件判定提高到逐批判定,對檢驗工作來講是一個大的改進。
适用于破壞性測試,從而對産品批質量的保證具有一個以數字表示的水準。
拒收供應者或車間部門整個産品批,而不是僅僅退回不合格品,從而更有力地促進産品質量的提高。
抽樣檢驗的缺點:
存在接受劣質批和拒收優質批的風險。
增加了計劃工作和文件編輯工作。
樣組所提供的産品情報一般而言較之于100%檢驗為少。
一次抽樣:
在一次抽樣方案中,對一個産品批是接收還是拒收是根據從該批中抽取單獨一組産品所檢驗的結果而定的。
二次抽樣:
一般是先抽取一個較小的初樣組,然後根據這一小的第一個樣本所檢驗出來的不合格品數目是相當大或是相當小,做出對這個批中接受還是拒絕的判定。如果這第一回樣組的結果不能做出決定,那麼就抽取第二次樣本進行檢驗,由于自由在第一次樣本的結果認為不夠明确的情況之下,才有必要進行抽取第二次樣本并對其檢驗。因此一般而言,二次抽樣的每個批所檢驗的産品的平均數目是較小的。
多次抽樣:
需要抽驗一個或二個,甚至若幹個含有無數個單獨産品的較小樣組,一直到做出接受還是拒收的判定為止(一般在抽驗若幹個樣組之後截止)。
抽樣偏差:
自從所有容器的同一位置抽樣。
先觀察過産品後隻挑選那些看上去是不合格的或不合格的産品。
對産品批中那些抽樣不方便的部分,置之不理。
在對産品批是如何組成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對分層取樣的方式作出決定。
IS09001:2000條款
産品實現的策劃
确定産品的質量目标和要求
針對産品确定過程、文件和資源的需求。
産品要求的驗證、确認、檢視、檢驗和試驗以及産品接收準則。
對實現過程和産品滿足要求提供證據所需的質量記錄表。
與客戶溝通
客戶溝通涉及:産品的信息、合同/訂單的處置及修改、客戶反饋包括投訴。
采購産品的驗證
組織應确定并實施檢驗或其他必要活動,以确保産品滿足規定的采購要求。當組織或規定客戶拟在供方現場實施驗證時,組織應在采購信息中對驗證信息中對驗證活動的安排和産品放行的辦法作出規定。
監督與測量裝置的控制
過程的監督和測量
采取适當的方法對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進行監控,并在可行時進行測量。
這些方法應能證實過程達到所需結果的能力。
當未達到策劃的結果時,應根據需要采取糾正措施,以确保産品的符合性。
産品的測量和監督
測量及監督産品特殊性,以驗證産品要求得到滿足。
在産品實現過程的适當階段。
記錄産品符合要求的證據。
除非得到有關授權人員的批準,适用時得到顧客的批準,否則在所有的規定活動均圓滿完成之前,不得放行産品和交付服務,讓步接收。
不合格品控制
文件化程序
防止非預期适用或交付
識别,控制,改正和重新驗證
不合格産品在交付後或已使用時才被發現,應采取适當的措施
數據分析
客戶滿意度
與産品要求的符合性
過程及産品特性和趨勢
供應商管理來源:内審,客戶投訴,滿意度調查
策劃持續改進
組織應計劃及管理流程,促使持續改進其品質管理體系
糾正措施
文件化程序
預防措施
文件化程序
何為品質成本?品質成本就是在滿足客戶要求的所有品質活動中所發生的關聯成本。通常分為符合要求的代價和不符合要求的代價。所謂符合要求的代價即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而有計劃地投入到品質管理活動中的成本。如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
預防成本:為了預防産品或服務産生缺陷而進行的各項投入,如建立IS09000品質管理體系的費用,市場部用于市場調研的費用,各種福利和資金,員工和教育培訓費用等。
鑒定成本:對産品和服務進行測量、評估和審查,以确保其符合品質要求的費用,如原材料測試的費用,實驗室或儀器校驗的費用,制造過程中安排的各種檢驗的費用。
不符合要求的代價:是指非計劃性投入到品質管理活動中的各種費用,如内部損失成本:在企業内部由于産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未達到品質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如用于設計出錯校正的費用,原材料退貨的處理費用,返工、不合格品分析及處理的費用等。
外部損失成本:産品離開企業,要傳送過程及交到客戶手中(保修期内),因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如客戶投訴調查及處理費用,客戶退貨造成的損失,售後服務及保修期内索賠的費用等。
全局性品質的競争已經跳出了公司内部,發展為整個價值鍊的品質,即上遊到供應鍊的品質,下遊到客戶處的品質。
系統品質=産品設計品質*零件品質*制造品質*設備品質*員工品質
品質價值鍊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