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利用老子的智慧,就是要抛開一切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嚴格按照莊子所寫的文字來閱讀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前面,我們已經明白了南郭子綦的“隐機而坐”,原來就是隐藏了生機的意思,非但把身體的生機給隐藏了,而且還把内心的生機也隐藏了,難怪顔成子遊會問,這是什麼坐法呀,連内心的生機都被隐藏起來了?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籁而未聞地籁,汝聞地籁而不聞天籁夫!”
南郭子綦回答說,你問得好啊,今天我喪失自己了,你知道嗎?你隻知道人籁卻不知道地籁,你知道了地籁卻不知道天籁。
對于南郭子綦的這個回答,不要說顔成子遊想問個清楚,我們後世的讀者更加是一頭霧水,肯定非要問個清楚不可,為什麼要用隐藏生機的方法來喪失自我呢?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這跟地籁天籁的又是什麼關系呢?
子遊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衆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畏佳,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通巍崔,即崔巍,就是指高大峻峭的山陵。
對于顔成子遊的問題,南郭子綦這樣回答:隻要有風吹過孔竅,都會發出聲音,各種各樣的孔竅就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大風則發出大的聲音,小風則發出小的聲音,若是風停了,則所有的孔竅也都沒有聲音了。
子遊曰:“地籁則衆竅是已,人籁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籁。”
南郭子綦所說的這個情況,相信大家也都經曆過,其原理跟人吹笛子是一樣的,人吹笛子就是人籁,表示是人發出的聲音;大地吐的氣就是風,風吹過各種各樣的孔竅是地籁,表示是大地發出的聲音。于是顔成子遊又接着問,那到底什麼是天籁呢?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為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為而使其自己也,莊子這一句話中的“自己”兩個字,應該是“自已”吧,因為在先秦的書籍中,是不會把兩個意思一樣字,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的,如自己、疼痛、憂愁等等,所以這句話是不是應該寫成“為而使其自已也”,“已”應該理解為“而已”。而且這又是一句倒裝句,調正過來就是:為而其自使已,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是(孔竅)自己使得(這樣子的)而已。表示各種各樣的孔竅,所發出的各種各樣的不一樣的聲音,是孔竅自己造成的,跟所吹的風是沒有關系的。
所以南郭子綦說:“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表示聲音都是孔竅自己決定的,跟誰吹的沒有關系,所以用不着去問這是誰吹的。
莊子寫到這裡,就不往下寫了,突然筆鋒一轉寫起了大段的議論,從“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到“此之謂葆光”,這些議論的内容又似乎并不是繼續解釋天籁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才是天籁呢?在南郭子綦的話中,隻說到“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并沒有明确說清楚什麼才是天籁?而下面的這一大段議論,也沒有說到天籁,那天籁到底是什麼呢?又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機而坐”是什麼關系呢?
也就是說,若不明白什麼是天籁,也不明白“隐機而坐”跟天籁的關系,是沒有辦法看懂下面這些大段議論的文章的。
所以,我們必須要這個地方,弄清楚天籁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已經知道,機就是主發、發動的意思,對于人籁來說,人的吹氣就是機,是吹笛子的人所吹出的氣,才讓笛子發出了聲音;對于地籁來說,大地的吹風就是機,是大地的風才讓各種各樣的孔竅發出了聲音。那麼,對于天籁來說,道就是主發的機,而天地就是最大的孔竅!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根據老子的理論,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母,道的形體是虛無缥缈無形無狀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能生萬物的,虛無缥缈的道有着生生不息的用,宇宙天地萬物都是道所生的。二,根據《莊子》第一篇逍遙遊,道是最大的,是超越天地又作用着天地萬物的。
所以很顯然,南郭子綦所說的天籁,就是道在吹着天地這個孔竅,當然這隻是一個比方,無非就是指生生不息的道作用着天地萬物。所謂的聽到了天籁也就是領悟到了這個道理。
那麼,領悟到這個道理跟“隐機而坐”,又是什麼關系呢?因為大地的風,雖然無形但卻有質,而道的形體更是虛無缥缈恍恍惚惚,道本來就不是宇宙天地之内的東西,而是天地之外、宇宙之前就存在的一物,是先天的東西。如果要想領悟到先天的道,就必須要抛開一切後天的東西,而人以及人的生機都是後天的東西,所以必須把人的身體、人的内心、人的生機都全部抛開了,才能領悟到道。
為什麼人的生機也是後天的而不是先天的?因為,凡是能顯現出來的東西都是後天的,所以南郭子綦是通過“隐機而坐”達到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才領悟到了道的作用,也就是聽到了天籁。
如果能明白了這層道理,再來理解莊子接下來的大段議論,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意思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