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有些人晚上吹風受涼之後,第2天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口角流水了,嘴巴歪向一邊。吃東西的時候,也會漏出來。然後就很擔心到底能不能恢複。一些人可能也聽過一些說法,認為面癱不需要治療都能自己治愈,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今天,吳醫生就和大家分享下面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面癱的發病因素
所謂的面癱,其實臨床上稱為“面神經炎”或“面神經麻痹”,現代醫學認為面癱多由以下原因造成:
1、特發性面癱(常稱Bell麻痹):約占總數的49.5% 。Bell麻痹的病因為疲勞及面部、耳後受涼、受風引起。
2、感染:約15.3%。感染性病變多是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内休眠狀态的帶狀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腦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紅熱、瘧疾、多發性顱神經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3、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膿性炎症。
4、神經源性:約13.5%。由于腦血管病。顱内非創傷性神經源性引起(如腦出血,腦梗塞等)。
5、創傷性:約8.2%。颞骨骨折、顱底骨折、面部外傷是面癱在創傷性原因中最常見的。
6、中毒:約1.3%。常見有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7、醫源性 約1.7%。由腮腺手術、乳突手術、牙科治療、扁桃體切除手術等引發。
▶ 面神經的解剖
根據不同的病因,面神經損傷的部位和程度可能不同,在了解這些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面神經的解剖。
面神經進入面神經管内有幾條分支:
1、鼓索:是面神經的重要分支,在面神經出莖乳孔前約0.6mm處發出,由面神經管進入鼓室後,沿鼓膜内面前行,之後出鼓室,至颞下窩,加入舌神經,其中的特殊内髒感覺纖維随舌神經分布于舌前2/3黏膜的味蕾,感覺味覺。鼓索内還含有副交感節前經纖維,在下颌下神經節換元後,自節發出副交感節後纖維,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管理兩腺的分泌。
2、镫骨肌神經:支配镫骨肌,支配我們的聽覺。
3、岩大神經:含有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自膝狀神經節分出,至翼腭神經節,在神經節内換神經元後,自神經節發出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分布于淚腺和鼻、腭部黏膜腺,支配腺體分泌。
4、膝狀神經節:位于颞骨岩部内,面神經管起始部彎曲處,此處病變可能導緻耳後的疱疹、疼痛。
面神經穿出面神經管外的分支:
1、颞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若該支損失,同側的額紋消失
2、顴支:支配顴肌、眼輪匝肌下部及上唇諸肌,共同管理眼睑閉合,對保護眼球起重要作用
3、頰支:支配頰肌,損傷可出現鼻唇溝變淺
4、下颌支:支配下唇諸肌和颏肌
5、頸支:支配頸闊肌
▶ 面癱的定性診斷
1、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也稱貝爾麻痹,急性的周圍性面癱多由本病引起。該病多由受涼引起,起病急,1~2天達 高峰,表現為周圍性面癱。因病變位于面神經管内,所以常伴耳後莖乳孔處疼痛,由于病變部位不同,可以伴有不同的中間神經症狀。
2、耳源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管在颞骨的岩骨内與内耳結構相鄰,所以當颞骨的病變,如乳突炎,或者内耳的病變,如中耳炎、迷路炎等,它們均可累及面神經管,出現周圍性面癱,臨床常以耳源性症狀在先,如耳部流膿、流水、疼痛、發熱等,而後出現面神經症狀,診斷不難。
3、後顱窩病變:顱底的各種病變可累及面神經出現症狀,如腫瘤、炎症、肉芽腫、蛛網膜粘連等。臨床症狀常伴其他顱神經障礙,有頭痛等顱内壓增高症狀。
4、腦幹病變橋腦病變:可出現病變同側的周圍性面癱,伴其周圍鄰近結構損害的症狀,如Millard-Gubler綜合征(交叉性外展-面神經麻痹-偏癱綜合征)。中腦病變累及面神經的核上纖維,出現對側的中樞性面癱及中腦的相應症狀。腦幹病變的常見病因為腫瘤、炎症、腦血管病等。
5、大腦半球病變:表現為病竈對側的中樞性面癱,常見病因為腦血管病和腫瘤、炎症。此處神經結構與軀幹肢體的運動纖維、感覺纖維相鄰,所以常伴對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等症狀。
▶ 面癱的定位診斷
1、莖乳孔及以下部分(鼓索分出處遠端) 此部分僅有面神經的運動纖維,所表現為單純的病竈側周圍性面癱。
2、面神經管内鼓索和镫骨肌支之間 表現為周圍性面癱、舌前2/3味覺喪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礙。
3、面神經管内镫骨肌支和膝狀神經節之間表現為周圍性面癱、舌前2/3味覺喪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礙和聽覺過敏。
4、膝狀神經節處表現為周圍性面癱、舌前2/3味覺甲與乳喪失、除涎腺分泌受抑制外,還有淚液分泌喪失,聽覺障礙、鼓膜、耳突區域的疼痛。因膝狀神經節病變多系帶狀疱疹病毒所侵害,故在神經節纖維分布區的鼓膜、外耳道、耳廓外側部及耳廓與乳突間可發生疱疹。
5、腦橋和膝狀神經節之間 此處位于橋腦小腦角,與聽神經伴行,所以除出現周圍性面癱,中間神經的症狀,還常伴有耳鳴、聽力減退和眩暈等症狀。(注意橋小腦角區腫瘤)
6、橋腦内核性或核下部分 出現周圍性面癱,但中間神經症狀可不出現,常伴鄰近結構的損害症狀,最常見的為同側的外展神經麻痹。橋腦腹外側綜合征可累及面神經,它也稱Millard-Gubler綜合征(交叉性外展-面神經麻痹-偏癱綜合征),可累及面神經的核及腦幹内的纖維,出現周圍性面癱,同時出現展神經麻痹,對側中樞性舌癱和中樞性肢體癱,本症常由腦幹的炎症、腫瘤、變性和血管病引起。
▶ 面癱的治療
分為三期:
1、急性期:1-7天:控制炎症水腫。
2、恢複期:(恢複早期和恢複晚期) 7天至3個月之内:以局部和遠端取穴等綜合性治療,消除水腫,防止後遺症發生。
3、後遺症期:3個月以上: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治療方法,減少後遺症程度。
附:後遺症期常見幾種症狀:
①患側怕冷風,易感疲勞;
②進食時即流淚水;(聯動反應)
③面肌痙攣;
④出現反錯現象(又稱倒錯現象)。
治療的方法:
1、中醫藥的治療(内服中藥,外敷法)
2、針灸治療
3、西醫治療方法(抗病毒、激素、營養神經等)
▶ 面癱的預後和轉歸
周圍性面癱經過恰當的治療後,在起病1-3周内局部開始恢複者,多數可以痊愈,4周-2個月内局部開始恢複者,多數恢複良好,2-4個月局部開始恢複者,多數恢複不全。年輕者一般所須治療過程較短,大約70%的患者在幾周内可基本恢複正常,預後較好。老年人所需療程較長,若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心絞痛者則多數恢複不全。部分恢複不完全者,多産生面肌痙攣或聯帶運動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并發症。除上述情況外,本病的轉歸主要與發病時的神經損傷程度,損傷部位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面神經損傷程度輕者恢複較快,損傷程度重者恢複較慢。損傷部位低者恢複較快,損傷部位高者恢複較慢。
▶ 面癱的注意事項
1、避免再度感受風寒,穿高領衣服保護耳後莖乳孔。
2、熱水洗臉。
3、以健側側卧為主。
4、主動配合相關穴位按揉(如精明、陽白、太陽、承泣、及耳前牽正、耳後翳風穴),以及面頰部内下方向耳前外上方推按的手法。
所以,并非所有的面癱都能自愈,如果出現面癱的話最好還是到醫院檢查一下,排除其他比較嚴重的問題,如果确定是莖乳孔以外的節段比較低的面癱,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如果病情較重的話,該治療還是得治療,避免留下遷延不愈的後遺症。
如果看了文章還有什麼疑問的話,歡迎留言咨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