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翠在煎鹵水豆腐。
(餘建文 攝)
記者 餘建文
帶着“嗞嗞”的響聲,一闆兩面金黃的豆腐煎好出爐,香氣四溢,引得衆人排隊争購。這些天的桃花賞花季,李和翠一家受邀到蕭王廟參加“桃源趕集”,現場做豆腐、賣豆腐,忙得都騰不出空好好吃個飯。李和翠說:“我家做豆腐是祖傳手藝,在桃花山下設攤,讓更多遊客嘗到‘老底子’的豆腐味。”
今年57歲的李和翠是奉化尚田人,老家在橫山水庫下遊的村子裡。早年間,她的外婆在醬品廠工作,是個做豆腐的好手,傳到李和翠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我從小就跟着父母做豆腐,年輕時推着自行車裝着豆腐,一個村一個村地去賣。”李和翠說,後來進了城,她與丈夫經營棋牌室,空閑時也做點豆腐,朋友吃了都誇“味道好”,建議她把豆腐坊重新開起來。
2014年,李和翠和丈夫印品文在大成路上開起了豆腐店。俗話說,人生三大苦,打鐵曬鹽磨豆腐,就指這三個行業最為辛勞。從泡黃豆、磨豆子、煮豆漿、點鹵水一直到豆腐成型,一套下來要12個小時,每天淩晨1時不到,夫妻倆就起床幹活,早上6時開始賣豆腐,一直忙到下午。每天收工後,要把所有的器具仔細清洗幹淨,不能馬虎。“做豆腐确實累啊,天天連軸轉,一年到頭僅過年時休息兩天。”李和翠說,現在女兒女婿都過來幫忙,全家圍着豆腐轉。
李和翠依舊沿用鹵水點豆腐的傳統方法,做出來的豆腐口感Q彈,且外表呈琥珀色,香味十足。“豆腐好吃,不僅用料要好,有技巧,還要創新。”李和翠說,工業化流水線做豆腐速度快,但水汪汪的,拿到手裡要碎。傳統手工豆腐使用的是做種的黃豆,泡上10個小時,煮開的豆漿用鹵水點好,将豆腐花壓實,就有韌性。“我們磨豆漿時加入了花生,再用菜籽油去除豆腐的浮沫。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沒有一點豆腥味,香味更濃郁,味道更好。”
除了鹵水豆腐外,李和翠還開發了香幹、臭豆腐等一系列産品,豆渣和大米混合還能做成豆渣年糕,沒賣完的豆腐切成小塊腌制起來,經過半年慢慢發酵,就變成了黴豆腐,所有材料都不浪費。李和翠說,用她家的豆腐炖湯,怎麼煮都不會散,還能把其他食材味道都吸進去,這也是傳統豆腐的魅力。
手工豆腐的老味道,勾起了人們小時候的記憶。李和翠家出産的豆腐,盡管價格要比工廠制作的豆腐貴上許多,卻天天顧客盈門,光豆腐每天就能賣掉150公斤,并成為多家大酒店的指定供應商。李和翠欣喜地說,現在女兒也掌握了做豆腐的手藝,算是後繼有人了,“之前我們評上了奉化區級非遺,今年打算參評甯波市級非遺,把這老底子技術傳下去”。
作者:餘建文
來源: 甯波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