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命的覺醒讓人學會勇敢前行

生命的覺醒讓人學會勇敢前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3:17:33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吳劍鋒 郭圻 實習生 葉國全

生命的覺醒讓人學會勇敢前行(瞭望讓生命另一種延續)1

2022 年 6 月 6 日,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OPO 團隊為捐獻者舉行默哀儀式。(受訪者供圖)

◇在病房門口,一位6歲腦腫瘤患兒的母親問患兒:“有很多小朋友需要眼睛,如果你以後變成小星星了,你願不願意把眼睛給他們?”

“你願意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病人的生命嗎?”

從事器官捐獻協調員工作的第4年,這句話慢慢成了鄭冰瑩的口頭禅。來自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聯合OPO(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的她,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生者尋找希望,為逝者延續生命價值”。

今年6月11日是我國第六個器官捐獻日。來自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6日,我國曆年累計器官捐獻人數達40200人,器官個數121024個。

這些數字背後,是數萬獻出“生命禮物”的逝者,以及那些四處奔波的“生命擺渡人”——器官捐獻協調員。

在生與死之間架起橋梁

ICU,是鄭冰瑩最常出現的地方。

這裡有冰冷的數字和儀器、惴惴不安的家屬,以及随時可能離開的病人。

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工作,就是從病人中尋找可能的供體,為患者帶去移植希望。

據統計,中國每年有30萬人在生死邊緣排隊等候器官移植,隻有1萬餘人能通過器官移植獲得新生。

在生與死之間架起橋梁,是器官捐獻協調員最重要的使命。通常他們需要協助完成意願征詢、腦死亡判定、器官捐獻、倫理審查等一系列工作。

“協調員常常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等待的病人,許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等待移植的機會;二是捐獻者家庭,中國人‘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尚在悲痛中的家屬提出捐獻,難以開口。”鄭冰瑩坦言。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個6歲的腦腫瘤患者——醫生說,孩子隻剩一年半的時間,媽媽不想放棄,帶着女兒四處求醫,但是看着病友群中的小朋友一個個離開,媽媽最終還是找到協調員,希望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歸宿”。

“有很多小朋友需要眼睛,如果你以後變成小星星了,你願不願意把眼睛給他們?”在病房門口,母女倆的對話至今讓鄭冰瑩動容。

鄭冰瑩說,最終,逝者留下肝、腎、眼角膜,為5個孩子帶去了希望,但媽媽卻難以走出悲痛,時常向她打聽“接受捐贈的小朋友恢複得怎麼樣了”。

器官捐獻協調員時常守在ICU病房門口,寄托着一群人生的希望,同時也要承受另一群人逝去的悲痛。

據了解,器官捐獻協調員經曆的案例中,多數是因為意外被送至ICU的病人,其中約三成來自交通事故。這些病人有的剛剛步入社會,風華正茂;有的在城裡務工,是一家人的頂梁柱……

面對突然倒下的親人,很多家屬難以接受。這時,器官捐獻協調員往往會靜靜陪伴在他們身邊,有的男性協調員會主動遞上一根煙。

“說得最多的話,應該就是‘嗯嗯嗯’。”鄭冰瑩說,認真傾聽、陪伴安慰,是器官捐獻協調員的第一課。

待家屬稍稍平複,鄭冰瑩會試探家屬對器官捐獻的态度。如果家屬表現得異常決絕,毫無回旋餘地,通常意味着任務失敗。“但隻要有機會,我就會盡可能傳遞生命價值延續的意義。”

鄭冰瑩知道,即使費盡心力,成功率通常也隻有三成。“我們仍然會費盡心力,再小的光都可能帶來無窮希望。”

“一個無所謂白天與黑夜的地方”

2018年以前,鄭冰瑩是一名心外科護士。

那時她對OPO的想象,是“一個沒有夜班的地方”。然而入行才發現,這是“一個無所謂白天與黑夜的地方”。

在鄭冰瑩看來,24小時待機是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常态——平日裡,要關注全省各地醫院動向,一旦有潛在捐獻者,便馬不停蹄出發;捐獻前夕,患者病情起伏不定,深夜趕到病房是常有的事;對于捐獻者家屬,也還有太多“醫院之外的事”等着他們。

鄭冰瑩曾接觸過一位河南籍病人的妻子。當時這位妻子剛從老家趕來,眼睛哭得紅腫,面對因車禍離去的愛人和複雜的保險賠償,女人六神無主。“我們協調員就帶着家屬各處奔波,找到保險公司、法醫、交警等,為這個孱弱的家庭争取到合理賠償。”

鄭冰瑩說,器官捐獻者中不乏困難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面對親人離去的噩耗,有人會将初次謀面的協調員當成救命稻草。這時,協調員就要陪伴家屬送好親人最後一程。“幫助需要移植的人,更要幫助獻愛心的人,這是我們的初衷。”

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的OPO主任司晶在這一行工作了十年。

司晶曾遇到因丈夫意外身亡,付不起房租而被房東趕出來的女人。司晶記得,那幾天,大家帶着母子三人,到交通大隊處理事故,到殡儀館料理後事,最後每人掏了1000元房租,湊夠半年房費,将這家人安頓下來。

“在逝者家屬最無助時,我們唯有盡可能幫助他們處理各種善後事情,減少他們失去親人的悲痛,也是對這些付出大愛的人的一種回報。”司晶說。

器官維護、後事料理、工傷認定、法律糾紛……每一個不幸的家庭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這意味着在醫學之外,器官捐獻協調員需要盡可能多地掌握溝通技巧和法律、心理學等知識。

在孟超肝膽醫院OPO成員萬磊看來,“隻有陪伴着家屬,與他們共同經曆困難、共同解決問題,才能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他們才願意把親人身體的一部分托付給我們。”

器官捐獻向陽而行

讓鄭冰瑩深感欣慰的是社會認知的變化——人們愈發清晰認識到,生命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接手近千例器官捐獻的司晶有一個感受:以前是窮苦人家捐獻的多,現在随着社會進步、宣傳普及,高學曆和高收入群體也加入進來,社會整體覺悟在慢慢提高。

福建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敖志雄介紹,福建省器官捐獻人數持續增加。2019年以前,福建每年器官捐獻數量始終徘徊在數十例,2020年達到104例,2021年增長至164例。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1月1日,全國逝世後器官捐獻者累計2908人,志願報名登記人數34049名。截至今年6月8日,我國已實現捐獻人數超4萬人,志願登記人數477萬人。

這也使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數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位。

器官捐獻事業向陽而行背後,是無數人的努力。

在福建,當地紅十字會設立永生天使基金,為捐獻器官的困難家庭提供補助,讓“抱薪者”不寒于風雪;在安徽,當地設立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每年冬至把捐獻人的名字刻碑紀念……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避免要面對生死,但呼吸、心跳停止,并不意味生命曆程的終結。隻有當我們在世界上的所有痕迹消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OPO副主任王金山常用《尋夢環遊記》探讨器官捐獻的意義,“它将使我們的生命得到更長久的延續。”

談到生命延續,鄭冰瑩常想起一位40多歲的父親,他在獨生子去世後選擇捐獻器官,一年後,在孩子去世的同一天,這個家庭迎來新的寶寶,仿佛“冥冥之中,命運不會虧待善意之人”。

在器官捐獻協調員看來,生命難能可貴,生命又如履薄冰,唯有愛心,能照亮死亡的永夜。

來源: 《瞭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