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本文整理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中心副教授宋振韶博士在第十五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做的《構建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校園心理服務體系》報告現場内容,版權所有,嚴禁摘抄、轉載,侵權必究,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本文整理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中心副教授宋振韶博士在第十五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做的《構建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校園心理服務體系》報告現場内容,版權所有,嚴禁摘抄、轉載,侵權必究!
心理學家應該為社會帶來幸福和健康,應賦能于新教育,為全人發展提供力量,而不是擾亂人們的心智,讓大家感覺自己不健康、不幸福。
心理學如何真正賦能教育,聽聽宋振韶博士怎麼說。
我曾經半開玩笑地說過這麼一句話:自從這個世界上有了醫生,疾病就增多了;自從有了心理醫生,心理疾病就增多了。我認為,有些人常常會為了維護自己職業分工的利益去創造問題、制造麻煩。
心理學家應該為社會帶來幸福和健康,應賦能于新教育,為全人發展提供力量,而不是擾亂人們的心智,讓大家感覺自己不健康、不幸福。
我發言的主題是:心理學如何在學校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
當代青少年群體的生存困境第一個話題,當下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面臨的挑戰很大。青少年和如今實施教育的教育者,包括父母,并不在同一個時代下生存。心理健康教育的提供者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方之間存在時空交錯。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網絡時代,他們出生在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達到舉世矚目的時代,而他們的父母和教師可能還生活在其成長的時代和環境中,還生活在吃頓飽飯、穿件好衣服就覺得幸福的時代。
當下的青少年更在乎父母如何看我,老師是否重視我,同學是否喜歡我。心理需求成為影響他們幸福健康的主要因素,物質不再是他們的主要需求。
有文章曾提到,物質時代對幸福的貢獻已經結束,我們已經邁入新時代。很多人認同這一說法。新時代的人們和舊時代人們的需求不同,所以學校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所提供教育方法也應有所區别和改變。
如今的學校教育偏重于智育,對德、體、美、勞的涉及偏少,近兩年才開始關注。學校的學生較多都是成績優異、知識掌握牢固的,但他不知道如何調節和管理自己的内心。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特點和心理挑戰并沒有被關注到。
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它趨向于變成了學校教育的補充。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定要有所區分,各司其職。學校教育體現在傳授知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
回到家中,孩子在學校已經經受同伴的競争和教師的教導,還要接受父母進一步的教導,這是不對的。家庭應該成為孩子的心靈的港灣,回到家中的孩子應該得到親情的滋養,而不是疾言厲色。這樣會讓孩子們感到身心俱疲。
由此可知,青少年的生存環境是艱難的。表面上的衣食無憂無法彌補他們的心理上的不适。他們的需要不是衣食,而是心理或精神上的提升。時代不同,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我們需要學好心理學,便于理解當下時代的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征。
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網絡遊戲和娛樂化的節目幾乎覆蓋了絕大多數的電視媒體和自媒體。這種社會教育并沒有正确地引領青少年的價值觀。
這種情況近兩年有所改善,科學家、道德模範開始更多地呈現在公衆面前,給予了青少年的價值引領。
娛樂明星、小鮮肉、飯圈文化,這些娛樂現象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
全世界都在看到中國人如何一步步治理好這個社會,我們做了很大的改變:把遊戲分時段,約束明星的言行,注重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
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高發和頻發的根本問題。
為學生心理健康創設良好的環境第二個問題,環境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在這我分享兩個水果:一個是津巴多的蘋果,一個是晏子的橘子。津巴多的蘋果理論談到,蘋果是怎麼變壞的?有幾種原因,一、是蘋果本身是壞的;二、裝蘋果的桶有問題;三、制作蘋果桶的人不好。津巴多其實是提出了影響人心理變化的三種因素:一個是先天素質,一個是小環境,一個是大環境。
中國人一直強調人性向善,隻要環境得當,每個人内心向善的一面就會被激發出來。我更加認為我們的教育,是要塑造一個能夠激發人向上的環境。
橘子理論大家都了解,“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出自于《晏子春秋·雜下之六》),這更能說明環境的重要性。環境的力量是被低估的,戴維·邁爾斯寫的《社會心理學》教材中就非常強調環境的力量。
所以,我今天的演講題目主要是受到前面提到的兩種水果和戴維·邁爾斯的啟發。我希望學校能成為對青少年友好的學校,成為促進學生人性向善的學校。
把握住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第三個問題,也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的方向。我從05年開始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我一直認為有一個很重要、很根本的問題沒有搞清楚,即到底什麼叫一個健康、健全人,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健康健全的人的标準,而我們努力培養出的教育對象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是我想了多年,也有所心得,想借此機會給大家分享。
教育有三個核心問題:第一,培養什麼人;第二,怎麼培養人;第三,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這是根本問題,也是方向問題。當然,為誰培養人,怎麼培養人,答案顯而易見。但培養什麼人,這個問題始終沒有一個明确的答案。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中國人對“人”的理解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早有答案,就是仁愛的“仁”。什麼樣的人能稱之為仁?他在面對自己、他人和社會時,能夠展現出他仁愛的一面,這樣的人稱之為仁。
單人旁一個二,“仁者,人也”。馮友蘭先生講過,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作為人而成其為人,這是馮友蘭先生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我非常欣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郭沫若于1946年題南京曉莊師範陶行知墓聯)。
王國維先生有一篇文章《論教育之宗旨》。他認為教育的宗旨是讓人成為完全之人物。文章中講到,人是由身體和精神兩部分構成的,身體能力和精神能力的充分發展且調和,才能夠成為健康、健全的人,精神能力又分為三個部分,認知、情感和意志,認知的目标求真,情感的目标求美,意志的目标求善。
王國維先生已經把全人的框架非常清晰地呈現給我們。中外都有人提出過全人的框架。斯蒂芬·科維先生在《高效能人士的第8個習慣》中也提到一個全人模型,由4個部分構成:身體、心智、情感和精神。
印度有一個諺語,把每個人比喻成一個有4間屋子的房子,有的人這4間屋子是都是通風的、宜居的,鑰匙都是能打開,而有些人的4間屋子,有的屋子可能鎖都早已被焊死了,打不開了。這4間房子的隐喻跟史蒂芬·科維先生的看法大緻相同,4個房間分别代表,身體的房間、心智的房間、情感的房間和精神的房間。
我們要想培養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個人完整的架構是什麼,這樣才能制定相應的課程标準,根據标準編寫教材,實施教育教學。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目标,而隻是很努力地培養,這時我們已經迷失了教育的方向。
南轅北轍的寓言故事想必大家也聽過。一個人要前往楚國,往南方走路程相對少,而且很快就能到。他卻往北方跑,朋友問他為什麼往北方走,他回答到我的馬車是新的,馬車上幹糧充足,車夫的技術優良。從這個故事中也能反映出當今的一個現象。學校的條件很好,師資都是清北的博士碩士,學校的資金充足,但是條件再好,如果我們方向不對不明确,也無法更快捷更快速的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和宗旨。
建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體系最後,我們要建構一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體系。教育部辦公廳頒發了一個《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這個通知從源頭、過程、結果和保障4個方面及12個要點,非常詳細地告訴我們如何去塑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展的環境。
如何在大學創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的體系?首先是宿舍。每個宿舍要有宿舍長,宿舍長負責營造一個良好的宿舍氛圍、宿舍文化和宿舍規矩。在宿舍中的同學是相親相愛的,是互相關注的,而不是敵對的。舍友半夜裡哭泣或是夜不歸宿,我們就要有仁愛之心,要去關注他。這樣的宿舍環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發展。
其次是班級。班級也要設置心理委員。心理委員的職責是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組織班級團隊建設,讓班級的每名同學有歸屬感有團隊感。一個人有團隊歸屬感,有朋友的支持,他就可以擁有健康的心理發展環境。
這兩個環節都是朋輩支持體系中的部分,稱之為朋輩支持(peer support)。
然後是院系。院系内要有設置一個生活指導室或二級輔導站。院系要為學生的生活指導提供心理指導的服務,比如學生的家裡經濟困難,從而導緻心理健康的波動,或是他學業不順利,或是和其他的舍友交往的問題。學院應該為學生在生活中的瑣事提供指導。生活中的困難化解得越早,越不會積壓成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礙,更不會進一步惡化。
最後是學校。學校層面要成立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詢中心,這個中心包含心理健康的教師,或精神科背景的醫生等等,組成一個專業的隊伍,負責培訓和指導相關的人員,比如,培訓學生、院系的老師、輔導員。另外,學校層面還要有心理健康指導委員會。
我們走在五星級酒店的大堂和一個污水橫流的菜市場,心情肯定也不一樣。霧霾加大霧加中雨轉雪,這些外在的環境都會對我們産生影響。
人的心理健康也是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如果我們的大中小學都能理解新時代學生的特點,把握人的本質,構建4級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學生上學校就不會像進監獄一樣的那般痛苦,而是來到了一個富有滋養、利于成長的學習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