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羲之練字很勤奮

王羲之練字很勤奮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05:13:04

王羲之的父親王曠是一位書法愛好者,他很注意培養兒子對書法的興趣。因此,王羲之從小就開始練習寫字,7歲時便能寫出一手像樣的字來,但其父并不滿意,總是督促他要堅持苦練。四五年之後,雖有長進,但并不理想,父親告誡他,寫字不但要苦練,而且要勤思。

王羲之練字很勤奮(王羲之幼年練字)1


王曠展開東漢“草聖”張芝的墨寶,對兒子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學書法可要刻苦啊!”

有一天,王羲之在父親的卧室裡,無意中發現了父親枕下有一本書——《筆說》,順手翻了幾頁,方知這是一本專門指導寫字方法的書,便愛不釋手地捧讀起來,越讀越覺得書上講的道理太好了,他很有感慨地說;“唉!要是早幾年看到這本書該多好啊!”他的父親進來,看到他正在讀這本書,并不贊許,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就對他說:“練習書法是個十分艱苦的事情,要長期下工夫。這本書原來是想等你長大些再給你看的,那樣效果會更好些。”王羲之卻捧着《筆說》不放,懇求父親:“現在就讓我看吧,要是等我長大了再研究筆法,那我這些年的工夫不就白費了嗎?”

看到兒子急不可待的樣子,父親微笑了一下,然後轉身到自己的書房,取出珍藏的一幅絹帛來,“刷”地一下展開了。王羲之一看,原來是東漢書法家張芝的墨迹,不由得喊叫起來,“這是東漢‘草聖’張芝的墨寶啊!”然後撲上前去,輕輕地摩挲那絹帛,興緻勃勃地欣賞起來。

王曠把張芝的草書挂在牆上,給兒子講起了“張芝學書”的故事。他說東漢時,紙還沒有廣泛應用,張芝學書練字隻能是先在絹帛上進行。他家做衣服的絹帛,總是先拿來給張芝練字,寫得密密麻麻實在無法再下筆了,然後才上顔色去做衣服。張芝每次練字之後總是到門前一個池塘裡洗硯涮筆,時間久了,池塘的水竟變成黑色的了。試想,張芝成為“草聖”,下了多大的工夫啊!

“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故事,使王羲之受到很大的啟示,每當他學書練字的時候,就想起父親講的這個故事,增加了無窮的力量。

王羲之學書練字,立志專精,勤學苦練。他換回一群鵝,揣摩鵝掌撥水練筆力,練得鐵劃銀勾,入木三分,被奉為“書聖”。

王羲之學書練字,立志專精。他無論吃飯、走路、休息的時候,都在揣摩字體的結構、架勢和筆法,他心裡琢磨着,手指比劃着,不停地在自己的手心上、身上,一橫、一豎、一點、一撇地反複劃練。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堅持不斷,有的衣服都被手指劃破了,他效仿張芝,天天練完字就到池邊去洗涮筆硯,天長日久,池中的水也變黑了。

王羲之有愛鵝的嗜好,常站在池邊觀察鵝劃水時那協調有力的動作,從中體會寫字的筆法。他聽說山陰有個道士養了一群好鵝,便跑去觀看,并提出要買幾隻帶回去。道士聽說他是個書法家,肅然起敬,說隻要他幫助抄一部《黃庭經》,就贈送他一群鵝。王羲之愉快地答應了,不久就送去了手抄的《黃庭經》,帶回了一群鵝。從此後,他更是天天揣摩鵝掌撥水的動作來運用筆力,筆法越來越遒勁靈活,被人們稱贊為“鐵劃銀勾”,“入木三分”,“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羲之曾曆任秘書郎,甯遠将軍,江州刺史,右軍将軍,會稽内史等職。後辭官歸裡,專攻書法。他一改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兼善隸、草、正、行多體,被奉為“書聖”。行書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以及《喪亂》《孔侍中》等帖;草書有《初目帖》《十七帖》等。

王羲之教子有方,七個兒子,均善書法,小兒王獻之攀上高峰,與父齊名,人并稱“二王”。

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個個從小接受父親的練字教育,都能寫一手好字。王羲之常用“立志專精”的道理要求孩子們,常說,學書并沒有什麼特别的奧妙,更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唯一的辦法是立志專精,勤學苦練,從中體會書法的意境。他要求孩子們寫字時精力要集中,姿勢要端正,筆管要直立,握筆手指要實,手掌要虛,運筆時要像鵝掌奮力撥水一樣,全身的力量都貫注于筆尖,這樣,手筆才能運用自如,妥帖得力。為了嚴格訓練孩子們的寫字功力,他常從正在寫字的孩子們身後悄悄走過,用手抽筆,如果筆被抽出來了,說明寫字還沒有真正下工夫,于是就訓誡他們:寫字和做其他事情一樣,是不能偷懶的,必須苦練,才會有真功夫。他說,寫“點”,就要像山峰上往下落石一樣,使人看去沉重有力;寫“橫”,就要像一條船橫截在江心一樣,使人感到沒有疏漏;寫“豎”,就要像堅挺的冬筍卓立在寒谷間一樣,使人覺得穩如泰山,不可動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