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中戰略地位

漢中戰略地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03:18:09

在三國時代的長期混戰裡,漢中是蜀魏雙方頻頻用兵、争奪激烈的戰略要地。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劉備用法正之謀,舉傾國之師曆時歲餘奪取了漢中。從公元214年劉備占領成都、統治益州開始,到公元263年蜀國滅亡為止,在這短短50年的時間内,蜀漢對曹魏的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都和漢中有關。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1

據《三國志》記載,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封占東三郡、至延熙二十年(257)姜維兵出駱谷抵達渭濱,共計8次由當地發兵進攻曹魏。而魏國方面,在此期間也對漢中地區很重視,曹操、曹真、曹爽和鐘會先後五次出動大軍進攻漢中,兵力多在10萬以上。

那麼小小的漢中盆地為什麼會引起蜀魏雙方如此般的重視呢?

戰争是政治的延續,但戰争的延續又要借助地利的關鍵因素。三國時期,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态勢是南北對峙,由南方的吳蜀聯盟與占據北方中原的曹魏相互抗衡,而與漢中地區相鄰的關中平原是魏國西部的經濟、政治重心區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占據了漢中,誰就有了地利的跳闆。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2

自曹操擊敗馬超、韓遂占有此地後,委任衛觊等良吏招撫流亡,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大興屯田,又多次從臨近地區向那裡遷徙人口,使當地的生産事業迅速恢複,軍事力量逐步增強,成為對蜀作戰的強大基地。而蜀漢的基本統治區域則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四川盆地,漢中郡坐落在關中和巴蜀之間,屬于兩大區域交界的中間地帶。

蜀魏兩國為了保衛自己根據地的安全,有必要把重兵部屬在敵我接壤之處,一邊阻止對方軍隊入境踐踏劫掠,同時也造成了己方軍隊即将開入敵境的有利态勢。

因此占據漢中,具有防敵人入侵和準備出擊的雙重作用,所以,這一地區成了割據戰争當中兩房盡力争奪的前哨陣地。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3

如顧祖禹所言;“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因此我們會發現劉備在建安十九年(214)占領益州後,曹操立刻意識到關中所受到的威脅,為了不讓劉備搶先奪得漢中進逼秦隴,他迅速地在第二年率軍西征,打敗張魯,控制了這一戰略要地。并派遣張郃領兵侵入巴中,“割蜀之股臂”。

但劉備也随即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傾注全力賴于曹操争奪漢中,經過歲餘的反複交鋒,終于迫使敵軍撤退,獲得了這塊寶貴的領土。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4

漢中地區之所以受到蜀魏兩國統帥的重視,另一個原因就是該地四通八達,川陝之間的多條南北交通路線經過此地,并且可以東出襄樊,西抵隴右,是兵家所謂的“衢地”,即現代軍事學所言的戰略樞紐。

關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較為捷徑的是穿越秦嶺山脈中間的幾條通道,即我們今天熟悉的褒斜道、傥駱道和子午道,到達漢中後,再通過金牛道或米倉道,分别進入川西(成都平原)和川東(巴地)。這五條道路彙集在漢中盆地,以南鄭為中心。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古代,這五道路就是溝通西南與關中的大動脈。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5

而關中入蜀的另一條重要路線——陳倉道(又稱故道、嘉陵道),也和漢中有着密切的聯系。

陳倉道迂回遙遠,不若褒斜道近捷,但是較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的水運之便,所以曆來也頗受人們重視。這條道路雖然未入漢中境界,但是其途中的要樞——沮縣、武興瀕臨占領漢中西陲的要塞谷陽平關,并有水路通漕運。

在後來的蜀作戰中,曹魏的軍隊如果未能占領漢中,想走陳倉道入蜀,會受到東側蜀軍的嚴重威脅,很容易被其出擊阻截;蜀兵還可以先放魏師通過,随後切斷其補給供應,造成大軍乏糧的窘境。另一方面,巴蜀政權向關中的進軍,也可以從漢中出發,西經陽平關、沮縣北上,走陳倉道穿越秦嶺。

例如漢高祖劉邦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以及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都是使用了這條道路。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6

因此我們通過地圖可以看出,秦隴與巴蜀、襄樊聯系的交通道路大多彙總于漢中,實為四通五達之衢,占領該地攻防俱便,容易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

對于曹魏來說,若是能占領漢中,可以從多條道路威脅巴蜀,使其防不勝防。而對于蜀國來說若要采取進攻态勢,向北方中原用兵,可以有幾個戰略方向來選擇進軍,神出鬼沒,使敵人難以判斷。

例如諸葛亮和姜維的多次北伐,都是以弱攻強,雖然和魏軍互有勝負,但是主動權往往掌握在蜀漢方面。原因之一,就是蜀國占據了漢中要地,能夠利用這一區域良好的通達性,轉換進軍方向,起到出敵不意的效果。蜀國以區區一州之域對抗雄據中原的曹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理條件的幫助。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7

漢中另一個吸引雙方反複争奪的優勢在于它的四周群山環繞,峽谷縱橫,地形相當複雜,構成了交通前進的巨大障礙,這樣就造成了占有者對非占有者的以逸待勞。

漢中北面的秦嶺綿延千有餘裡,聳立于陝西與四川的交界,而南面又是米倉山,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曹魏軍隊入蜀,必須越過這兩條山脈,或穿行于深峽窮谷,或攀登高山險峰,其旅途之艱險可知。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8

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之弟張衛據守陽平關,“橫山築城十餘裡,攻之不能拔”。曹操感歎漢中地勢之險,下令撤退,後因張衛等聞迅懈怠,被曹軍偷襲得手,曹操才僥幸進入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憑險固守,迫使曹操退回關中。參加這兩次戰役的曹魏君臣對當地的絕險深有感觸,曹操事後曾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裡石穴耳。”

即使在交通科技發達的今天,漢中地區的交通環境依舊十分險峻。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9

同時,漢中受到蜀魏雙方重視的另一個原因,在于當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漢中盆地山環水繞,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多有利于農業墾殖的河川平原和丘陵、平壩,良好的農耕條件使得它與天府之國——四川齊名。

漢中盆地内的漢水及其大小支流縱橫交織,便于發展水利事業,稻麥皆宜,盆地周圍的秦巴山地森林茂盛。種種優越的自然條件使漢中獲得了較早的開發。戰國時期,當地就已成為天下盛名的經濟區域。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10

曹操占領漢中後,曾“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并用繳獲的物資大飨三軍。随行的王粲在詩中描寫當時的情景:“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軍人多飲饒,人馬皆溢肥。徒行兼乘還,空出有餘資”由此能夠看出當地物産的豐富。

古代打仗一拼的是糧食,二大拼的是人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蜀魏兩國政權來說,如果部屬大量軍隊在秦嶺或巴山一帶作戰,糧草供應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雖然關中和巴蜀沃野千裡,盛産糧栗,但是出征的路途險阻,轉運維艱,若是能在前線附近就地解決部分給養,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減少國家的巨額耗費。

而漢中盆地恰恰是川陝之間理想的屯兵墾殖場所,蜀國奪取漢中後,諸葛亮和他的繼任者都曾在那裡大興屯田,并設立督農官職,勸課農桑,利用當地的山水沃土耕種栗谷,減緩了前方軍糧供給不足的矛盾。

漢中戰略地位(漢中為何成為魏蜀兩國争奪焦點)11

綜上所述,漢中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軍事地理優勢、道路彙集、物産豐富等多種優越的地理條件,利于駐兵鎮守或是向敵境出擊,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因此在三國時期的割據混戰中,占據漢中的一方可以獲得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好處,有益于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它受到蜀魏兩國的高度重視,引起了對這一地區的激烈争奪,夏侯淵、張郃等等很多名将折損與此,黃忠、馬超、魏延、王平、郭淮等等名将也因此因之盛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