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30 21:25:01

從三皇五帝時代的禅讓到三代之家天下,夏啟無疑是一位承前啟後的人物,其生平事迹介乎神靈和凡人君王之間,上能溝通天帝,下能戡平内亂。而伴随着神話時代被王權政治所接替,君王們的神力也毫無征兆的消失了,除了發源自神靈的血統,他們的表現都與凡人無異。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1

翻遍先秦典籍,夏啟“禦龍登天”的傳說幾乎是君王神力的最後一次展現,當年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呢?


“禦龍”甚至“登天”,一聽就是神話。

故事的出處和人物的剖析

“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嫔于天,得《九辯》與 《九歌》以下。” --《山海經·大荒西經》

腦補的畫面中有一個高聳入雲的祭壇,一位打扮怪異的巫師在上面又唱又跳,壇下則匍匐着無數虔誠的子民,突然,巫師跳上兩條巨龍沖天而去,成為了天帝的貴客。

這個叫夏後開的人乘龍上天,得了兩本書(或者樂譜)回來了,開原本是啟,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而改,夏後是氏,夏是國名,故而夏後開就是夏啟。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2

▲古代巫觋形象

“珥”就是玉質耳環,在這裡用作動詞,耳朵上挂着的是蛇形玉質的耳環,《山海經》中珥蛇之神共有9位,其中珥兩青蛇者5 位,其中包括夏後啟和奢比屍,以及西、南、北 3 位海神,可見這是神職人員的标配,青蛇也許就是黃帝部落聯盟巫觋的專利。

至于“乘兩龍”,筆者不置可否,他們說是就是吧,将龍這種高級生物當做馬兒使喚的也不止他一個,如《大戴禮·五帝德》言黃帝“乘龍雲”,帝颛顼“乘龍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龍”等。甚至連正史《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記載了帝賜孔甲“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

《九辯》與《九歌》是登天後與上蒼溝通的成果,這些都問題不大,真正的争議在于他是怎麼上去的,到底去了幾次。

上三嫔于天”究竟何意

首先是嫔字的解釋,晉人郭璞作注“嫔,婦也,言獻美女于天帝。”,這個是錯誤的,用美女向上蒼交換樂譜并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後來清朝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就說到“嫔” 即“賓”。

夏啟是去天庭做客,故而能夠來去自由,後來者則沒有這個能耐了,同樣是“龍馭賓天”,後來者隻能一去不返,成了帝王駕崩的委婉說法。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3

▲乘龍禦天的黃帝

那麼“上三”又該作何解呢?是去了三次嗎?“上三”肯定是不同于“三上”的,取意後者的話完全可以将“上”字省略,故而夏啟“上”的應該是一個叫做“三”的東西。

“大樂之野,夏後啟于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配玉璜。”--《海外西經》

《海外西經》中記錄的類似事件,與前文夏啟到天庭做客并取得《九歌》和《九辯》的版本一般無二,都是乘龍上天,甚至地點也是相同的,很可能是同一件事的不同版本。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4

▲天圓地方--古人理解的世界

“雲蓋三層”指的是上天的路線,宋玉在《大言賦》提及“圓天如蓋”,《周髀》中有“天象蓋覆”,此類記載很多。古代還有“蓋天”說,也是從天形大圓如蓋而來的。因此所謂“雲蓋三層” 即雲天三重。

引文的大意是說夏後啟在大樂之野操羽舞環,舞《九代》之舞,即借助于物之精靈,舞雩而上通于天神,乘龍而上沖破三重雲天,到達天庭,這是都是上古巫師通過舞雩而與天神溝通常用的套路。

“駕兩龍兮骖馬離,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楚辭·九歌·河伯》

“經紀山川,蹈騰昆侖,排阊阖,淪天門。”--《淮南子·原道訓》

原來上天都是要經過昆侖山的,昆侖山有幾層,那就是上幾層了,湊巧的是,這個數字恰好也是三。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5

▲天壇也是兩個三層,這絕非巧合

“昆侖三層,号曰天柱,實惟河之靈府。”--《山海經圖贊》

昆侖之邱,或上倍之,是 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 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 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淮南子·地形訓》

很明顯昆侖山是有三層的,《淮南子》認為第三層乃是天帝的居所,“上三”就是上到第三層,這與帝喾“絕地天通”後保留昆侖山作為連接天上地下唯一通道的說法完全一緻。

綜上,夏啟乘龍經昆侖山上天拜見天帝,就是《山海經》所要表達的意思。


承上,“禦龍登天”看怎麼看都是神話傳說,而奇怪的是,史冊上也有對于此事的記載,甚至頗為相似。

史冊上的“禦龍登天”事件

“ 十年帝 ( 啟 ) 巡狩 , 舞《九韶》于天穆之野 。”--《竹書紀年》

尋常的“舞”肯定不會見諸史冊的,《紀年》中夏啟一生不過百來個字,顯然這是一場值得銘記的盛大活動:夏啟在巡狩之後, 在天穆之野曾舉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祭天活動。

“禦龍登天”事件的地點,《山海經》原文還有“此天穆之野 , 高二千韌 , 開焉得始歌《九招 》 ”的記載,即“天穆之野”的一座“二千韌”的高山。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6

除了沒能上天之外,史書對事件的地點和事項的描述幾乎與《山海經》一緻,由此可以斷定二者所言是同一個事件。讀來卻一個像《封神演義》,一個卻是史冊正文,那麼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呢?

要知道答案,還需前者書寫的角度說起。

《山海經》的作者

清代章學誠曾提出“六經皆史也”的觀點,《山海經》雖然不再此列,但毫無疑問其“史”的屬性是存在,其獨特之處在于人物都來自曆史,事迹卻充滿了神話色彩。

首先,《山海經》是一本夾雜着曆史的地理著作,其時間和地域跨度非常大,故而在落後的上古肯定不是個人能夠完成的,相傳大禹派三千人從八方收集地理生物信息,曆時30多年而成,想來不無道理。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7

第二,當時具備文字能力的人必然是王朝的祭司或者貴族,他們很可能充當了最後的編輯和校訂。

第三,《山海經》的許多事迹和人物都在正史中有所設計,隻是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史上的一場人類戰争,《山海經》則描述為後被神靈之間的角力,風伯雨師、九天玄女都有登場,治水也有女娲和息壤的存在。

因此,司馬遷直言其内容“餘不敢言也”,認為不可能是真正的曆史,魯迅則認為是“巫觋、方士之書”,當無誤也。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8

如此,《山海經》的光怪陸離和《竹書紀年》的平直樸素也就不難理解了,巫觋和史官眼中的世界,又怎麼可能會一樣呢?


史冊上的祭天儀式,巫觋則堅持認為夏啟去天庭轉了一圈,真相則隻能有一個。

祭祀天帝是真

《海外西經》 裡所描述的夏啟“乘兩龍, 雲蓋三層。 左手操翳, 右手操環, 佩玉璜” 的形象, 其實跟《禮記》 中所記載的周人祭天時人君的行為很相近。

“及入舞, 君執幹戚就舞位。 君為東上, 冕而總幹, 率其群臣, 以樂皇屍。 是故天子之祭也, 與天下樂之。 ”--《禮記.祭統篇》

由此可見古時祭天活動時,國君需要親自“執幹戚” 舞,“以樂皇屍”。《禮記》 中雖然說的是周朝《九歌》之時祭祀的情形, 但在禮制上周因于商, 商因于夏, 這是一種曆史發展的必然, 盡管周朝的祭祀典禮很可能比夏朝的系統、 規範, 但也隻能是在因襲前代祭祀模式的基礎上的改造。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9

再結合《海外西經》 所描述的夏啟雖沒有“執幹戚”,但其“乘兩龍... ...左手操翳, 右手操環, 佩玉璜” 的形象, 應該就是他在祭祀活動中 依據當時的祭祀法式所裝扮的樣子。雖然形式不同, 彼此之間的象征意義也可能有差别, 但都是都是為了“娛上帝”、“樂皇屍” 。

而《大荒西經》“開焉得始歌《九招》 ”的記載, 我們得知了夏啟祭祀天帝的活動, 其實是後世帝王郊祭禮天的濫觞。當然夏朝祭天時間的安排不一定跟商周時一樣都确定在春秋兩季, 其祭祀法式也不一定跟殷周時完全一樣,規模、 程式、 法式、 包含的内容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10

▲《芈月傳劇照》:舞樂來自于祭祀,女巫一般充當領舞,但非主祭

當年這樣的的行為,主要是向上天叙職,彙報自己的牧守得失,并感謝上天的護佑,并祈求上天 繼續降福護佑,其次是借用上蒼的名義發布政令,對巡狩中發現的問題加以整頓,這種樸素的“政教合一”正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特點之一。

夏啟到底上天了嗎?

“夏後啟筮,禦飛龍登天,吉。”--《歸藏.鄭母經》

《歸藏經》早已失傳,此處是被後人引用後流傳下來的片段,亦是當年的占蔔記錄,“筮”是用草占蔔的意思,執行人則是夏啟。這句話應該是夏後啟在得到天帝的招請之後 , 占問此行吉兇休咎所得的蔔辭 , 而這蔔辭當然是神的指示 。

其實所謂的神谕,在所有文明都是有巫觋來傳達的,從古至今都沒人與真正的神祇做過面對面的交流,當時自然不會例外。所以想象中禦龍登天的畫面其實從來未曾出現過,真正登天的隻能是夏啟的元神,而非信徒們的親眼目睹,畢竟祭壇高聳入雲,信徒們則匍匐在地,上面的情況誰都看不真切。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11

▲華夏的第一位君王

夏啟作為主祭是唯一能夠與上天對話的人,聯想到帝喾在“絕地天通”之後的将神權政權收歸部落聯盟首領一人的典故,可知夏啟既是國王,也是王國至高無上的大觋,由他來負責登天并昭告天下與上蒼溝通的成果,很合理。

然而,說乘龍的是他,描述與天帝見面場景的也是他,帶回來《九歌》和《九辯》的還是他,到底發生了什麼誰都不知道,衆人所堅信的“禦龍登天”其實隻是夏啟的片面之言罷了。


而當“禅讓”的傳統被夏啟父子所終結時,神權也即将要“家天下”了,随之而來的是,後世人物的神話色彩也明顯暗淡了下來。

神靈般的禹啟和平庸的後裔們

“禹娶塗山 , 治鴻水 , 通轘轅山 , 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篙高山,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 。”--《淮南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夏禹是具備變化神通的神人,而夏啟則是人神交配所生,故而天生就具有神性,之前的三皇五帝則更加神通廣大了。

在中國遠古人們的思維中,大凡這類出奇特不凡、有靈異性的人物,都是能給當代和後世帶來安康和幸福的英雄人物,他們成其為王是合理的。同時,大人物們也都需要一些出生異象和天神血脈來昭顯自身的神性。這從曆代遠祖誕生的諸多神話故事中都可以得到印證 。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12

▲武觀之亂:曆史上的第一次兒子造反,潘多拉的魔盒一經打開,就再也合不上了

夏啟在位第十五年發生的“武觀之亂”,始作俑者就是其親生兒子,後來相繼發生了“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事件,夏王朝中斷了将近半個世紀。可見“禦龍登天”的夏啟後裔都是普通人,因為神是不會被凡人所擊落的。

這就是“禅讓”和“家天下”的區别了,前者固然虛僞,能夠登上寶座的卻都是當時天下最強大和聰明的部落首領,他們需要借助神靈旨意來維系掌控,而後者的統治保障則來自于祖上的恩蔭、重新打造的政治體系以及家天下合法性的深入人心。

事實上,王朝的君王們忙于瑣碎的政務或者無盡的享樂,死于疾病、宮廷政變或者武力争鬥,這些都是凡人的屬性。對于打扮成神靈一事,既裝不像,也非剛需,與其繼續裝神弄鬼,不如想想如何強化統治。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13

▲大禹治水也将夏後氏推向了巅峰

事實上,不管是夏、商、周三代都将遙遠的祖先推崇為神靈,還是漢高祖劉邦自稱的“赤帝之子”,都隻是為了解釋稱王稱帝的理所當然而已。

結語:勝利者的炫耀而已

夏啟的王朝也并非建立在自說自話的君權神授之上,當年的争鬥其實一場血腥。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尚書.幹誓》

這是夏啟針對有扈氏為首的反對勢力發布的戰前動員令,其行文套路也與後世如出一轍,先曆數罪狀,再宣布規矩,言語之中充滿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最終,明面上的反對勢力都被趕盡殺絕,新的政治體制--世襲君主制從此在華夏故土上生根發芽。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14

既然赢了,那肯定是符合天意的,故而“舞《九韶》于天穆之野 ”的行為,更像是一次勝利者的炫耀,而非虔誠的請示上蒼。

“禦龍登天”應該是君王最後一次行使大觋的義務了,此後,通過“絕地天通”收上來的神權将再次被帝王們下放給祭司們。跟之前“民神同位、民渎齊盟”有所不同的是,哪怕隻保留了主祭的身份,但最終的一票否決權仍然被牢牢掌握在君王手中。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沖人,非廢厥謀,吊由靈各;非敢違蔔,用宏茲贲。--《尚書.盤庚下》

這是盤庚遷都安陽後給貴族們的诏書,其潛台詞就是,我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我之先王也是各位之祖先的君王,我占蔔的結果比你們問自家祖先的要準确。

鴻鈞是不動明王嗎(禦龍登天事件解析)15

無論占蔔、祭祀或者天兆,其實都拗不過上位者的意志,政權也一直淩駕于神權之上,勝利者将神靈的血脈或者上蒼的旨意附會成統治的合法性或者發布政令的“天意”,在後世逐漸形成了慣例,比如史冊上随處可見的“祥瑞”。

PS:下一章将繼續講述傳說中夏啟組織的“鈞台之享”,在這場上古最重要的飯局中,誰會是這座上嘉賓,又是否是一場“鴻門宴”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