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他們從未遠去

他們從未遠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4:06:51

他們從未遠去(已存在了萬千年)1

《中國工匠》 詹船海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他們從未遠去(已存在了萬千年)2

中國工匠用失蠟法鑄造的曾侯乙尊盤

他們從未遠去(已存在了萬千年)3

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搭建

他們從未遠去(已存在了萬千年)4

東漢制車輪畫像石拓片 本文圖片均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提供

【讀書者說】

中國釀酒業的最高獎項為什麼是“儀狄獎”?我國曆史上因發明而封侯的人是誰?中國的汽車行業之祖是?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典籍裡的中國工匠》一書裡找到答案。近來筆者反複研讀此書,認為該書可說道之處頗多。

“工匠”:古老而專注

全書按主題分為《姓氏百工》《攻木絕活》《樂陶記憶》《銅鐵時代》《布衣錦繡》《青史留紙》《活字畢生》《水利匠人》《時珍本草》《酒話連篇》十一章,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對古代中國工匠進行了或個體或群體的精心刻畫。

從書中可獲悉諸多古老工匠的故事——炎黃二帝,并稱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他們也可稱為中華技術發明之祖;在德國奔馳集團的汽車展覽館裡,供有4000多年前的夏“車正”奚仲的塑像,他當年發明了馬車,因此被視為世界車祖;莊子給後人留下“運斤成風”“鬼斧神工”“庖丁解牛”等成語,這些成語其實是中國工匠的生動再現;墨子是從工匠階層誕生的機械專家、軍事防禦專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科學家;魯班是著名的發明家,除了鋸子,木匠所用的全套家夥什如墨鬥、刨子、鑽子、鑿子、曲尺等相傳都是他發明的,而且魯班成了木匠業的保護神,如今中國建築行業的最高獎項“魯班獎”,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書中還有一些别有意趣的故事——從三國時姜維的《蒲元别傳》中可知,蒲元不但會造神刀,還是一位傳奇的木匠。他是木牛流馬的制作者之一,而諸葛亮所起的作用是肯定以蒲元為主的工匠們的大膽創意,并給予大力支持;在我國古代知名科學家中,黃道婆是唯一一位女性,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名人”,她在紡織機具上作出了革新性的貢獻,還在整經和織布方面有着重大貢獻;李冰當官當成了科學家,真是一個傳奇。除此之外,作者在此書中還描述了釀酒大師儀狄、杜康,鑄劍大師幹将、镆铘等,還有陶瓷、冶煉工人的群體形象。

時代的發展都離不開工匠,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也離不開工匠。向古老的曆史追溯工匠之魂,弘揚工匠精神,是《典籍裡的中國工匠》一書撰寫的初衷。

技藝:精深且綿長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被中斷的國家。《典籍裡的中國工匠》的書寫,既是為工匠立傳,也是為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溯源。

書中,有如下論述:《考工記》,問世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最早的手工藝專著,書中有關弓矢的記載,開了人類認知空氣動力學的先河。《墨經》,一共有8條幾何光學知識的記載,這比古希臘大數學家歐幾裡得的光學記載要早百餘年。李誡的《營造法式》,出版于1103年,是北宋頒布的一部關于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也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建築學著作。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著作。我國最早的藥學經典,是成書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後來又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唐朝蘇敬的《新修本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堪稱中國第一部集大成藥典性著作。

除了溯源典籍之外,書中對諸多技術的梳理也頗為紮實。

我國古代工匠的工藝制作水平,可以從遠古時代制陶開始說起。“仰韶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黑陶、“小屯文化”的白陶,都是其中燦爛傑出的代表,也成為相關文化的代名詞。至于瓷器,最遲出現在商代中期。宋代是制瓷業全面發展時期,有了“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瓷器,代表中國日用制造的最高技術和工藝水平,是中國制造出口最多的産品,也是中國工匠智慧面向世界的最高級、最普遍的呈現。康雍乾三朝,中國制瓷工藝水平和産量達曆史最高峰。

至于營造工藝,我國工匠在秦漢時就已經掌握了“拱形技術”,他們将墳墓的墓頂砌成拱圈形式。“拱形技術”還廣泛應用于橋。趙州橋,建成于隋朝大業年間,距今已經1400多年。它為什麼要“拱”起來?因為符合力的耗散原理。趙州橋的設計創新首先體現在它的拱是圓弧形而不是半圓形,盡最大可能使橋變得低平,使車馬能夠輕松通過。它的第二個設計創新,就是單拱。這種橋不假橋墩,像彩虹一樣淩空而起,淩駕南北,是橋梁史上大膽空前的創造。趙州橋在大拱的左右兩肩,又各開兩道小拱,即敞肩式拱橋,這是趙州橋的第三個設計創新,是力學和美學相得益彰的完美結合。

從這一點可得,《典籍裡的中國工匠》是一部簡明的中國科技史。

成就:卓著又輝煌

2021年,央視推出了一檔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裡的中國》。節目通過時空對話的形式,展現典籍裡蘊含的中國智慧。而詹船海所著的這部《典籍裡的中國工匠》,讓人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例如以下數例。

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要的青銅禮器。距今3200多年,堪稱“鎮國之寶”。

紙張,是我國貢獻給世界的禮物。公元105年,被科技史專家稱為史上的“有紙元年”。1983年3月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在報道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時就說:“中國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傳到歐洲,令人震動,可和現在把人送上月球的探索相提并論。”

素紗禪衣,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重僅48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支撐起“世界最輕”的,是我國利用胰酶練絲的技術,西方國家直到1931年才開始使用此法,比中國至少晚了1200年。

都江堰,是全世界修建時間最久,純為造福百姓,一直利用至今的水利工程。

靈渠的陡門,與長江葛洲壩原理相同,是世界上最早運用的運河船閘技術,堪稱“船閘之父”。

《本草綱目》,最早對植物藥(草部)進行科學分類,比植物分類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一書要早160多年而又遠比後者完善。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在《本草綱目》的序言中對該書高度評價:“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可指數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典籍裡的中國工匠》這是一部堅定“文化自信”的好書。

結 語

在讀此書時,筆者還能感受到作者筆下的積蘊。

作者說,此書含有自己兒時的學習生活記憶和當下的生産生活經驗。談到釀酒與女性結緣的時候,作者說:“我們的家釀美酒,其釀造者不正是我們的母親嗎?而廣東梅州客家人釀的美酒,就叫‘客家娘酒’。”可見書中所寫,是來自于他的生活。

談到陶與瓷的區别時,他說:“陶器更接地氣,瓷器更接天光。陶器大衆,瓷器高雅。陶器樸實,瓷器絢爛。陶器更講實用,瓷器更重審美。瓷器燒造比陶器燒造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和匠心。但是,瓷器是在陶器基礎上的傳承、創新和發揚光大。”這樣的見解書中比比皆是。

《典籍的中國工匠》一書對大國工匠、中華文明充滿了敬仰之情。不過作者沒有盲目崇拜,而是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比如,對《本草綱目》中一些令今人诟病的地方,他是這樣看待的——那些匪夷所思的“醫治文本”,見證了醫巫不分的遠古時代,以及醫學從巫術中發展出來的腳印,可供我們從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心理學等各個角度進行研究。作者的論點是客觀理性的。

此書雖屬科技史,但閱讀起來趣味盎然。詹船海先生在自序中說,他想“打通文理分隔,融科普于文史,見技更見人,是知識介紹,也是力求更具美感的散文作品”。通讀此書數遍以後,筆者深深感到這個目标實現了。

(作者:陳南先,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