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彌陀經》的宗旨大意
我們要明白一部經的思想理論、思想内容和所說的含意,就要先明白這部經的宗旨大意。佛說經是對應衆生的根性而說,對不同的衆生說不同的經,所以佛說每一部經的宗旨大意都各不相同。今《阿彌陀經》是佛對修淨土法門的衆生所說,而修淨土法門最重要的就是信、願、行三資糧,所以《阿彌陀經》的宗旨大意是說明如何将信、願、行三法運用于實踐,依信、願、行三法次第而修證。所謂“信”者,修證佛法以信為第一,信是誠信,隻有誠信才能去完成這件事,如果不信則不能完成一件事,所以修學佛法也是以信為先。如經中所說:“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此即是說明了“信”的重要性,因為是諸佛誠實所說,不會有一絲虛假,所以我們應當完全相信,此經是佛誠實所說,才能依此修證而斷煩惱證菩提。古德言:“信唯道源功德母,應當一心種善根。”還有“佛法無量,唯信能入”等,這些古訓都是說明了“信”對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所言“願”者,願是志願、希望的意思,我們修學佛法除深信不疑之外,還要有堅定的誓願才能完成自己所要實現的目标。此“願”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願成無上佛道的大願。如經中所說:“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如果有信無願那隻能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饑一樣,隻有空談不能付出實際。所以願是為了實現信的重要手段,依靠願才能将信轉化為實際。所言“行”者,行是行持、作為、行為的意思,有信有願隻是條件,而完成事業要依靠行動,所以行是對願和信的最終實踐。有說無行那隻是空願,有說有行才能使願成為真實的實踐。所以我們修行佛法要信、願、行三法具備才能有體證和實踐,尤其是修淨土法門的衆生,更加要對信、願、行三法的具體實踐和體驗,真正相結合相互輔助。
今《阿彌陀經》主要是闡明我們如何修淨土法門的方法和要道,而修淨土法門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念佛法門”,以念佛來斷除我們衆生無量以來的種種無明煩惱,而最終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衆生的生死主要是我們衆生的貪嗔癡煩惱所生起,而貪嗔癡主要是由于“我見”的根源,衆生皆執著“我”為實有,一切以我為主、一切法歸我所有。今佛為了能夠讓衆生斷除“我執”所起的貪嗔癡煩惱,所以以念佛之一念而替代萬念,最後将此一念也斷除,成為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因此“念佛”是我們斷除一切煩惱的主要方法和工具,今言念佛有四種方法:一是持名念佛、二是觀像念佛、三是觀想念佛、四是實相念佛。言“持名念佛”者,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号,于晝夜六時,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阿彌陀佛現身迎接,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言“觀像念佛”者,謂觀阿彌陀佛形像相好,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則佛性顯現。如是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阿彌陀佛現身迎接,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言“觀想念佛”者,謂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觀,觀想阿彌陀佛眉間白毫光相,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反複觀想,當觀想純熟時,念佛三昧自然現前,臨命終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言“實相念佛”者,謂念阿彌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實相之理,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心及衆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三昧現前,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上四種念佛法門是對不同衆生根機而方便施設的不同念佛法門,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對各不同的條件運用各自不同的念佛法門來修證。此四種法門是依次第由淺至深,持名念佛是對初機學佛的人而言,由于念佛功德不深,信念不夠真切,所以要以口中大聲執持名号來堅定自己的信念,是心能系于一句佛号之中;觀像念佛是對于雖然能堅信持誦阿彌陀佛聖号,但功夫不深心常散亂不能定于一念,以觀想阿彌陀佛的種種相好莊嚴,而生起念佛的堅固之心,令自己的心系于一句佛号;觀想念佛是對于念佛功德久遠之人,由于長其的執持名号和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而信心堅固不可動搖,心已能長系念于一處而不散亂,此時為了更上一層境界,以心念而代替口念,觀想阿彌陀佛白毫光相,令念佛者能入念佛三昧之定;實相念佛是對于念佛功德已深,為了斷除“為念佛而佛念”的這種錯誤執見,使念佛者能以自性念佛、自性彌陀為念佛的要道,這樣才能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實相境界,而進入念佛三昧斷除一切妄念分别,對于一切法平等一如,我心即是佛,佛即是衆生,衆生即是佛的究竟涅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