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漁洋詩集著名的詩句

漁洋詩集著名的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7:52:18

漁洋詩集著名的詩句?作者:李永賢(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漁洋詩集著名的詩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漁洋詩集著名的詩句(王漁洋的詩歌選本觀)1

漁洋詩集著名的詩句

作者:李永賢(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士禛是康熙詩壇的盟主,一生創作近五千首詩詞和數十種著述。他同時還是一位詩歌選家,一生選詩不辍。這些編纂于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本,是其表達詩學思想、開展詩學批評和規引詩壇發展的重要手段。如果對這些選本進行整體審視,則可見其詩學發展變化的軌迹和詩學思想的主要特征。對于漁洋詩學,人們常以神韻許之。漁洋本人則将其一生詩學演變之迹概括為三個階段,“少年初筮仕時,惟務博綜該洽,以求兼長……入吾室者,皆操唐音”,“中歲越三唐而事兩宋”,“既而清利流為空疏……于是以大音希聲,藥淫哇锢習,《唐賢三昧》之選,所謂乃造平淡時也。然而境亦從茲老矣”(俞兆晟《漁洋詩話序》)。漁洋在此隻是就其詩學大端簡括言之,而遮蔽了許多細節。實則,漁洋詩學既非神韻所能涵蓋,亦非主唐主宋所能統括。他的思想,超越了狹隘的門戶之見,博綜兼長,兼收并蓄。具體而言,以宗唐為基調,以神韻為理想,宗唐而不囿于唐,倡神韻而不以之立門戶;唐詩之中,提倡盛唐而不廢中晚,唐詩之外,推尊漢魏複留意宋元;歸根結底,要在辨别詩歌體式,确認源流正變,力求給予詩史發展中不同詩體和詩人應有之價值定位。這一思想也貫穿于其選詩活動中,這裡予以探讨。

其一,王漁洋的選詩标準主要以學唐為基調、以神韻為理想。漁洋受家學熏陶,幼年即喜唐詩,八歲時,其兄西樵即授以王、裴詩法,任職揚州時曾專選唐人律詩為《唐詩神韻集》,以為兒輩學詩藍本。又選明人徐祯卿、高叔嗣之作為《二家詩選》。徐、高雖為明人,卻專學唐代韋、柳詩風,漁洋此選意在彰顯韋、柳古澹詩風在明代之傳承,為日後倡導神韻做鋪墊。康熙二十六、二十七年間相繼編成《十種唐詩選》(以下簡稱《十選》)和《唐賢三昧集》,前者意在呈現唐人眼中之唐詩面貌,後者重在揭示盛唐詩歌之真精神。去世前三年,又編成《萬首唐人絕句選》,為一生學唐畫上圓滿句号。質言之,漁洋早年學唐是其家學和個人興趣、時代風尚影響下的感性選擇;中年宗唐則是身曆目見、見微知著基礎上詩學成熟的理性自覺;晚年主唐則是對其一生詩學的反思、調整和總結。這些貫穿其一生的選本,呈現出一條清晰的以唐詩為中心的詩學軌迹。神韻說是漁洋詩學最重要的内容。至《唐賢三昧集》出,标志着以盛唐王孟詩風為審美特征、以司空圖與嚴羽等詩論為理論基礎的神韻詩的成熟。此選以糾格調派及宋詩風弊端相号召,“要在剔出盛唐真面目與世人看”;“以大音希聲,藥淫哇锢習”,成為漁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選本,也奠定了漁洋作為神韻詩風開創者和詩壇盟主的地位。

其二,漁洋雖以倡神韻而顯名後世,但神韻并非其詩學全部内容,其選詩時還推重非“神韻”的唐詩。《唐賢三昧集序》曰:“康熙戊辰春杪,歸自京師,居宸翰堂,日取開元天寶諸公篇什讀之……錄其尤隽永超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為《唐賢三昧集》,厘為三卷。合《文粹》《英靈》《間氣》諸選詩,通為《唐詩十選》雲。”因這兩部選本同時完成,盛符升《唐賢三昧集後序》遂認為它們都以神韻為歸。其實,《十選》是在十種唐詩選本基礎上的删選,選擇的範圍受到限定,這些選本各自在選詩的标準、旨趣、對象、目的上差異很大,漁洋很難以神韻的标準将其統一在一起。《十選》雖對原選進行了删汰,但大體保留了其原有特征。總體看,《十選》所選詩歌涵蓋四唐,各體兼有,風格各異。與《唐賢三昧集》之甄選嚴苛不同,《十選》要兼顧各選原有的特點,選詩的藝術标準較為寬泛,就中即便有符合神韻特征的詩也非主體。其真實意圖是感于“後世選唐人詩,較唐人自選,終隔一塵”,欲借唐人手眼,得唐詩之真相。其着眼于唐詩之整體面貌,故不限于時代和家數。而《唐賢三昧集》以标舉神韻為号召,意在補救敷附盛唐空泛之弊,以揭示盛唐詩之真精神。可見,《唐賢三昧集》體現了漁洋對盛唐精神的理解,代表了他的詩學理想;《十選》則是漁洋借唐人手眼将真正的唐詩展示給世人,為學唐詩者提供學詩門徑,二者在目的和标準上都不相同,體現了漁洋詩學價值體系的兩個維度。可見,漁洋在對待唐詩的态度上并不固守神韻窠臼。

其三,由其詩歌選本又可見博綜該洽、兼容并包的詩學觀。雖然主唐是漁洋詩學的基調,四唐之中,他又較為傾向盛唐,但又非限選四唐、非唐不選。《燃燈記聞》記漁洋語曰:“初、盛有初、盛之真精神真面目,中、晚有中、晚之真精神真面目。學者從其性之所近,伐毛洗髓,務得其神,而不襲其貌,則無論初、盛、中、晚皆可名家。”可見,在師法對象的選擇上,他還主張不拘時代,各随其性分所近。編于晚年的《萬首唐人絕句選》,是漁洋對自己一生詩學的反思和調整。該選在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基礎上删選而成。從漁洋具體的選詩看,四唐兼顧,突出中、晚唐的比重,這既符合唐代絕句發展的實際,也是對一般學唐者偏愛盛唐、鄙棄中晚的糾偏。另外,所錄範圍較廣,從李白、杜甫這些經常在漁洋其他選本中被排除的大家,到雍陶、趙嘏等不為一般選家所重的小家都有入選。作為一生最後一部選本,漁洋為此付出較多心血,所選皆為唐絕精華,“故較他選為精審”(《四庫提要》)。漁洋早年嘗“聚漢魏、四唐、宋元諸集,無不窺其堂奧”,培養了寬宏的胸襟和視野,他主唐又不囿于唐,這可以《古詩選》為例加以說明。《古詩選》編于康熙二十二年,包括五言十七卷,七言十五卷。所選五古起于漢迄于唐,漢詩全取,魏晉以下遞嚴,不廢齊、梁、陳、隋,而唐代隻取五人。因此,五古所錄詩人以唐前為主。七言古詩錄唐之前二卷,唐四卷,宋六卷,金元三卷。唐代錄杜甫、韓愈各一卷,初、盛唐其他詩人各一卷,選錄最多的是宋元,共九卷。可見,漁洋《古詩選》突破了宗唐的藩籬,強調了漢魏六朝五古和宋元七古的地位。在對古詩的處理上,漁洋不拘于成見,表現出客觀理性的态度。

其四,漁洋選詩強調辨體,注重梳理各體詩歌源流正變之迹,具有強烈的詩史意識。比如《五言古詩選》對五古的甄選,即基于對五古源流發展客觀認識之上。五古形成于漢魏,至六朝漸趨繁盛,去古漸遠,新變愈多,但尚未偏離傳統;唐代五古與漢魏多不相類,“自為畛域,成其為唐人之詩而已”。在對五古的選擇上,漢魏全錄,六朝稍嚴,唐代則隻選五人,近于苛刻。揆諸詩史,這樣的處理有其合理性,體現了對漢魏五古傳統的尊重。唐代選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等五人,因其“尚不失為古詩之餘派”,而像初唐四傑、杜甫等偏離漢魏傳統的五古皆不選,這大概是受了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觀念的影響。漁洋雖不否定唐人五古的價值,但該選意在突出漢魏五古的正統地位,故唐人五古多不入選也就可以理解。其《七言古詩選》“大旨以杜為宗,唐宋以來善學杜者則取之”。唐人學杜者少,唐人七古雖多,此選在杜甫、韓愈之外所錄初盛唐七古很少,初唐四傑與中晚唐七古悉不錄;宋人七古以杜為宗,故宋人七古入選遠多于唐人,尤其是學杜最出色的蘇、黃入選最多,因此該選突出了宋人七古的地位,這與七古發展的客觀實際正相符合。又如在《萬首唐人絕句選》中,漁洋選詩也能緊扣唐代五、七絕發展的現實,從各體入選數量上說,五絕少于七絕;從時代來說,五絕以初、盛唐為主,七絕以中、晚唐為主。此外,漁洋雖然提倡神韻,但認為并非所有詩體和題材都适合表現神韻。“小詩欲作王、韋,長篇欲作老杜。”“感興宜阮、陳,山水閑适宜王、韋,亂離行役、鋪張叙述宜老杜,未可限于一格。”(《帶經堂詩話》)因而,在漁洋所認定的神韻詩中,多以五言律、絕和山水閑适題材為主。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2日13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