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春天,美的讓人心醉。有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也有韋莊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但是詩人杜甫眼裡的江南,卻有一番沉重與蒼涼。
今天我們分享一首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談一談對這首詩的思考。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年少無知時讀這首詩,感受到的是久别重逢的喜悅,多年未見的老友在他鄉遇見,倍感親切。如今再讀這首詩,心情卻分外沉重。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龜年以及和杜甫的關系。
李龜年是唐朝開元年間非常著名的樂工,深受唐玄宗賞識,相當于是娛樂圈中的天王級人物,王宮貴族也經常邀請他到家中演奏。
在這裡,不得不說一下當時的曆史風潮,由于唐朝進入來全盛時期,王宮貴族普遍愛好文藝。于是,一大批文人墨客、樂工成為了達官貴人的座上賓。紅極一時的李龜年也自然成為了岐王李範、秘書監崔滌的好朋友。
那麼,李龜年和杜甫到底認識嗎?
首先,李龜年的生卒年月不詳,我們隻知道杜甫是公元712-770年,而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都是死于公元726年。而這一年杜甫隻有虛歲15歲,按照杜甫年譜來看,他當時正在老家河南鞏縣。
所以,杜甫在王宮貴族的宴會上見到李龜年,可能性并不大。我們可以說他倆可能認識,但至少在李龜年大紅大紫之時,應該是還沒有認識杜甫的。
我們可以将“岐王宅裡”和“崔九堂前”當作一種象征和符号性人物,代表着當時的上流社會。杜甫想借此來表達李龜年的影響力,來為後文的反差作鋪墊。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安史之亂”以後,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曾經的巨星早就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隻能在街頭賣藝謀生。同樣流落江南的杜甫,見到李龜年時,五味雜陳。
江南風景如畫,見到故人,應該是歡喜滿心。但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遇見,隻有滄桑和沉重的心情。
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王朝走向黃昏,人生走向暮年,杜甫和李龜年都是這時代的路人,最終要歸于曆史的塵埃中。在曆史和時代的滾滾洪流中,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那種無力感。
若是國泰民安,杜甫與故人相逢,肯定是喜悅的心情。隻可惜,世态炎涼,人生始終充滿了蒼涼的底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