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似乎成了美好年景的代言人。
尤其是那年的暮春,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美好得無以複加。
如今就連“永和九年”的磚頭都變得越發金貴,據說一塊品相完美的“永和九年”,價格是八年七年十年十一年的N倍。
這就是文化的魔力,因為《蘭亭序》、因為王羲之,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年頭,就成了永垂青史的盛年、豐年。
一個倒黴年頭與一個悲催皇帝
永和九年,并不是個好年頭。
甚至,這是東晉王朝一個災年、衰年。
永和九年,這四個字原本和王羲之無關,永和,是一個皇帝的年号,永和九年,是這個皇帝坐上寶座的第九年。
那麼,坐了九年寶座的永和皇帝多大呢?
11歲。
你沒有看錯,是11歲。不過這是農曆算法,論的虛歲,其實在永和九年,皇帝剛滿10周歲,嗯,上四年級。
10歲的孩子,當然理不了朝政。好在,他媽在幫他。
孩子從一周歲登基,八年以來,混得還算不錯。到了第九年,有國師蔔卦,說這一年是癸醜,年景不佳,應該出點政策破一下災禍。
于是在這年正月,永和皇帝大赦天下。
但是沒怎麼管用,三月,便遭遇旱災。可也有個好消息,那就是交州刺史打了個勝仗,端掉了敵軍五十多個碉堡。
這種勝仗,在當時的大局之下,隻能算是安慰性勝利。但這已經是本年度最好的消息了。
接下來,五月,出現大疫;七月,出現地震,有聲如雷……
然而最壞的消息是,率領大軍北伐的中軍将軍殷浩接連遭遇叛變,大敗而歸。
東晉一朝,很像後來的南宋,偏安江南,一直想北伐收複河山。在永和皇帝在位期間,共有兩次北伐,全部失利,其中一次慘敗,就在永和九年。
所以,在官方的檔案裡,永和九年是個糟糕的年頭。既有天災,又有人禍,簡直倒黴透了。
對了,我們熟知的那個著名的蘭亭雅集,根本沒資格寫進官方檔案。
晉穆帝司馬聃
知道永和九年是個倒黴的年頭,我們再聊聊悲催的“永和”皇帝。
當我們說起永和九年,恐怕想的都是王羲之,沒人想到永和皇帝。
永和皇帝就是曆史上的晉穆帝,名司馬聃,字彭子。他爸爸晉康帝司馬嶽死的時候,他剛剛一周歲,還吃着奶,就被他媽抱着登基了。
東晉崇尚道教,信奉老子。所以這位晉穆帝司馬聃,起了和老子一樣的名,聃,意思是老态。字彭子,意思是彭祖的兒子,願望是單純而美好的,想要長命百歲。
遺憾的是,司馬聃永和年号用了12年,又改了個升平的年号用了5年,剛剛年滿18周歲就病死了。
如果給曆史上的皇帝來個悲催榜,司馬聃是有望上榜的,推薦語是:這位皇帝,一直夢想長大。
最佳辯手當了大将軍
永和九年,醞釀了好久的東晉北伐大軍正式出征,這支部隊的最高領導叫殷浩。
翻開《世說新語》,殷浩的名字很常見,可知在當時,這是位權傾朝野的重磅人物。不過,提起殷浩,最醒目的是他的辯才。
魏晉崇尚清談,出了大量辯論家,殷浩即是其中佼佼者。
據說有一次,蘭亭雅集的參與者之一、高僧支道林與殷浩對話,他知道殷浩長處何在,于是避開鋒芒,專揀自己擅長的說,可是三言兩語就被殷浩帶進了溝裡。
殷浩與王羲之同歲,此人年輕時崇尚老莊,淡泊名利,多次辭官不就,留下一時美名。然而後來才知道,所謂不慕名利,其實是名利不夠大。殷浩過了不惑之年,當晉穆帝的叔伯爺爺、執掌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請他出任大将軍,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殷浩當了大将軍,就與另一位大将軍桓溫産生了矛盾。一個國家的軍隊,有兩位大将軍,這是大忌。會稽王原本擔心桓溫造反,于是請殷浩與之抗衡,然而這樣的抗衡,使東晉元氣大傷。
殷浩是後來者,他想完全壓過桓溫,就要靠戰功。而當時獲得戰功的最佳機會,就是北伐,從胡人手裡奪回土地。
殷浩
經過長期準備,永和九年十月,殷浩帶大軍出征。
其實出征結果,是可以預見的。熱愛老莊的最佳辯手當了大将軍,這甚至還不如紙上談兵的趙括——趙老師起碼還談兵,殷将軍談的都是無為。
具體的戰鬥情節是,殷浩重用和信任的部下接連叛變反戈,部下的死忠接連戰敗被殺,最後丢盔卸甲,大敗而歸。
如果讀一下史書,會發現當時的戰争中叛亂極其常見,大概是亂世出英雄,大家都想自己出來創業吧。
王羲之和殷浩同齡,也是好友,為避免内亂,他曾多次寫信勸說殷浩不要和桓溫鬥,但是殷浩不聽。也是,一個發誓掃除天下的北伐大将軍,怎麼會聽一個會稽内史的婆婆媽媽呢?
殷浩北伐失敗,回來就被桓溫參了一本,革職流放,從位極人臣回歸山野園林,三年後就去世了。王羲之也對朝廷灰了心,兩年後辭官歸隐。
殷浩的死對頭桓溫,事後對殷浩作了一個評價:此人品格高潔、能言會道,假如當個文臣,一定會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惜啊,把個對的人,用在了錯的地方。
帝王将相今何在,隻見書法與文章
曆史的風煙,早被吹散了。
1667年後,對于永和九年,人們隻記得三月三日的蘭亭雅集,隻記得千年書聖王羲之,隻記得第一行書蘭亭序。
曆史的選擇真的很殘酷,我們隻記得那屆文人,早就忘了那屆皇帝。當然,也包括那屆曾經呼風喚雨的大臣們。
漢武帝和司馬遷誰偉大的問題,早已不言而喻。晉穆帝那烏煙瘴氣的永和九年,也早已被王羲之蕩滌得天朗氣清。
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一個沒資格寫入正史的文人小聚,最後成了人們心中的正史。還是那句話,這就是文化的魔力。
假如可以穿越時空,相信今天的人十之八九想坐在蘭亭的水邊看着王羲之作詩揮毫,沒幾個人想坐在晉穆帝的寶座上指點江山。
這時便又想起我十幾歲時看到、至今仍然堅信的那副對聯:
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時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