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0年前,我一直在傳播三句話,都是關于機遇重要性的。
第一句:成功不是因為解決了問題,而是因為抓住了機遇。這句出自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的著作《定見》。解決問題小成功,抓住機遇大成功。這是奈斯比特總結的規律。
第二句:台風來了,豬都能夠飛上天。這句話出自李嘉誠。我在一本雜志上發現了這句話,開始傳播。後來,小米創始人雷軍加入了這句話的傳播,于是,雷軍成為這句話的“發明者”,為了不奪人所愛,我就少傳播了。
第三句:戰術性機遇是找來的,戰略性機遇是等來的。這句是我的原創。戰術性機會是在實踐中發現的,然後“成功的戰術一緻化”,就成為定位論提出者特勞特和裡斯在《營銷革命》中提出的“自下而上的戰略”。戰略性機會是等來的,人一生隻有有限的幾次戰略性機會,錯失戰略性機會,就錯失成功的機會。
這三句話表達了相同的意思: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對商業成長極為重要。特别是在創業時期和轉型時期。
戰略性機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往往在傳統走入末路的時候出現。行業、市場的發展有周期性,每當行業、市場進入低價期時,往往是戰略性機會孕育之時。而在行業發展高峰時,往往又是機會釋放完畢之時。
但在現實中,人們往往狂歡于高峰。在低谷時,反而看不到希望。
戰略性機遇,就在行業低谷轉變的時候。
如果你發現周邊多數人熟悉的做法越來越難時,就要轉變思維:是不是新的戰略性機遇到來了?
行業轉型期,一定是戰略性機遇期。
目前可能就是這樣一個時候。
02經銷商惡夢10年
2012年是快消品惡夢10年的起點。
2012年,電商大爆發,開啟了電商10年繁榮。
2012年,多數快消品行業進入曆史産量最高峰,從此,行業産量下滑。白酒、啤酒、方便面等行業連續下滑。如果不是2016年價格提升,行業結構變化,快消品行業将更慘。
電商的機會,很多平台抓住了,如目前各大電商平台。
很多創業者抓住了。他們沒有線下存量壓力,不害怕線上線下價格體系混亂。
很多廠家也抓住了。比如長尾行業(如休閑食品)、家電、家居、3C産品等行業。
但是,快消品企業受制于線下基本盤太大,受制于場景主要在線下,行業龍頭企業隻有不到10%的線上份額。
電商10年,更是經銷商的惡夢10年。因為經銷商進入線上的機會比廠家更小。
成本上升、銷量下滑、營銷方式内卷。這就是經銷商10年惡夢的真實寫照。
0310年後,重回線下的新機遇
現在我們要正視四大新現實:
一是線上份額呈僵局。2020年、2021年,社會零售線上份額穩定30%左右,快消品線上份額基本沒大突破,線上形成僵局,線上比線下更困難。
二是線下結構調整見成效。線下的結構調整很見成效,極大地增加了線下的赢利能力,改變了盈利過度依賴銷量增長的局面。
三是線下入戶率決定了線下地位。快消品行業龍頭企業的入戶率在1億戶以上,這是線上無法企及的目标。
四是線下觸達C端方法獲得新突破。過去一提到數字化,就想到“去中間商”,就認為要“革經銷商的命”,認為經銷業态是落後業态。現在渠道數字化方面有兩大突破:
一是私域2.0模式(F2b2C)在連鎖直銷業态全面推廣。如,1、本地服務類企業,如餐飲、娛樂。麥當勞的私域近8千萬。西貝在2018年就完成了門店私域,盡管當時私域的概念還沒流行;2、零售連鎖類,如屈臣氏、百果園、錢大媽等;3、短鍊渠道類品牌,如鞋服、奢侈品等。
二是bC一體化模式初見成效。這是在不改變深度分銷模式的前提下,通過數字化手段觸達C端的手法。
經銷商一定不要小看bC一體化。正是它的出現,互聯網界“去中間商”的呼聲日漸消失,經銷商在數字化環境的價值重新得到承認。
這難道還不算經銷商的戰略機遇嗎?
正視這個戰略機遇,哪怕你不懂bC一體化,你也會千方百計想搞懂。
04重回線下,三大趨勢
重回線下,不是回到從前,而是重構線下。
趨勢一:利潤增長在線下。過去渠道過于強調銷量增長,現在要回到強調利潤增長。而利潤增長的重頭在線下。
趨勢二:小店增長超過KA店。KA店的場景重構困難比較大,小店的便利場景更加重要了。所以,對深度分銷的要求更高了,要重視小店的大價值。特别是小店在連接用戶方面的價值。
趨勢三:圍繞終端做數字化。電商模式是B2C,于是,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廠家數字化模式是F2C(直營電商)。現在發現這是極大的錯誤。圍繞終端做數字化,bC一體化才是正道。
05重回線下,經銷商三大機遇
經銷商面臨的三大機遇分别是:
機遇一:利潤新模式的機遇
又分為三種利潤新模式:
利潤新模式1:産品結構利潤。媒體上不時有消費降級的聲音,這是幹擾音。中端攤成本,高端賺錢,這是利潤新模式。
敢不會賣高價?會不會賣高價?什麼終端能賣高價?賣高價的KPI體系如何?已經有不少經銷商取得了突破。
利潤新模式2:品牌結構利潤。最近,KA打造自有品牌的聲音很大,這是KA“自救”的方法之一。經銷商自救的方法同樣是打造“供應鍊品牌”,通過自身的渠道操作能力,進行一線品牌與二三線品牌的結構組合,賺取合理利潤。
利潤新模式3:渠道結構利潤。KA是拉鋸戰,利潤就是在拉鋸中消耗掉的,因此,KA的特征是“要麼要銷量,要麼銷量與利潤皆無”。KA店走流量,小b賺利潤;線下走量,線上(小程序)走利潤。這些都是傳統沒有的模式。
機遇二:結盟二批
深度分銷體系之中,有一個大衆不言的二批存在。因為小店的單次進貨量太小,品牌商配合不劃算,隻有二批“一次性綜合配送”。
從B2B開始,大店由廠商直接配送,B2B平台就瞄準了二批。但多年過去了,二批還在,二批卻難尋了。
在中國的渠道體系中,隻要大量的小b存在,二批就難以消失。而數字化環境下,小b連接C端的能力比商超店更強,因此,小b的價值的強化,相應也強化了二批的價值。
既然消滅不了二批,就與二批結盟。
機遇三:bC一體化
傳統深度分銷着眼于b端,電商着眼于C端,渠道數字化則把b端和C端視為一組對象,一體化運營,稱為bC一體化。
bC一體化的技術工具是bC雙碼和bC小程序。通過b端,連接C端,進而形成B2b2C或F2B2b2C的數字化邏輯。
在實踐中我們還發現,bC一體化是非常好的渠道推廣工具,比目前渠道的任何推廣手段都高效。
06經銷商創新紅利
經銷商不會消失,但傳統經銷可能消失。
深度分銷在2000年後普及之時,第一批采用深度分銷模式的經銷商,抓住機遇取得了很大成功。我們稱之為創新紅利。
當更多的經銷商進入深度分銷之時,創新紅利消失,内卷開始。目前經銷商遇到的深度分銷難題,都是内卷的結果。
當新的戰略性機遇到來時,經銷商有兩個選擇:一是抓住機遇,抓住創新紅利;二是等到普及内卷時,不得不做。
抓住創新紅利很難。一是方向不明;二是模式難學。我覺得有三個方法:
第一,部分經銷商有強大的學習創新能力,摸索出新模式。有這種能力經銷商很少,不排除一些新進入者有這種能力。一般來說,戰略轉型期也是新進入者比較多的時候。
第二,跟着有創新能力的廠家學習。如果廠家在推廣新模式,就是一個好機會。
第三,向優秀的經銷商現場學習。有一些優秀的經銷商,每個月都要至少出去學習一次,包括現場向優秀經銷商學習。
向同行學習,到現場學習。這是經銷商學習的好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