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徽宗年間,由于皇帝喜好詩畫,因此朝廷的宮廷畫院每年都要從各地選拔大量優秀的繪畫人才,為皇室貴族服務。而宋朝的宮廷畫院常常用詩句作話題進行考試。有一年,考試的題目是“竹鎖橋邊賣酒家”。很多考生将重心放在酒家上,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橋,竹林清風等加以襯托,但都被趙佶否決了。
唯有一名叫李唐的畫家,畫的是一泓溪水,小橋橫卧,橋邊是一片竹林,唯有那郁郁蔥蔥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風招的“酒”簾。整個構圖從“虛”字入手,使人浮想聯翩。趙佶看後大悅,他認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鎖”字的意境,并親自圈點為第一名。
而在另一次宮廷畫院考試時,畫院出的題目是“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應試的人多數畫的是岸邊泊着一條空船,或者船邊蜷着一隻鹭鸶。而獲得第一名的畫卷上,畫的是一個船夫悠閑地躺在船尾,獨自吹笛。原因是什麼呢?是宋代繪畫注重情境意趣的緣故。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就是這個題目的來源,唐朝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滁州西澗 韋應物 (唐)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年少時為玄宗近侍,放蕩不羁,禍害鄉裡,令鄉人苦不堪言。臨近中年以後,他浪子回頭,刻苦讀書,以一首清幽絕唱驚豔千古。該詩寫于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詩的主旨究竟是什麼,從古至今争議不斷,讓人難以揣測。或許,也正因為此它成為韋應物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詩作的尾句最受推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世間萬物多姿多彩,品類繁多,詩人卻獨獨喜歡清幽的事物。這樣的事物有什麼呢?生長在深山水澗邊的幽草,在樹蔭深處獨自啼鳴的黃鹂。一個“幽”一個“獨”,詩人到底是欣賞它們自甘寂寞的高潔品性,還是感慨他們不為人知的孤獨寂寞呢?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傍晚時分,雨水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春潮上漲,水勢頓時變地無比湍急。郊外的一個渡口荒涼冷寂,好半天看不到一個人影。隻有一葉孤舟在上漲的潮水中落寞橫斜。一個“急”字,點出了潮水和雨勢來地突然而又猛烈,面對突漲的潮水,孤舟“自橫”,大有任他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的淡然與超脫。
春潮帶雨,來勢洶洶,野渡無人,愈顯荒涼,孤舟為何獨自橫呢?是因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嗎?還是在其位卻心生倦意想要回歸春水呢?亦或是隻想悠閑自得地享受這份恬淡清幽呢?對此,人們衆說紛纭。我想,不論是哪一種說法,詩人此時的心情都是甯靜而淡然的。孤獨也罷,熱鬧也罷,能在紛紛擾擾的俗世中保持一顆甯靜淡然的心,就已經難能可貴了。
對于詩作的主旨,多數人認為:詩作表現出了一種矛盾,是韋應物一生都在探索,卻一生都沒有解決的矛盾。這個問題就是:到底是該出仕還是歸隐呢?詩人曾積極入世一展抱負,卻終究無能為力,于是他又想歸隐山林獨善其身。他在朝堂與山水之間猶豫不決,進退兩難,備受煎熬,郁郁不樂。
詩人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們共有的問題。縱觀曆史,在這個問題上能交出圓滿答卷的,很少很少。韋應物也不達是他們中平凡的一員罷了。在中唐前期,韋應物為官一任,關心民生疾苦,盡職盡責。然而,中唐以後,政治日漸黑暗,他常處于仕進和退隐的矛盾之中,進退兩難。
一方面,韋應物為中唐日益嚴重的政治弊端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内疚,有志改革卻無能為力;一方面他想歸隐卻又一貧如洗無力持家,隻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這首詩中的“野渡無人舟自橫”或許就是他放任自我,不争不鬥不問世俗卻又不能逃離的真實寫照!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