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好馬趕不上半邊驢?趙簡子大獵于中山,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簡子一發飲羽,狼失聲而逋,簡子驅車逐之時墨者東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幹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老話說好馬趕不上半邊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趙簡子大獵于中山,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簡子一發飲羽,狼失聲而逋,簡子驅車逐之。時墨者東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幹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上中學的時候,學過這篇《中山狼傳》,其他大多忘了,唯獨對“蹇驢”一詞念念不忘。驢就驢嘛,為何不叫健驢、賤驢,偏偏卻叫着“蹇驢”呢?“蹇驢”什麼意思?一般的解釋是:
(一)跛蹇驽弱的驢子
《楚辭·東方朔<七谏·謬谏>》:“駕蹇驢而無策兮,又何路之能極?”王逸注:“蹇,跛也。”前蜀杜光庭 《虬髯客傳》:“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驢而來。”柯靈《向拓荒者緻敬<阿英散文選>序)》:“樸實無華地記錄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缇騎的追逐,星夜的逃亡,滂沱的大雨,泥濘的田埂,蹇驢、小舟、荒雞、村犬。”
(二)比喻驽鈍的人
《楚辭·王褒<九懷·株昭>》:“蹇驢服駕兮,無用日多。” 王逸注:“駑鈍之徒,為輔翼也。”《北齊書·楊愔傳》:“﹝楊愔 被殺﹞鴻臚少卿 陽休之 私謂人曰:‘将涉千裡,殺騏驥而策蹇驢,可悲之甚。’”
(三)跛足、驽劣而弱小的驢子
漢東方朔《七谏·謬谏》:“駕蹇驢而無策兮,又何路之能極?”
綜括以上解釋,蹇驢不外是“跛足”和“驽鈍劣弱”兩個核心意思。
一、“跛足”當是望文生訓
驢,體質健壯,抵抗能力很強。驢很結實,耐粗放,不易生病,并有性情溫馴,刻苦耐勞、聽從使役等優點。從中絲毫看不出“跛”的特點。那它“跛”在哪裡呢?或雲:
劣馬或跛驢,這是特指,行走艱難的劣馬或者跛腳的驢子都可以稱“蹇”,因為它跑不快,有些辭書用“蹇”專指驢,原因大概有二:
1.人們覺得驢相比于馬跑得慢;
2.行走相對艱難的道路,驢反倒比馬擅長。因此,典籍中也有專用“蹇”指代驢的用法。比如:《漢書·叙傳上》:“是故駕蹇之乘,不騁千裡之途;燕雀之疇,不奮六翮之用。”是說:劣等的馬匹(或者跛驢)不能奔馳千裡之途,燕雀之類的鳥不能展翅高翔萬裡。這個例子說劣馬說驢都說得通;比如孟浩然《唐城館中早發寄楊使君》:“訪人留後信,策蹇赴前程。”依唐人習俗,這裡的蹇,大概率指驢。後世的蘇東坡、陸遊都有用“蹇”形容驢的詩句,用以表達自己不人生不順利的心情更合适些,試想,也就是隻有跛腳的驢子才配得上窮文人的落拓樣子。(“三個小布丁”《《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解釋得纏夾不清,還是沒講清楚“驢何以蹇”。
由于驢“蹇”,于是就有“杜陵饑客眼長寒,蹇驢破帽随金鞍”(蘇轼《續麗人行》)、“蹇驢瘦馬塵中伴,紫绶朱衣夢裡身”(元禛《酬樂天喜鄰郡》)之類的搭配。我們認為,“蹇驢”是跛足的驢的解釋恐怕是上了“蹇”(困也;難也;跛足。蹇、謇理據一樣)的當。
二、“驽鈍劣弱”的可能來源
蹇驢的“驽鈍劣弱”義,是不是從“蹇,難也”引申出來的呢?可能不是。如果按照“聲衍韻失”漢語音義演變理論,它可以跟“(忄弄)贛”配對。
【(忄弄)贛】《廣韻·送韻》:“(忄弄),(忄弄)贛,愚也。”盧貢切,去送來。(忄弄)也作“㑝”
【㑝】《集韻·送韻》:“(忄弄),戆愚也。或從人。”《字彙·人部》:“戆愚也。本從心。”
川渝稱糊塗、迷糊為“龍混”,大概是“聾混”(瞌睡困久了,有點聾混,爬起來打不到方向)、“聾混裡混”(一天正事不做,聾混裡混的),與“(忄弄)贛、蹇驢”也是一系的。
三、“蹇驢”當是“犟驢”
驢雖然性情溫和,易于使喚。但它又如羊一樣,有種“很勁兒”。羊可用“很”形容(狼貪羊很),驢呢,“犟驢”“驢脾氣”。東北官話、北京官話、膠遼官話“驢”單用,有“蠻橫、暴躁、倔強”的意思。有說雲:
馬,隻要給它一鞭子,它就會一直往前跑,一匹真正的好烈馬,你不叫它停它不會停下來 ,而驢就不一樣了,驢倔,驢是土地之性,你越抽它,它就越不動、越犟,所以中國文化裡面驢犟叫倔驢。
因此,把“蹇”讀如“㹂qiǎn、很”,并與“犟、玍”組成“犟→㹂很→玍”,就能很好的解釋“蹇驢”的原始意思。蹇驢破帽、蹇驢劣馬之類詞,當是順着“蹇,難也”之類順勢聯想出來的。
【㹂】《說文·牛部》:“牛很不從引也。”《集韻·銑韻》:“牛很不從牽也。”《廣雅·釋诂三》:“很也。”去演切,上狝溪。真部。
【很】《說文·彳部》:“不聽從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美而~”服注:“戾不從教也。”《玉篇·彳部》:“~戾也。”《集韻·混韻》:“不聽行也。”
“~而無親者亡”朱右曾集訓校釋:“~,盭也。” (《逸周書·史記》)
“今王将~天而伐齊”韋昭注:“~,違也。”(《國語·吳語》)胡墾切,上很匣。諄部。
因此“蹇驢跛足”是曆來人們“就詞釋義”的誤會。
至于“驢,愚笨也”(江淮官話,江蘇東台),可能道出了驢之所以得名(驢,魯也)。《資治通鑒宋紀十二》:“東海王祎性凡劣,謂之‘驢王’“可以證明”驢,魯也“。猴年馬月”,我們闡釋過,但說的比較迂曲,其實可能就是“何年嘛月”的變音。 “驢年馬月”則是把“馬”認作動物而順勢聯想出來的。佛家“驢年得出”之“驢年”,那個“驢”可以認為是“l、n”不分的“那(哪)”的方言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