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踝關節韌帶,主要包括腓骨遠端與胫骨遠端之間的韌帶,主要是胫腓前韌帶、胫腓後韌帶。踝關節内側是胫骨、足舟骨、距骨、跟骨之間的胫周韌帶、胫根韌帶、胫距韌帶,共同形成大緻三角形的結構,又稱三角韌帶。
腳踝關節韌帶損傷的症狀

腳踝韌帶拉傷的臨床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 疼痛,腳踝韌帶拉傷後,韌帶損傷部位會有持續的疼痛症狀,通常為内側副韌帶或者外側副韌帶損傷。在内翻位或外翻為應力時,疼痛症狀會加重,負重行走也會使疼痛症狀加重。
- 腫脹,腳踝韌帶拉傷會有局部的出血,血管通透性也會明顯增加,因此軟組織張力會明顯加重,腫脹症狀比較明顯。
- 活動受限,腳踝關節腫脹、疼痛均可以導緻病人腳踝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為屈伸活動、内外翻活動和腳踝關節的旋轉活動。
踝關節韌帶損傷的治療和恢複

腳踝韌帶損傷後應擡高患肢并固定,避免活動造成軟組織進一步損傷。如果病情較輕,疼痛尚可忍受時可在受傷48小時内自行冰敷、塗抹外用藥物等。如果劇烈疼痛則需保持患者制動,及時前往醫院檢查,檢查有無肌腱斷裂,或骨骼等重要組織受損情況。臨床常見促進恢複的方法包括:
- 早期:傷後48小時内可進行冰敷,有效緩解局部疼痛、腫脹,48小時後可進行熱敷,促進淤血消散;症狀嚴重患者可以使用繃帶、支具或石膏将患側踝關節制動,并及時就醫;還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也可口服或局部塗抹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藥,如三七片、紅花油等,可加速炎症反應消退;
- 中期:可通過針灸、紅藍光照射等物理療法,促進淤血消退,并緩解疼痛,促進恢複;病情嚴重或保守治療效果不滿意,治療3-6個月後仍有症狀者,可選擇手術治療,有助于損傷的恢複。若疼痛、腫脹均不明顯,可進行輕微的活動鍛煉,但需注意控制初始運動範圍。在症狀耐受下,可進行性增加關節活動,進行周圍肌肉力量訓練,如踝關節背伸及跖屈動作訓練、足尖走、靜态平衡訓練等,促進恢複;
- 後期:指可下床活動後,此期間需恢複正常活動,建議适當進行散步、快走等,随後可穿着舒适的運動鞋,在平坦路面慢跑,可以适當增加曲線的行走、急停轉身跑等,促進韌帶恢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