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1:39:00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古人表示年齡,通常不用數字,而是用文字,充滿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緻。如果現代人也用這些雅詞來詢問年齡那也是一種優秀文化的傳承。

那麼,古代是怎麼表示年齡的呢?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

01.豆蔻

豆蔻,對應成語“豆蔻年華”,我們在文章中常使用。那“豆蔻年華”到底多少歲?豆蔻指什麼?其實,古代“豆蔻年華”指的是13-14歲的女孩子。一起探讨下。

先從豆蔻本身說起。豆蔻,又名草果,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産自嶺南,高丈許,外形像芭蕉,花淡黃色,秋天結果,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籽,有香味,可入藥。

《本草》記載:豆蔻花生于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

就是說,南方人根據豆蔻尚未大開而像懷孕的形态來給它命名為“含胎花”的。而古人常用豆蔻來比喻少女。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2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贈别》詩裡寫:“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句詩就是說,少女姿态美好、舉止輕盈,正是13歲年華,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當然,還有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齡的優美詞語,如“碧玉年華”指16歲,“桃李年華”指20歲,“花信之年”指24歲,等等,中華文化形象生動、含蓄唯美,且韻味悠長。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

02.及笄

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對應成語“及笄之年”。在古代,漢族女子年滿15歲就可結發,用笄貫之。什麼是笄?《說文》:“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來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

古時行笄禮表示成年,說明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禮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解:“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我們在一些古裝劇裡也常看到,古代女子結婚後,都是束發及笄的,而在少女時期,則披發留劉海之類。說明古代女子結婚前後裝束完全不一緻。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歲的女孩。那麼古代15歲的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歲稱為“束發”,這時還應學會各種技藝。歸有光《項脊軒志》提到:“餘自束發讀書軒中”。

關于及笄,我們還可聯想到這些詞語,如“總角”指幼年的兒童,把頭發挽成小髻髻,非常可愛。“垂髫”同樣指兒童幼年,古代兒童未成年,不戴帽子,頭發下垂。

03.弱冠

“弱冠”,古代漢族男子20歲行弱冠禮。弱冠之年就是20歲,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如同現在舉行成人禮一樣。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卓荦觀群書。

綜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結婚年齡,與現代都大不相同,這就是古今差别。同時,我們也感受了濃濃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5

04.而立

而立之年是指30歲的人,泛指男性;其釋義為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出自《論語·為政》,也指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6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并已經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我認為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于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

立業就是确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随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隻是這一段特殊曆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

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争,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于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

05.不惑

不惑之年指40歲的人泛指男性,人到了40歲經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不惑之年作為40歲的代稱。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7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曆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沖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

對外:

他明白了社會。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缺少了對社會那種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會中的激情,生活的經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系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他内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對内:

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謂成長是内心在曆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于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适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回的路了。

06.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指一個人50歲的年紀。“半百之年”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歲的人,經曆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這時候已經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難控,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我們期望的發展,順其自然才是天命所歸,這時候的我們學着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的過日子!但這順天命并非随天意,自己無作為,我們應該做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強,學會順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8

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迹,不怨天。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迹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迹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迹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于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絕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盡管每個人的實力、财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于高水平狀态了。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習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9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于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産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了解了社會,可他們更知道自己!

06.花甲

花甲這裡可不是指的吃的哈,是指年齡的代稱,對應成語“花甲之年”。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歲?這涉及到古代的幹支紀年法,它是以天幹和地支依次錯綜來搭配的。這較為複雜,我們的父輩對此很熟悉。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0

簡單說下甲循環,古代以10天幹配12地支,以60為一循環,有6個甲,分别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這樣一個循環,古人稱為周甲,又稱“花甲”。

接下來,依此類推即可。古代用這種方法來紀年,60年周而複始,後來也就用“花甲”來代稱60歲了。相關的成語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花甲一般有3個意思:一是指六十甲子即60歲,二是指年月、時代,三是指年紀、年歲。但我們一般稱花甲為60歲,最常見成語是“花甲之年”。

人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适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07.古稀

古稀,對應成語“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歲呢?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來稀”,說的就是一個人到了70歲的年紀。

一個人活到了70歲,算是高齡了,尤其是在人均壽命不高的古代,就更加稀少了,因而古人認為人活到70歲,是很稀少的,故而稱70歲為“古稀之年”。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1

七十從心所欲,很簡單,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很重要的是後面的三個字:不逾矩,得不違反規矩,那麼,應該怎樣去做,我認為應該是: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從心所欲要随遇而安;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

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别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要随遇而安:

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盡快擺脫傷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總之,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态。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并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一般來說,違法的事,誰也不會去做,如何講情講理,倒是應該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學、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内部之間,要多講情少講理,甚至在家庭中就隻講情,别講理了,沒有什麼誰對誰非了,老兩口相伴健康地度過餘生,就是幸福了。隻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隻要你感興趣,隻要你高興,隻要你快樂就行。

08.耄耋

耄耋(mào dié),對應的成語是“耄耋之年”。這個詞語相對比較生僻,我們見得也不多,很多人也不知其讀者和意義。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2

耄,從漢字解析看,耄是形聲字,上形下聲,讀音為“冒”,“耄”指年紀約為80-90歲。耋,讀音為“叠”,年紀為80歲。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歲的年紀,有時也指人年紀很大。

人活到80-90歲的耄耋之年,不僅在古代屬于高齡、高壽,在現代也不是非常普遍。畢竟人活到較高的年紀後,身體各個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關于耄耋,三國時曹操在《對酒》中這樣寫:“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歲,也算壽終正寝了。蒲松齡《聊齋志異》:“君無大貴,但得耄耋足也”。

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富貴和福壽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對于福和壽,古時稱謂是有區别的,一般來說,男性稱“壽”,女性稱“福”,我們現在倒是福壽通用了。

09.期頤

期頤(qī yí),對應成語“期頤老人”。期頤老人,一般指100歲的老人。期頤這個詞形象、生動,期是期待、指望,頤是供養、贍養。期頤合起來,意思是:100歲老人飲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來供養與照顧。

期頤也是有出處的,《禮記.曲禮上》記載:“百年曰期、頤”。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3

鄭玄解:“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孫希旦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

百歲,在古代與現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齡高壽,古時稱百歲為“期頤之年”,我們現代也沒有這樣文绉绉地稱呼或形容百歲老人了,除非是在文學作品當中。

“百年曰期,頤”,是說人生以百年為期,因此稱百歲為“期頤之年”。頤就是頤養,我們還對一個成語非常熟悉,那就是“頤養天年”。

“期頤之年”,還有一個近義詞叫做“頤養人瑞”,同樣也是指百歲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兒孫等來供養、贍養。

“期頤之年”這個詞說明了我國古代的孝文化,人們對于哺育、養育兒孫們成長的老人,在他們含辛茹苦了一輩子後,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要讓老人寒了心。

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14

其他年齡稱謂:

2-3歲——孩提

10歲以下——黃口

12歲(女)——金钗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鲐(tái)背之年

100歲——期頣之年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充滿了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的脈流,讓古文化的馨香、雅緻、豐潤、含蓄及唯美等,流傳并沿用至今,為老祖宗的智慧點贊!

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等古代表示年齡的詞彙,在流傳數千年以後,我們仍在使用,這足以說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為此自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