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天後宮内有祀媽袓神像三尊,分稱“白臉”大媽、“粉臉”二媽、“黑臉” 三媽,其中以“黑臉三媽”貌相最為獨特。閩台民間對于供奉“黑面媽祖”有一個流行的解釋:即金面是媽祖得道時的表情,白面、粉面是平時的表情,黑面則是媽祖救苦救難的表情。
相傳古時候崇武有一漁民發現海邊不知從何處漂來一根烏頭,這漁民把烏木撈起,因為太重扛不動,就暫放進宮裡。當他回去叫人來扛時,天色已暗,烏木不見了,卻見拜亭中的赤石上端坐着一位女神,漁民連忙下跪敬拜。次日,漁民再到天後宮,女神不見了,卻見烏木在宮裡。事情傳開後,當地人請藝匠用這烏木雕刻成神像奉祀,因這裡先已有了大媽、二媽塑像,此神像就稱“三媽”。
原先媽祖宮所處位置,稱之為“螃蟹風水穴”。廟堂左右側各有一石脈環拱延伸入水,構成小海灣,狀若螃蟹兩螯,其石色澤獨異,赤紅似螃蟹之殼;廟内拜亭正中又有突起的赤紅巨石,是為螃蟹之心;螃蟹穴的存在,保持了江灣的生态平衡,使不淤塞。宮中有聖旨牌一塊,匾額數方,其中“恬瀾昭贶”為乾隆禦書。三媽神像置于大殿堂案正中,由于長年香火旺盛,三媽的臉不久就被熏黑得油光發亮。
三媽的神力在崇武人心目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自從三媽神像塑造後,崇武凡有神事活動,媽祖宮都由三媽參加。每年崇武漁船北上投入生産,必由一舟宗船攜帶三媽神像首先啟航開路,其他船随後出發。半年的漁汛期,三媽坐鎮浙江坎門澳,不但崇武船敬祀,各地進舟山漁場的漁船及坎門一帶的居民也都奉之為保護神。
另一方面,崇武是海濱軍事要地,且是東渡台灣的重要港口,因此“黑面媽祖”成為明清以來各種水上戰事的重要保護神,在與崇武相關的入台戰事中,都常常有“黑面媽祖”助戰的傳說,如明萬曆年間沈有容入台平倭、清康熙十九年清水師提督萬正色與鄭經軍隊在崇武海戰、清乾隆五十二年軍機大臣福康安率數百艘戰船東渡台灣等戰役中,都有“黑面媽祖”保佑的傳說,并因此使得崇武的黑臉媽祖宮揚名兩岸。
在與台灣的交往中,陸續有崇武人留居台灣謀生,他們把媽祖信仰帶進台灣,黑臉三媽也就随之在台灣立廟奉祀,成為台灣民間信仰神靈。現在台灣奉祀黑臉三媽的媽祖廟就有50座以上,每年也都有台灣的進香團到崇武媽祖宮進香。
(來源:泉州史志 《泉州民間信俗文化志》)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