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漢字姓的演變

漢字姓的演變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23:56:22

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紅,形聲兼會意字,繁體字寫作紅,讀作hóng。甲骨文字形尚未發現。最早的紅字是西周時期“無叀[zhuān]鼎”中金文字形,左右結構,左為一個正在脫離母體、頭頂朝下且有頭發的新生兒,右為工,會意嬰兒降生時接生。

漢字姓的演變(漢字探源紅及紅姓)1

紅字從西周金文到楷書的演變

  一、字形演變

  到了戰國楚國竹簡,紅字左邊頭朝下的新生兒訛變為糸(纟),右邊仍為工。經過小篆、隸書到楷書的演變,寫作紅。上世紀五十年代簡化字,糸統一簡化為纟,于是紅簡化為紅。

  二、本義的來曆

  從紅字西周金文字形看,紅字與生孩子有關。生孩子是要流血的,血的顔色是紅的,紅字借指鮮血的顔色。因此,《說文解字》把紅字解釋為“帛赤白色(粉紅色),從糸工聲”是一種誤讀。實際上,紅字表示鮮血的顔色,正是源自接生時産婦流血(無論順産或難産,生孩子都多少會流血的)。

  三、引申義

  紅字的所有引申義都與接生孩子有關。

  1.生孩子增加人口,是高興的事情,引申為喜慶。如,紅媒,紅娘,紅蛋,紅燈,紅白喜事。

漢字姓的演變(漢字探源紅及紅姓)2

民間習俗生孩子請親友吃紅雞蛋(網絡圖片)

  2.企業增加利潤也是高興的事情,引申為純利潤。如,紅利,分紅,飄紅(股市上漲)。

  3.新生兒受到父母家人的愛護和寵愛,借指受寵愛、寵信而重用的人,或者發展良好的人或事。如,紅人,走紅,網紅,日子紅火。

漢字姓的演變(漢字探源紅及紅姓)3

網紅李子柒(網絡圖片)

  4.革命是要流血犧牲的,引申為革命、進步或政治覺悟高。如,紅軍,紅區,又紅又專,紅領巾。特指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的研究。如,紅學。

  5.血的婉辭。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不時的吐紅和流夜汗。如,吐紅(吐血),下紅之症(女性生殖道不正常出血)。

  6.古代接生都是女人幹的,稱為接生婆,因此專指婦女從事的,如紡織、縫紉、刺繡等。《漢書·郦食其傳》:農夫釋耒,紅女下機(農夫不能種田,婦女不能紡織)。如,女紅。《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把“女紅”作為“女工”的書面語。此義讀作gōng。

  7.假借為功服(喪服)的功。《史記·孝文本紀》: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穿大功喪服十五天,小功喪服十四天)。注:大功即穿着斬衰(最重的喪服),小功即穿着齊衰(僅次于斬衰)。

  8.花多紅色,借指花。杜甫《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9.泛指紅色。紅色是光的三原色之一,在可見光譜中波長最長,可視距離最遠,所以成為信号燈的顔色。如,紅色,紅葉,紅日,紅棗,紅綠燈。

  10.人憤怒或着急到極緻時,眼白會充血變紅,引申為憤怒或嫉妒。如,眼紅,漲紅,紅眼病(嫉妒),殺紅眼。

  11.引申為美女。李賀《蜀國弦》: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如,紅淚(女子的眼淚),紅袖(指美女),紅顔知己。

  四、衍生字

  荭,hóng,一種開紅花的草。荭草,原稱紅草,草本紅蓼的别稱,也叫水荭。莖高達三米,全株有毛,葉闊卵形,總狀花序呈穗狀。花有淡紅色、大紅色、粉紅色等,偶爾有白色。果實有清熱明目、健脾消食、化瘀解散、利水通經的功效。花的紅色似鮮血,而且盛開時花穗下垂似嬰兒降生狀。為表示這是一種草,在紅字上加草字頭。

漢字姓的演變(漢字探源紅及紅姓)4

紅草,又稱荭草,學名紅蓼(網絡圖片)

  五、紅姓的來源

  紅字源自嬰兒降生時的接生工作,後來借指一種開紅花的草,本稱紅草,後稱荭草,學名紅蓼。此草除西藏外在我國廣泛分布。因此,帶紅的地名或與生長紅蓼有關。《左傳·昭公八年》:秋,大蒐[sōu]于紅(秋天,在紅地舉行大檢閱)。此紅地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地名,現在何處,不可考。

  另外,西漢時期的楚元王劉交之子叫劉富,受封于紅地。據稱,此紅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南一帶。

  或許,上述兩地都有紅蓼,因此就叫做紅。

  據文獻記載,紅姓的來源有:

  1.源于芈姓。春秋時期,楚武王熊渠有三子:長子熊康、次子熊紅、少子熊執疵。長子早卒。次子繼位君主。三子熊執疵不服,發動政變弑殺熊紅,之後自立為君,并改名為熊延。熊紅被弑後,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氏的,稱紅氏。

  2.源于祁姓。西漢時期,楚元王劉交之子劉富,受封于紅地(在安徽蕭縣西南),人稱紅侯,或稱紅侯富。紅侯富的庶支系兒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為氏的,稱紅氏。在紅地的原住民中,也有以其地名為氏的,稱紅氏。紅氏族人大多尊奉劉富為得姓始祖。

  3.源于少數民族。蒙古族、滿族中,有紅氏族人分布。

  現如今,紅姓人口約10萬,按照人口數量排名第435位。

  詩曰:

  紅字本義是接生,

  伴有鮮血染地紅。

  披紅戴花洞房夜,

  桃紅柳綠春意濃。

  參考文獻:

  1.《辭源》,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2.《現代漢字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三版。

  3.《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6.《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編,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說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孫永清編著,中國書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學勤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點整理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版。

  11.《實用甲骨文字典》,陳年福編著,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

  12.《國學大師》(網絡版)。

  13.《新華字典》(網絡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