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女屍為什麼能千年不腐?中醫藥也出了一份力!5月18日将迎來“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趁着這個日子,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探尋館中與“藥”有關的寶貝,揭秘它們背後的故事。
從遠古時代到現代,中醫藥在不斷發展進步。記者在現場看到,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裡的陳設可都有來頭,不僅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具有防腐作用的6味藥材,還有從美國、越南、朝鮮、峨眉山、大興安嶺采來的蕨類、菊科臘葉标本,以及“高大上”的兒科灌藥器……甚至連一個不太起眼的藥罐,都是貨真價實的明代“原裝”。
辛追夫人手握絹包中的神秘藥材“藏”在藥大!
馬王堆漢墓“防腐藥包”成鎮館之寶
1972年1月,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湖南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時,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曆經兩千多年仍未腐爛的女屍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女屍為什麼能夠千年不腐?除了密閉的棺室、随身穿戴的20多件衣服的“防護”之外,女屍手中握着的絹包竟然也起到了重要的“防腐”作用。
原來,絹包中包裹的正是中藥。這些藥物均被加工成不規則的塊段或細小碎片,曆經2100多年已變得外觀幹癟、色澤暗褐,難以識别。記者在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裡見到了這些“高壽”2100多年依然“健在”的藥材。雖然藥物出土後碳化成了粉末,但中國藥科大學徐國鈞院士還是運用顯微鑒定等方法,從中鑒定出茅香、高良姜、桂皮、杜衡、佩蘭、花椒、辛夷、姜、藁本等9種藥材,藥大藥學博物館珍藏了其中6種原品。
據悉,這6種藥物都被裝進小瓶中,向每一位前來參觀的師生展現着西漢時先進的防腐技術。這就是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兩千年前的防腐中藥長啥樣?
力保女屍不腐的藥材,如今都有哪些用途?
“雖然出土的藥物已經碳化失去功效了,但鑒定出的幾味藥材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含有揮發油類的中草藥,可以用來防腐保鮮。因此,在墓葬中使用這些藥物絕不是偶然。正因如此,也有專家猜測說這就是千年女屍保存不腐的奧秘。”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教授賈曉斌介紹說,可以證明的是,2100多年前人們已會用中藥保存屍體。
“馬王堆出土的9味藥材可不單單是防腐這一種用途。”賈曉斌介紹,9味藥中,除了茅香和杜衡不算常用外,其他的7種藥材都有着各自的用途:性溫的高良姜可以治療胃寒,同為溫性的桂皮現在更常見的是一種香料。佩蘭可以解濕氣,治療暑濕感冒。辛夷和藁本都有着解表作用,辛夷還能通竅,鼻塞時可以使用。
至于更為常見的花椒和姜,現在被使用得更為廣泛的似乎是作為香料。但花椒除了作為香料以外,還有“殺蟲”、溫中散寒等功效。賈教授強調,中醫上的“殺蟲”并不單純指“真正的殺死一隻小蟲子”,花椒除了可以殺滅蛔蟲以外,還能夠“止癢”。用花椒煮水後擦洗皮膚瘙癢部位,可以起到效果。至于生姜,同樣能起到調和的作用。
雖然這9味中藥如今無一用作防腐用途,但賈教授表示,中藥防腐将是未來的“大勢”。如果能從中藥中提煉出相關物質來制作防腐劑,用在食品防腐等領域,無疑會是一次重大“革新”。能夠“有資格”作為“預備役”參選中藥防腐的後備藥材也被圈定,清熱解毒的丁香、金銀花、連翹,含有芳香類物質的桂皮、佩蘭、花椒等,都是“候補”。
現代社會兒童吃藥困難?
讓兒童嘗不到藥苦的兒科灌藥器,你需要了解一下
在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博物館裡,記者還看到了許多瓶瓶罐罐、盆勺。講解員吳琪介紹,這些都是中醫藥常用的醫療器具,從最初的石制、瓷制器具到後來的各類金屬器具,反映了中醫藥的發展曆史,明清以來的醫療器具也尤為精緻巧妙,像藝術品。
“這是明清時期的瓷枕,古代人常認為‘高枕無憂’,所以,瓷枕都很高,而且很硬。”在一個展櫃裡,記者看到瓷枕有一些是空心的。吳琪告訴記者,這是為了放中醫藥材。“像失眠,可以放桂花、薰衣草在槽裡,頭痛的話,可以放些決明子。”
記者被一個放着許多勺子的展櫃所吸引,難道這是古人用來吃飯的?“不,其實,這是晚清時期中醫外科用的兒科灌藥器。”講解員吳琪趕忙做了糾正,“你看,這把勺子是空心的,勺口上面有個蓋子,打開蓋子可以往裡面灌藥,然後藥就順着勺柄直接流到喉嚨處,這樣,小孩子喝藥就嘗不到苦了。”在灌藥器旁邊,記者還看到了噴藥壺,壺身是用一層薄薄的銅做的,鼓鼓的,另一頭是細長的圓柱體,一擠就能像現在的噴霧一樣,裡面的中藥粉末或藥汁就會噴出。據吳琪介紹,這個以前也是用來治療口腔潰瘍、鼻炎等病症的器具。
藥學博物館裡還有這些寶貝
鎖住時間的3萬個“生命标本”,86年滄桑積累而得
隔着展窗,你可以看清枝葉上的每一條脈絡,以及脈絡上的每一處曲折。它們有的被蠟封于紙上,有的被浸潤于水中。
事實上,中國藥科大學還有一套比默克生藥标本數量更多、種類更齊全的天然藥物标本,那就是3000多種、5000餘瓶中藥材标本和6000多種、25000多份藥用植物臘葉标本,這些标本絕大部分都藏在藥學博物館樓上的标本館。
記者剛走進标本館,就被一排排儲物架上一行行整齊的标本瓶震撼到了。如果把标本瓶都換成書,這裡俨然就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值得一提的是,這5000餘瓶标本并非一次性購得,而是中國藥科大學的師生們從創校開始,曆經86年不斷收集而來,價值無法估量。
“它們是曆屆的學生親自到山上去采摘而得,他們采完藥後,就和教授們一起鑒别植物的科、屬、種,并且記錄其詳細的時間、産地、采集人以及拉丁學名等,然後才能放到标本瓶裡貯藏起來。”吳琪說到這裡非常自豪,因為全國各地的藥檢所做藥材鑒定都會從這裡借标本進行比對。
通訊員 姜晨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李海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