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近代資産階級代議制的起源及發展

近代資産階級代議制的起源及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19:10:06

近代資産階級代議制的起源及發展(近代西方資産階級代議制的确立)1

知識要點:

1、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中期: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确立與發展

(1)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2)《權利法案》: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國王逐漸“統而不治”,君主立憲制确立。

(3)責任内閣制确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内閣,内閣逐漸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中心。

(4)1832年議會改革:議會主導權由大資産階級、新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産階級手中。

2、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美國共和制的确立與發展

(1)1787年憲法:實行聯邦制: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實行三權分立制: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分屬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分權制衡;實行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由選舉産生。

(2)實行兩黨制:民主黨、共和黨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3、19世紀後期:法國共和制的确立

(1)法國共和制确立過程

①大革命後,君主制與共和制鬥争反反複複,1870年,第三共和國建立。

②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确立了共和政體。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①行政權歸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由議會選出;經衆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内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衆議院;立法權歸議會。

②憲法的頒布确立了法國共和政體。

4、1871年: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确立

(1)德國統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争完成德國的統一。推動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發展,改變了歐洲傳統的政治格局。

(2)《德意志帝國憲法》

①皇帝掌握國家一切大權,宰相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但不享有完整的立法權。

②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憲法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史料實證:

1.美國學者洛威爾談到,英國1688年的政變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議會逐漸把王權納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沒有因此嚴重削弱國王在法律上的權力,所以國王在法律上仍舊具有他的前輩們所具有的權力。以上材料反映了英國政治變革的什麼特點?

答案 英國政治變革具有漸進特征。

2.美國1787年憲法第十款規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締結任何條約,參加任何同盟或邦聯;頒發捕獲敵船許可狀、鑄造貨币;發行紙币……”1792年第十條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合衆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國政治體制的什麼特點?

答案 聯邦政府和各州實行分權。

3.這一部憲法是在冷漠中通過的:議員們既無熱情,又無掌聲。在溫和的君主立憲派眼裡,這是他們無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國;而在溫和的共和派眼裡,這是一個與其設想的憲政計劃相去甚遠的“妥協的共和國”。這部憲法是哪一部憲法?

答案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4.《世界史綱》中說:“在資産階級革命時期,歐美各國的國會或議會都曾取得過“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不論是共和制還是君主立憲制,資産階級代議制的精髓都是使權力分散,以達到權力間互相制約的目的。”近代世界史上與材料中的觀點不一緻的一部憲法是什麼?

答案 《德意志帝國憲法》

歸納總結:

(1)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的17~18世紀,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以後,逐步确立了議會至上的君主立憲制,形成了責任内閣制。美國獨立後,頒布1787年憲法,确立了聯邦制、總統共和制、三權分立制政體。

(2)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法國1875年憲法确立了議會制共和政體,德國1871年帝國憲法确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3)四個國家因國情不同,形成了兩種政體形式: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但英德兩國的君主立憲制又不盡相同,美法兩國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體現了世界各國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議制基本特征,即選舉、議會立法、權力制約與平衡等。

基礎知識

1.英國君主立憲制

(1)前提與标志:1688 年的“光榮革命”與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

(2)主要發展階段與内容

①英國的有限君主制度起源于13世紀的《大憲章》和議會制度。

②17世紀末《權利法案》頒布使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原則初步确立。

③18世紀責任内閣制度的形成使國王的行政權力轉移到内閣。

④随着19世紀兩黨制的發展和1832年議會改革進一步擴大工業資産階級的選舉權,到19世紀中期,君主立憲制形成(議會至上, 國王“統而不治”)。

⑤二戰前夕,英國已實現全民普選,由債族民主發展為現代公民民主。

(3)特點:從制度核心看,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特征是議會權力至上, 國王“統而不治”;從發展過程看,英國君主立憲制具有和平漸進性、靈活性和創新性的特點;從權力制約與平衡看,英國君主立憲制在議會與國王,議會與内閣,選民與内閣(政府),反對黨與執政黨之間建立有效分權與制衡體制。

2.美國共和制

(1)背景:獨立之初邦聯制使美國無法應對内憂外患(即獨立與統一需要)。

(2)确立标志:美國1787年憲法的頒布(實行聯邦制與民主共和政體)。

(3)内容:

①聯邦制: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讓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權,但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②民主共和制:立法權國會,由參衆兩院組成,議員由普選産生;行政權歸總統,規定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産生;司法權歸最高法院。

③分權制衡: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部分,分别由國會(分參衆兩院)、總統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約。

(4)完善:南北戰争、兩黨制确立。,

(5)評價:

進步性:①有效防止專制獨裁的出現,保持政局的穩定,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産階級成文憲法,為世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局限性:嚴重的種族與性别歧視。

3.法國共和制

(1)前提:1789年法國大革命,最終推翻了君主制,但是共和制與保守派長期反複鬥争。

(2)标志:1875 年,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體。

(3)内容:立法權屬于議會,議會由參議院和衆議院組成;行政權由總統掌握,總統由參衆兩院聯席會議選舉産生,可連選連任。

(4)影響:建立資産階級共和政體,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4.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

(1)前提:1871年初,德意志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2)标志:1871年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确立了德國君主立憲政體。

(3)内容:皇帝掌握國家大權,内閣宰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實行聯邦制。

(4)特點:立憲為虛,君主專制是實,具有軍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特色。

(5)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給德國和世界帶來深重的災難。

要點釋疑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結構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以責任内閣制為核心,以代議制民主政治為基礎的。

(2)國王角度:國王是國家元首,但平常僅扮演儀式性的角色,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3)議會角度: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國家權力中心。

(4)内閣角度:内閣是最高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責,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2.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三個權力轉移

三個權力轉移:①立法權力由國王轉移到議會;

②行政權力由國王轉移到内閣;

③政治權力由貴族民主轉移到工業資産階級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

(1)分權制衡原則:美國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個獨立平等的部門組成,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2)民主(主權在民)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管理國家,以代議制為基礎;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民選産生,實行任期制;179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10條修正案,其中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

(3)聯邦制原則:美國國家結構是聯邦制,實行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聯邦政府的權力是各州賦予的,但聯邦政府的權力高于各州的權力。同時各州也有處理本州内部事務的權力。

(4)共和制原則:憲法廢除貴族頭銜和世襲職務,規定所有的公職向人民開放,總統和國會議員都是通過民選産生的;國家和政府應該為公共利益服務,不為個人謀利益。

4.法國共和制的特點

(1)法國共和政體曆經曲折和反複最終确立,是一種不太完善的代議制。

(2)鏟除專制主義、實現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專制是法國共和政體确立的基本特征。

5.德意志帝國的政治特點

(1)德國的議會權力很小,帝國議會甚至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體現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2)德意志帝國是披着議會外衣的半專制國家,在這個國家裡,普魯士貴族居于統治地位,資産階級在政治上處于從屬地位。

6.英、美兩國的制度創新

(1)英國:通過立法,實現了國家權力重心的轉移,議會的權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對王權的有效約束;在議會内部形成初步的權力分割和制衡機制,這包括兩院制的沿襲、政黨的分立;對個人自由的保護和尊重,包括對言論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對人身自由的保護。

(2)美國:美國政治權力分配的特點是權力制衡。權力制衡一方面表現為中央機構之間的三權分立,另一方面表現為聯邦制下中央與地方之間權力的分權制衡。在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聯邦政府的權力有擴大趨勢。

7.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權制衡原則

(1)内涵:分權制衡是近現代西方國家普遍運用在政治體制和其他國家管理活動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學說源于分權思想,本質是權力約束權力。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是方分權制衡的基本原則。

(2)形成:分權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最終形成于資産階級革命時期,是近代資産階級革命的産物。

(3)與權力監督的區别:權力監督是封建專制社會的産物,權力監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權力約束;在民主政治中,權力約束最重要的形式是權力制衡,權力監督隻是一種從屬的權力約束。

(4)作用:不僅有利于保證政府各部門的正常運作,而且有利于立法、行政、司法之間的權力相互監督與制約,對于抑制腐敗、促進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發揮了 重要作用,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保證了資産階級的民主精神。

8.資産階級代議制度的統一性、多樣性

(1)統一性

①一個核心:間接代議民主,實現途徑是逐步完善普選

②兩種政體:君主立憲制(英、德)、民主共和制(美、法),兩種政體均以防止專制統治為目的。

③三種原則: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

④四個特點:公民選舉;議會立法;權力制衡;政黨政治。

(2)多樣性

①法、美共和制差别:法國是議會制共和制,議會是權力中心;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權力中心在總統。

②英、德君主立憲制差異: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是權力中心;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皇帝與宰相是權力中心。

9.西方資産階級代議制的共同特點及曆史作用

(1)共同特點

①議會是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由普選産生。

②實行權力制衡的原則,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和官僚腐敗,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資産階級民主制度。

③實行資産階級的政黨政治,即必須由在議會選舉或大選中獲勝的政黨領袖出任總統或總理、首相,并以本黨人員為主組成内閣或政府。

(2)曆史作用

①代議制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保證了資産階級的民主制度,具有民主精神,對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調整資産階級内部關系,緩和資産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從而有效地防止了專制統治的複辟,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