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這樣唱到:“遠處蔚藍天空下,湧動着金色的麥浪,就在那裡曾是你和我,愛過的地方....”感覺怎麼樣?特别好,微風吹過,一浪接着一浪,仿佛置身于麥田當中,是啊,這景象隻有在豐收的季節才能看到,今天東秦百姓尋找老物件,我們要和大家講述的故事也同樣和麥田有關,在過去,豐收時節人們就是用一種農具挑起了豐收,全家總動員忙的不亦樂乎,這個農具就叫做—杈。
李福來:這個叫撿杈,把這撿拾成行子以後,最後是人嫌拿這個小杈挑起慢,拿這個撿杈把這挑起來,往旁邊一放,起一個快的作用,這用途就是這。
怎麼樣,這種大家夥是不是比較罕見,記者注意到,這個大家夥長約3米,寬2米左右,在它的最前方有五個形體似手指一樣的木方,這種體型很大的杈隻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忙麥收時節,人們翻場揚麥時派上用場,用它來快速的移動麥剁,有的時候一個人完成不了,還得加個幫手。除了大型撿杈,今年68歲的福來還帶着我們看了三股杈、六股杈、十股杈等等,在福來的講述下,我們才知道,杈的股數不同,在碾場的時候它的用途也就不一樣。
李福來:三股杈翻場,六股杈把行子一拾,拿撿杈把垛子一挪,拿六股杈再拾成堆堆,在拿十二股杈一篩,篩了以後,拿掃把把邊子一略,再拿推子推成堆子,這白天沒有時間揚場,黑了才開始揚,為啥黑了揚,黑了弄了以後還要騰地方,第二天還要攤場,特别辛苦。
福來說,過去每到麥收的時節,可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家家戶戶全家出動冒着烈日,拿着鐮刀、繩索、麥杈到麥田裡開始收割小麥,拾成垛子再用三股杈裝進車裡一車一車的拉回場裡,散場、起麥、碾場、這樣反反複複,直到麥穗裡的小麥都被一輪一輪的碾壓下落了出來,再用麥杈把麥稈挑起來放在一邊。而今随着農業機械化的全面普及,這種繁忙的碾場收麥的場景再也很難看到,但這種記憶一直留在那一代人的心中。
李福來:社會發展快了,各方面情況好了,但是這些東西還不能忘記,總結兩句話:黨的領導好,黨的政策好。
《東秦百姓》記者:曹盼盼 樊東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