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司法為民從一而終

司法為民從一而終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04:40:37

司法為民從一而終(司法為民篇回應社會關切)1

國以民為本,亦為民而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書寫讓人民群衆滿意的答卷——

針對涉法涉訴信訪難題,檢察機關作出“群衆信訪件件有回複”的莊嚴承諾,将心比心真誠回應;

對于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檢察機關不遺餘力促落實,真正做到接受人民監督、維護人民利益;

為讓人民群衆有理能講、有怨能訴、有惑能問、有冤能伸,檢察聽證制度不斷完善;為有效化解矛盾争議,行政争議實質性化解成為檢察機關一項常态化工作持續推進;

……

在司法為民的路上,人民群衆如有關切,檢察機關必有回響。

聽見民聲

群衆信訪件件有回複

把信訪工作做到群衆心坎上

“下大氣力處理好信訪突出問題,把群衆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這是對信訪工作的明确要求。

莊嚴承諾

針對群衆信訪不回複、少回複的信訪“頑疾”和“痛點”,在2019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作最高檢工作報告時明确提出:将心比心對待群衆信訪,建立7日内程序回複、3個月内辦理過程或結果答複制度。這份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體現了最高檢黨組的擔當:堅持以法治思想為指引,主動回應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切實加強新時代控告申訴檢察工作!

對于檢察機關而言,涉法涉訴信訪早已不是新課題。2013年,黨中央部署推進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實行訴訪分離。從那時起,檢察機關接收的信訪中,涉法涉訴信訪占比不斷提高,2019年以來已超過60%。

新時代提出新課題,人民群衆對信訪處理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為回應群衆關切,兌現“群衆信訪件件有回複”的承諾,從2019年伊始,全國檢察機關從上到下進行了各項工作部署。

工作部署

最高檢黨組提出,領導幹部要帶頭攻堅克難,主要辦多年難結的信訪申訴案。為暢通群衆申訴渠道,最高檢在7日内程序性回複基本做到百分之百的同時,充分發揮12309檢察服務熱線的便捷優勢,通過熱線引導信訪人依法反映訴求和解決問題。

在持續做實“群衆信訪件件有回複”的過程中,各地檢察機關大力推進領導包案、公開聽證、司法救助等工作,促進訟争、矛盾實質性化解。2021年,各級檢察院檢察長包案辦理信訪案件近4.9萬件,化解率超過80%。

作為推進該項制度的重要内容,從2020年3月起,全國檢察機關開展了為期一年的信訪積案清理活動,全面清理重複信訪、長期信訪等重點信訪積案,壓實首辦責任,提高首辦質量,進一步完善新時代檢察機關信訪制度。

工作成效

2021年10月,最高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人民檢察院辦理控告申訴案件工作情況時表示,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接收群衆信訪242.5萬件,均在7日内告知“已收到、誰在辦”,3個月内辦理過程或結果答複率超過90%。

持之以恒的努力改變了信訪案件在各級檢察機關的基本格局。2021年,檢察機關信訪形勢明顯好轉,全國檢察機關共接收群衆信訪895362件,其中重複信訪272013件,信訪總量和重複信訪量為近8年來最低,比2013年下降了近5個百分點。

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聽見民聲,必有回響。如今,“群衆信訪件件有回複”已成為一句深入人心的話語,人民群衆的“急難愁盼”正通過檢察機關的不懈努力得到妥善解決,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辦理代表建議

不遺餘力促落實

人大代表講述

代表有關切 檢察有答卷

提出建議

我最早關注預付卡消費源于一起案件:2019年,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檢察機關曾依法受理崔某等32人預付卡合同糾紛支持起訴申請案。突然停業的健身房既不願意向會員提供健身服務,也拒絕退還剩餘卡費。作為一名消費者,同時還是全國人大代表,我始終關心并關注着這件事。最終,在檢察機關的幫助下,消費者成功追回預付消費額共計1.7萬餘元。

如何切實幫助老百姓解決這類“煩心事”?我覺得,有必要通過規範行政監管,強化司法保護,推動立法完善,促進社會治理。為此,我和其他代表們就這起預付卡合同糾紛支持起訴案,聯名給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寫了一封信。與此同時,在2020年的全國兩會上,在黑龍江代表團小組會議開始前,我們部分人大代表與張軍檢察長和黑龍江省檢察院檢察長高繼明,就探索預付卡消費領域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推動相關法律完善專門進行了溝通交流。在這次全國兩會上,我們提出了《關于探索預付卡消費領域檢察公益訴訟,推動相關法律完善的建議》。

收到回信

張軍檢察長非常重視我們的建議,還親自給我們回信,并在回信中表示,已經要求最高檢有關部門認真研究,考慮是否可以将相關問題納入公益訴訟的拓展範圍。收到張軍檢察長的回信,讓我感到又溫暖又驚喜又感動。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一封信,能夠得到最高檢檢察長的關注和關切,更沒想到,這項工作的後續推進會這麼及時。

據我所知,2021年4月9日,最高檢專門召開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交辦會。會上,最高檢黨組要求承辦部門要把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建議提案辦理全過程,以求極緻的精神高質量辦好每一件建議提案。

有了這項工作要求,涉及代表委員所提建議和提案,最高檢都能夠及時建立答複台賬,做好跟蹤落實,及時向我們代表委員通報工作進展。這種帶有進度表性質的“透明度反饋”,讓我感覺檢察機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賦予了新的意義。

積極落實

在我提出“探索預付卡消費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建議後,我所在地區的黑龍江省同江市檢察院持續跟進落實代表建議,與當地市場監督部門建立工作聯系,探索相關工作,積極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我本人多次受邀參加同江市檢察院的“檢察開放日”、專項監督調研座談等活動。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他們通過開展專項監督,進一步強化了預付卡消費監管。

我深深感到,檢察機關為落實代表建議實施了一系列有力又有效的舉措。希望檢察機關能夠持續支持、推動行政機關加強對市場主體的引導及監管,讓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可以在保護公共利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講述人: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同江市經濟合作促進中心副主任劉蕾)

檢察聽證

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讓司法的溫度可感可觸

每一場檢察聽證都是厚植黨執政基礎的重要舉措;每一場檢察聽證都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在司法為民的路上,檢察聽證不會缺席。

典型案例

2021年6月,内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檢察分院辦理的一起民事訴訟監督案,被列入最高檢第二批檢察聽證典型案例公開發布。

蒙古族牧民拉某和敖某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某村,兩家的草場相鄰。1998年,某村村委會重新調整草場承包關系,拉某、敖某就部分草場的使用權産生糾紛,官司一打就是20年。其間,拉某、敖某相繼去世,二人的子女繼續訴訟。

2019年,拉某的兒子額某向興安盟檢察分院申請監督。在與雙方當事人深入交流、多次前往争議草場實地調查、走訪草原管理部門和村委會的基礎上,2020年6月,該院在争議草場現場組織了曆時7個小時的公開聽證會,邀請當地林草局專業人員,鄉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員擔任聽證員。經過聽證員、檢察官詳細解釋有關政策标準,深入釋法說理,最終雙方簽訂了和解協議,并由工作人員現場打樁、劃定了草場界限。一場持續20多年、跨兩代人的糾紛得到徹底化解。

這是檢察機關通過檢察聽證有效化解糾紛的一個有力例證。

發展曆程

檢察聽證源自20多年前的檢察辦案公開審查改革。當時,檢察機關嘗試把當事人“邀請”到檢察辦案中來,通過類似行政聽證的公開審查,增強檢察辦案的說理性。

此後20多年的實踐證明,檢察聽證是一種有效推動信訪矛盾及時化解的群衆工作方法。通過檢察聽證,檢察機關、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相關辦案單位、第三方聽證員之間構建起良性互動機制,讓當事人有理能講、有怨能訴、有惑能問、有冤能伸,檢察機關也能更好地運用法治方式消弭積怨、化解矛盾,促進息訴罷訪。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全國檢察機關共舉辦6388起信訪案件公開聽證會,有效息訴率78.2%,化解了一大批久訴不息的信訪積案。

2020年1月,全國檢察長會議上,最高檢黨組提出“應聽證盡聽證”的更高要求。

從實踐來看,檢察聽證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2020年至2022年9月,全國四級檢察院共對24.7萬多件案件組織了聽證會,涉及“四大檢察”“十大業務”;檢察聽證的流程也更加健全——雙方當事人在聽證會上充分表達訴求,聽證員對焦點問題認真發表意見,檢察官在“事查明”“理說清”的基礎上依法獨立作出決定,消除公衆對司法的疑惑。據統計,僅2020年,聽證後糾紛化解率達到了83.7%。

化解争議

解決群衆“急難愁盼”

辦案故事

十年糾紛畫上了圓滿句号

解決行政争議是行政訴訟制度恒久不變的使命。近年來,檢察機關把解決行政争議作為行政檢察“保護權利”和“監督權力”的結合點和落腳點,着力破解“程序空轉”“案結事不了”的難題,解決了一批人民群衆“急難愁盼”的身邊事。

發生糾紛

“我從單位手裡買的房,怎麼就成了違建被拆了呢?”花費半生積蓄購買的房屋一夕之間被夷為平地,王某鳳始終無法接受。

跟王某鳳有同樣遭遇的還有40多人。2018年2月,王某鳳等45人在北京購買的房屋因被認定為違建,被政府強制拆除。購房者認為限期拆除決定侵害了其合法權益,于同年10月提起了144件行政訴訟,均被法院駁回。2020年元旦剛過,王某鳳等人就他們與北京某區某鎮政府前述訴訟中的127起案件向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申請監督。

查明事實

經查實,案涉房屋的建設者系山西某集團公司組建的文化公司。2001年,案涉企業在租賃的集體土地上建設了10棟教學樓及5棟住宅樓,後将住宅樓出售給内部員工及員工親屬。2009年,案涉企業計劃回購房屋并将之轉讓給第三方,大部分住戶與案涉企業解除了原購房合同,但王某鳳等人不同意回購協議,部分房屋未完成回購。直到2018年2月,因案涉房屋一直未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某鎮政府将房屋強制拆除,各方矛盾全面激化。

在了解情況後,檢察官發現,案件涉及申請人、行政機關、第三方企業,法律關系複雜。雖然引起該案訴訟争議的是行政法律關系,但申請人的實質訴求是彌補購房損失。

化解争議

辦案組研究認為,不支持監督申請,将把矛盾推向社會,會觸發一系列風險隐患;而支持監督申請,因案涉房屋系“違建”的事實存在,也無法實現申請人對房屋價值賠償的期待。為實質性化解這一行政争議,北京市檢察院多次組織開展案件研讨。

在争議化解初期,這項工作受到了部分申請人的抵觸,案涉企業也消極應對。鑒于此,檢察官因人施策地開展争議化解工作:對申請人,耐心開展釋法說理,撥打和接聽電話300餘次,“屏對屏”聽取意見132人次,回複微信近3000條,兩次專程趕赴山西上門接待;對于案涉企業,積極尋求屬地政府支持,從破除企業發展障礙入手;經過與行政機關、案涉企業九輪磋商,主導各方從分歧走向了合作。最終,45名申請人與文化公司達成和解,2044.5萬元和解款項足額到賬,127起案件因申請人撤回監督申請終結審查。

因在實質性化解行政争議方面具有指導意義,該案入選最高檢第三十批指導性案例。

(來源:檢察日報 文稿統籌:高揚 操餘芳 劉文晖 韓兵 史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