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主張兼愛非攻是什麼意思?墨子生活的年代,社會矛盾和沖突日益激烈,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其次是各諸侯國間的戰争,都成為最明顯的現實問題,前者摧毀着宗法等級制的統治秩序,後者造成更大的社會震蕩,在墨子看來,這些都是亂世的現象怎樣解決嚴重的社會沖突呢?他提出了“兼愛”、“非攻”的理論墨子認為動亂起于人各自愛、自利,臣不忠是臣子自愛而不愛君,子不孝是子自愛而不愛父,盜賊也是愛自家而不愛别家所以搶掠偷竊,諸侯國互相攻擊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就可以達到“兼相愛、交相利”,因為愛人者必得人之愛,利人者自己得利這是很幼稚的良好想象,複雜的社會并非如此單純他天真的認為“兼愛”很容易實現,隻要君主極力提倡勸勉,上以為政,士以為行,即可成功這些論點,帶有把人的思想、意志、欲念等同起來的痕迹,自然也是附加在“一同天下之義”的前提,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墨子的主張兼愛非攻是什麼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墨子生活的年代,社會矛盾和沖突日益激烈,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其次是各諸侯國間的戰争,都成為最明顯的現實問題,前者摧毀着宗法等級制的統治秩序,後者造成更大的社會震蕩,在墨子看來,這些都是亂世的現象。怎樣解決嚴重的社會沖突呢?他提出了“兼愛”、“非攻”的理論。墨子認為動亂起于人各自愛、自利,臣不忠是臣子自愛而不愛君,子不孝是子自愛而不愛父,盜賊也是愛自家而不愛别家所以搶掠偷竊,諸侯國互相攻擊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就可以達到“兼相愛、交相利”,因為愛人者必得人之愛,利人者自己得利。這是很幼稚的良好想象,複雜的社會并非如此單純。他天真的認為“兼愛”很容易實現,隻要君主極力提倡勸勉,上以為政,士以為行,即可成功。這些論點,帶有把人的思想、意志、欲念等同起來的痕迹,自然也是附加在“一同天下之義”的前提。
墨子講到“尚同”,維護的是嚴格的等級制度與自上而下的思想控制,顯示出專制主義的思想傾向,強調下層服從于上層。而對“兼愛”的論述則反對以大壓小、倚強淩弱,似有站在下層角度對“尚同”予以調節的意味。還特别論述了“兼”字的重要意義,“兼”能夠産生所謂“天下之大利”,與“兼”對立的概念是“别”,“别”則産生“天下之大害”。從墨子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所謂“兼”就是為他人、為萬民着想,顧及天下萬民的利益,“别”就是從一己的利益出發。“兼”的原則對不同層次有不同要求,士人作“兼士”,應有利于他人,君主作“兼君”,應關注和解決萬民的衣食疾苦。“兼愛”講求人與人之間普遍的互愛,認為人人都從中得到“交相利”的好處,這在思想上有其值得肯定之處,而在實踐上隻能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對其思想中平等觀念的因素,也不應過于拔高,因為墨子規定的萬民得到愛的标準不過是饑得食、寒得衣、病得養而已,士人顯然不會滿足這樣的條件。所以“兼愛”僅是一般性原則,是為了消除社會沖突而構思的設想,一旦觸及具體内容,無論施愛還是受愛,都是分出層次等級的。
将兼愛的思想推及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合乎邏輯的得出“非攻”的主張。墨子提出“非攻”,明确的反對當時大國對小國的吞并,“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指出這種戰争造成小國人民生命财産的毀滅,也消耗大國的人力财力,雖搶奪一些物資,卻往往得不償失,是違天的行為。墨子認為“攻”和“誅”有根本的區别,反對和否定的是“攻”而不是“誅”。商湯滅夏,周王滅殷,是奉上天之意誅有罪之國,而“攻”乃是大國恃強侵伐無罪小國,大為不義。對于戰國初期早已滅亡的小國,墨子是給予同情的,他點名指責齊、晉、楚、越以戰争吞并多國,将攻伐視為有利,這好比“醫之藥萬有餘人,而四人愈也,則不可謂良醫矣”。墨子策劃說:大國若“以義名立天下”,應當扶植小國,幫助小國防禦其他大國進攻,小國之君會高興的順從,這樣可“人勞我逸”,實力增強,“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這些論述表明:墨子提出“非攻”作為消除戰争的思想方案,但面對大國并立狀況,找不到“一同天下之義”的路徑,竟然替大國設計不用動武就能控制小國的方法,雖然頗費一番思索的功夫,卻仍顯出政治實踐方面的幼稚。
總的來說,墨子“兼愛”、“非攻”的主張,實際隻是要求保持社會安定、避免出現激烈沖突的理論設想,至于社會政治體制要不要改革,并立的政權要不要統一和如何統一,是他想都沒想的問題,他心目中的社會政體仍然是西周那樣有天子、有分封各諸侯國的模式。如果墨子的“兼愛”和“非攻”果真實行,社會狀況或許可以安定,但曆史的發展一定會被拖住後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