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秋色圖》 [元] 趙孟頫,紙本設色,縱28.4厘米,橫90.2厘米,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七百多年前一位中年畫家,為了慰藉年老摯友的思鄉之情,誕生了一幅傳世名畫,那就是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 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時年42歲的趙孟頫托病辭官,由濟南回到了家鄉浙江湖州。之後,結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一位。 周密是南宋文學家,與趙孟頫以兄弟相稱。他原籍山東濟南,卻從未到過故鄉。南宋亡後,他棄官歸隐,對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 這年,周密已經64歲了,見到從濟南辭官歸來的趙孟頫,自然想了解家鄉更多的山水勝景。于是,趙孟頫憑着記憶,在浙江畫了這張描繪濟南郊外山水風光的作品送給周密,來彌補他的遺憾。 《鵲華秋色圖》中的鵲華二字,分别代表濟南的名山鵲山和華不注(音huāfūzhù)山。鵲山位于黃河以北,華不注山位于黃河以南。展開《鵲華秋色圖》,隻見鵲華兩山左右對峙,體态迥異,剛柔互濟。
《鵲華秋色圖》左半幅
同現實中的景象一樣,鵲山圓厚,如象背伏地;華山尖聳,如孤劍刺天。手法上,作者用解索皴和荷葉皴來表現華山的挺拔高聳,而對于平頂的鵲山,作者則采用了披麻皴來表現它的堅實渾圓。 《鵲華秋色圖》以平遠構圖,畫面開闊,有很大的縱深,景物由遠及近,排布妥帖,十分豐富。 左半幅:四間赭黃頂的屋宇掩映在紅綠秋林之中,近處一屋,門前柳蔭下,舟楫旁泊,漁夫起網,一婦人倚門而立;中間一屋,門前曬着漁網,不遠處,一人策杖而行;遠處前後兩屋,門前有五牛悠然。
《鵲華秋色圖》右半幅
右半幅:長汀層疊,雜木枯榮相間;遠處水寬處,漁人撐篙撒網。整個畫卷意境明淨曠遠,充滿野趣。古人稱,此畫雖憑記憶所畫,但正是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的最好寫照。 南宋的山水畫多為“邊角山水”,也就是以小景色、局部景物作為畫面的核心内容。而《鵲華秋色圖》卻是典型的全景式山水,構圖完整飽滿,顯示了畫家指點江山的氣魄。 趙孟頫倡導“貴有古意”,刻意學唐人畫風,扭轉了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轉向質樸自然,推動文人畫走向全面成熟。《鵲華秋色圖》筆法随意自然。這種筆法後來就成為元朝文人畫追求的最高境界。 趙孟頫此畫的本意是以畫寄意,因此他打破寫實常規,把給他留有深刻印象但位置分屬黃河兩岸的兩座名山畫在了一起,甚至在畫上的題識中,寫錯了二山的東西方位。
乾隆題字
元明兩代,《鵲華秋色圖》一直藏于民間,直到清朝,此畫才被收入皇宮,成為乾隆皇帝的愛物。乾隆皇帝曾親筆書寫“鵲華秋色”四個大字于引首,并題跋九則,钤印衆多。 乾隆十三年,乾隆東巡濟南,北望鵲華二山,想起了藏在皇宮内的這幅畫迹,遂命侍從千裡飛騎,從北京取畫,與自己眼前之景進行印證,并在《鵲華秋色圖》上題詩一首,盛贊造化的靈秀與畫家的妙筆。詩中有“西鵲東華鏡空裡”一句,不露聲色地糾正了畫家的方位之誤。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踞台灣,此畫與大批文物一起,被運到了台灣,珍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1989年,台灣以橫四連形式印發了《鵲華秋色圖》郵票,彌顯此畫的珍貴。
趙孟頫像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趙孟頫一生曆宋元之變,仕隐兩兼,博學多才,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是元代當之無愧的書壇盟主。他能詩文,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才華橫溢、風度卓然的趙孟頫,引得元世祖青睐。他被請到宮廷。趙孟頫雖然官至翰林學士,但作為宋朝的皇親國戚出仕元朝,政治上終不得意,内心矛盾而痛苦。他隻有寄情于書法丹青,求得心靈的平靜。 他的山水畫取法董源、李成,山水竹石多用簡率的水墨法,是典型的“文人畫”,主張以書法入畫,注重以畫寄意。
趙孟頫自畫像
元代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院體畫而成為畫壇的主流。趙孟頫是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他是一代書畫宗師,開創了元代新畫風,被明代董其昌譽為“元人冠冕”。《鵲華秋色圖》正是趙孟頫文人山水畫的代表作。
來源:明府城
獲取更多旅遊資訊和旅遊攻略
暢享智慧旅遊便捷之旅
參與活動還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
歡迎關注濟南市旅遊局微信jnslyj和新浪微博@濟南市旅遊局微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