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戰國中期宋國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将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莊子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又名《南華經》以及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的文筆飄逸出塵,具有着浪漫主義風格,構思巧妙,充滿着奇妙的思想。
在《莊子》中,莊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不僅将哲學思想表達的淋漓盡緻,還使文章讓這部作品生動形象,更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
【原文】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
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翻譯】
有一年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他的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
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解析】
朝三暮四闡述了這樣一個哲學道理,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衆猴子所得到的并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
人們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
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将會發現我們并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隻有一種。
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瓜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翻譯】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隻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隻看見怎麼樣去解)。
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着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
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将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
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我提着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幹淨,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解析】
庖丁解牛能夠做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
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緻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着一種謹慎小心的态度,收斂鋒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規律,順其自然的同時,更要去反複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呆若木雞
【原文】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翻譯】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别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
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着這隻雞去鬥雞了。
【解析】
莊子認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藏而不露的,他們的表現也許是愚鈍,笨拙和膽怯的。
但是,在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人冷靜、沉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莊子通過這則寓言,闡述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即“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望洋興歎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翻譯】
秋天按時到來,千百條河川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的外形。
于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裡了。他順着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
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
于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擡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己了。’這正是說我呀。
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麼危險,我将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
【解析】
望洋興歎字面意思是為因偉大事物擡頭歎息,引申義為形容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歎自己的渺小。
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