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範仲淹的議論文

關于範仲淹的議論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21:22:31

關于範仲淹的議論文(範仲淹在商丘的文學實踐之文)1

範仲淹塑像

主講人

馬學慶,本科學曆,現任甯陵縣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商丘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甯陵縣政協常委、甯陵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先後在國家、省、市級媒體發表論文、文學等各類文章千餘篇,著作有《範仲淹與商丘》《尋蹤梁園》《古宋七子》《殷宋五澤》《一嶺十八崗》《大明名賢呂坤》《甯陵通史》《厚重甯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馬學慶文集》等10餘部。

閱讀提示

現今,範仲淹存文有賦38篇、表狀53篇、奏疏173篇、書150篇、序12篇、論8篇、記8篇、碑銘墓志52篇。這其中,以奏疏等政論文為數最多。範仲淹的政論文論證剀切,文筆流暢,長短不拘。其他創作,有記叙、有抒情,多數文辭簡潔、舒卷自如,且富有個性特色。蘇轼在《範文正公文集叙》中寫道:“其文亦不待叙而傳。”馬學慶認為,範仲淹的文章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文以載道,辭約理精。本期,馬學慶将為大家簡析範仲淹在應天府期間寫下的《南京書院題名記》《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上執政書》《易義》《四德說》《泰州張侯祠堂頌》《求追贈考妣狀》等文章。

《南京書院題名記》

學者楊慶曾在《宋代散文研究》中談到過“記”體散文。他說,“魏晉之前記體尚未獨成一式。至唐,韓愈、柳宗元創作記體散文,遂成一式;入宋則更加盛麗多姿,蔚成大國”。範仲淹正處在“記”體散文興盛的宋代。

範仲淹的“記”體散文今存8篇,《南京書院題名記》《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清白堂記》《嶽陽樓記》《邠州建學記》《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景裕重建至聖文宣王廟記》《眉壽堂記》。《南京書院題名記》是範仲淹最早的記文,創作于天聖六年(1028年)。此時,範仲淹丁憂大約結束,他特意作文盛贊書院的功效。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範仲淹對傳統文化的全面繼承和對儒學的弘揚發展。

《南京書院題名記》裡叙述了書院的創辦曆史,頌揚了書院的優良學風和為國家社會培養大批優秀人才的功績。範仲淹在這裡的“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雲我決,良玉我切”,以及“博涉九流百家之說者……有憂天下之心”的豪言壯語,充分反映了他博大的胸懷和教育治學的思想。

文章開篇就以賦體筆法論述宋朝開國建業之功。“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澤注河漢,金革塵積,弦誦風布。”一組三字對句,兩組四字對句,就是律賦中的“壯”“緊”筆法。接下來,文章以散句記述了宋朝開國之初戚同文在居所行教的事迹,以及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其居所建成學舍之後執教人才聚集,宋真宗為之賜名嘉獎的事。随後,文章與《嶽陽樓記》十分類似,以整段的賦體行文,大量運用4字對句,并雜以長句對,且對仗工整。對句長短錯落結合,使文章舒緩有緻,節奏铿锵;句子的大量押韻,又使得行文韻律優美,一氣呵成。整段行文縱橫捭阖,骈散自如,雅麗典重,極具文學色彩。

《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

《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作于天聖六年(1028年)。應天書院學生朱從道好學上進,範仲淹特作文《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借闡明“從道”含義宣講自己的教育宗旨,旨在培養具有遠大志向、道德高尚、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文章第一段記述了天聖六年樞密留守侍郎齊郡公興學之事;第二段記述沛國朱生就學及命名的過程;第三段闡釋論述了何謂“道”;最後一段發乎議論,對書生之名和成就的取得進行綜述,皆源于“公之盛德”。

從文章可以看出,文中的“道”實指儒家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是人的行為準則和人格理想,并非玄虛深奧的抽象之物。據此“興複古道”,以救文弊,就必須學習儒家經典。這就是範仲淹的文風“複古”之論。範仲淹對“道”的理解是:“臣則由乎忠,子則由乎孝,行己由乎禮,制事由乎義,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範仲淹追問“子将從之乎”。如果能夠追随此“道”,“然後可以言國,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豈不大哉”,這顯然不是僅僅在教育、鼓勵朱從道一個人,而是對應天書院所有學生的勉勵。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是範仲淹于天聖六年(1028年)代晏殊寫的奏狀,主要目的是挽留王洙繼續在應天書院教書。天聖六年九月,王洙在應天書院任講說已滿三年,被調為賀州主簿。按宋代官制,職官在一地任期滿三年,就要調遷一次。但是,這次王洙并沒有去賀州就任主簿,原因是被應天府府尹晏殊極力奏請宋廷後繼續留在應天書院教授諸生。

狀中首先分析了教育之道對于國家的重要性,然後解釋學校中名師的重要性,極力贊賞王洙的才學,并建議王洙擔任南京講書狀。此文論證充分,文辭華美,讀來很能服人。因為此文,王洙繼續留在應天書院講學,為書院培養了很多人才。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王洙被薦為國子監說書後才離開書院。

《上執政書》

《上執政書》創作于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此時,在應天府為母親服喪的範仲淹于應天書院寫成了這篇萬言政論性散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向朝廷分析當時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并針對問題提出具體應對措施,倡言變革的思想。整文氣勢恢宏,文辭樸實,設論富于新意,且論證充分,是一篇難得的名篇佳作。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上書的目的;第二部分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論證為什麼要革新,怎樣革新,引用曆史的經驗與教訓,以《周易》“窮則

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提出變革思想;第三部分針對北宋王朝當時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6點具體變革主張,并對于這6點應變措施及具體落實辦法作了相對詳盡的剖析;第四部分闡明這次上書的立場,不是為了“功名之計”。

《易義》

在文學成就之外,範仲淹的易學成就同樣為後世所景仰。現存範仲淹關于《周易》的論述主要見于《範文正公文集》中的《易義》和數篇以闡發《周易》思想為主旨的律賦。

範仲淹《易義》全文分為上經、下經兩部分,主要解釋《周易》64卦中的27卦。其中,上經隻解釋《乾》卦,下經則解釋了26卦,即從《鹹》卦至《兌》卦,中間缺《姤》《歸妹》兩卦。範仲淹《易義》的解《易》方法和宗旨對後世的影響頗大,在易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易學一般分為象數派和義理派,以易說人事是義理派的主要特點。範仲淹屬于北宋中期的義理派,他通過分析卦的内外二體關系及通過卦與卦的對比等方法來解《易》,最終都歸結于人事,這是其《易義》解《易》的基本宗旨。首先,他借說《易》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其次,《易義》在解釋每一卦時,都要指出這個卦顯示了什麼樣的時機,君子應當如何行動。

《四德說》

《四德說》寫作于天聖六年(1028年),此時範仲淹正服母喪掌教應天書院。

在《四德說》一文中,範仲淹首先提出“《易》有說卦,所以明其象而示其教也”,認為“德”即元、亨、利、貞,用人、育人以此為準。接着,他對“四德”進行了具體闡釋,并指出行用“四德”是“道”“教”必然,并進一步指出不行“四德”的危害性。文章的最後部分,範仲淹以堯舜、湯武、夏禹等曆史名人行“四德”的史實為例,說明“處必親仁,元之基也;動能俟時,亨之始也;進思濟物,利之方也;守誠不回,貞之道也”。

範仲淹在府學教育上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内容。範仲淹的選才标準是德才兼備,以德領先,“用人多取氣節,闊略細故”。範仲流為府學所請的師資,如孫明複、胡瑗,其二人均為有德有識之士,人品學問世所共知。

《泰州張侯祠堂頌》

範仲淹述寫過一些墓志碑銘祭文祠堂記述之類的文章,《泰州張侯祠堂頌》即為此類。《泰州張侯祠堂頌》是為泰州張綸生祠所寫。據考證,此文寫于天聖六年(1028年),範仲淹掌教應天書院期間。

天聖四年(1026年)秋,在範仲淹的極力倡導下,在淮南發運副使張絕和轉運使胡令儀的主持下,興修捍海堰。天聖六年(1028年)七月,捍海堰曆時近兩年修成,堤堰橫跨通、泰、楚三州,長約75公裡,複流逋2600餘戶。捍海堰對防止海潮倒灌,克服内澇發揮了極大作用,曆千年而堤基猶在。此堤被當地人譽稱為“範公提”。

捍海堰築成後不久,泰州地區老百姓為感恩張綸,特地興建了一座祭拜張綸的“生祠堂”。因張綸健在,為活着的人建祠堂是謂“生祠”。祠堂建成後,範仲淹專門為祠堂寫了篇名為《泰州張候祠堂頌》的文章。

此文語言樸素流暢,真切感人。文章初始介紹了張綸在修築捍海堰前的主要業績,接着寫張綸請求修複海陵舊海堰遭到橫議未成後,又與胡轉運使共同向朝廷寫報告,請求修築捍海堰最終得到批準的經過。文章的最後是稱頌張綸的60句頌詞。除了對張綸進行了頌揚,範仲淹在此文中沒有提到他自己。

《求追贈考妣狀》

天聖六年(1028年),範仲淹丁母憂服除。他在晏殊舉薦下入京為秘閣校理,直到天聖九年(1031年)才葬母于河南府萬安山,也就是現在的洛陽。這段時間,其母暫厝葬于南都附近。這樣,我們可以合乎邏輯地推論,其母親二次葬時範仲淹必有一次南都之行,且會盤桓一些時日。根據文中“今又俯臨葬禮,尚阙褒封”一句,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他的《求追贈考妣狀》也應寫于此時此地。

此文通過對寡母謝氏養育之恩的深情追述,表達了對慈母的赤誠懷念。這是一篇催人淚下的名作,不僅體現了範仲淹“性至孝”的品行,也展現了他在古文寫作方面的功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