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若久時天然呆,呆到深處自然“萌”、“萌萌哒”、“蠢萌”
似乎所有與“萌”這個字有關的詞語,給我們的第一感受都是可愛,小小一隻的感覺。有關于“萌”的事物已經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動漫産業中,“萌”可以用獨占鳌頭、獨領風騷來形容。剛開始,對于“萌”的喜愛主要出現在年輕人群體當中,對動漫作品中那些可愛的、調皮的男生女生,表現出喜愛的情緒。後來群體逐漸擴大,連中年階層也開始對“萌”系事物産生好感。
萌系小鳥
“萌”系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發展,在日本甚至衍生出一種“萌”文化,最終在全球範圍内流行起來。“萌”這一頗為“虛幻”的概念,收到了包括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包括歐美國家等海内外市場的歡迎,成為年輕人群體中的新潮詞彙,最終不斷的發展,成為日常生活中一個比較常見的概念。
(友情提醒:全文共4200字,閱讀時間8分鐘)
二、日本“萌”文化1、“萌”文化的定義
“萌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一種調味劑。
萌[moe]出自古漢語現為日語所用;大概有燃(日文和萌同音,意思是“燃燒”,“燃起”)的意味,表示對某些東西有執着的感覺。“萌”原本指草木發芽,事物的發生,來源于日語的“萌え”(Moe),日本《萬葉集》(志貴皇子)和《百人秀歌》(源國信)中已有所提及,其可表示為“無一不是萌芽之意”。2000年左右,日本人開始使用該詞彙描述日本的ACG粉絲之間看到美少女角色時,内心湧現出強烈的愛慕之情,像燃燒般的共鳴感覺。後來“萌”逐漸被用來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物産生極為強烈深刻的情感,包括喜歡、戀慕、為之傾倒、執着、興奮等感情,其對象既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虛構的事物,可用作動詞或形容詞。
現代“萌”形容的對象大多是可愛而單純的,會讓人産生好感的事物。從“萌”這一詞彙衍生出來的“萌文化”通過日本動漫作品和日常網絡社交已經廣泛的傳播到全世界,成為日本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萌文化”約在2003年,以東京秋葉原為中心開始流行開來。《趣都的誕生-萌着的都市秋葉原》作者森川嘉一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建築史家兼禦宅族學者)指出,當時日本有數部動畫的女性角色名字中都有“萌”一字,包括《擊打太陽》的高津萌、《恐龍惑星》的鹭澤萌以及《美少女戰士SAILOR MOON》的土萌(Tomoe)等。當時的禦宅族一看到自己喜歡的角色登場,就會大叫“萌え~”,之後由于電腦和寬帶的普及,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2004年和2005年,萌入選當年日語“日本全國第一新潮流行語”,入選理由是:“萌”表達了對某事物懷有深情。早再當時,它就已不僅是禦宅族的通用語,而是成為廣為人知的新詞,并被廣泛運用到二次元以外的各個層面,已經從二次元發展到了三次元的現實社會。而今萌文化,即“對一切可愛物事所包含的,情不自禁的深深愛戀”,在日本已遍布各地。
2、“萌”文化的産生
“萌”文化能在日本産生,并且傳播到全世界範圍,有其特定的原因。森永卓郎(日本經濟學家)所著的《萌的經濟學》中介紹,“萌”文化的産生來源于兩個方面:
①日本人生活方式變化,導緻的需求變化。
日本人在戰前主要是家庭主導的介紹結婚或者指定結婚制度,一項調查顯示1940年代以前69%的日本人的婚姻是家庭介紹促成,自由戀愛僅占13%。然而到了1960年代,情況開始發生逆轉性的變化,到了2002年,自由戀愛結婚的日本人達到88.5%,而介紹結婚的僅占7.4%。而另一項調查則表明,介紹結婚的穩定程度要遠遠高于自由戀愛結婚的穩定程度。一方面,在自由戀愛的背景下,婚姻終身制的理念逐漸崩塌,離婚率陡然上升。
②現實中結婚受阻
另一方面,由于在戀愛領域導入了市場經濟的自由競争,使得一些條件不好、競争力弱的男性和女性在結婚問題上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既然現實生活沒有條件,那就隻好到虛拟世界中去尋找對象了,這便給“萌”文化的産生提供了很多實實在在的需求。“萌”文化産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日本動漫作品确實在供給方面提供了讓上述這些“婚姻困難戶”進行虛拟戀愛的可能性。事實上,如果僅有“婚姻困難戶”虛拟戀愛的需求,日本動漫作品中的卡通形象達不到能與之完成戀愛的标準的話,“萌”文化也是不會産生的。
三、“蘿莉、正太、女仆”,“萌”文化在日本動漫中的不同體現1、“萌”文化原多用來形容女性
“萌”來自日本漫畫和動畫文化中,很多二次元愛好者在形容“極度喜歡的對象”或者“對某一對象很有好感”時,經常會被使用。在日本動漫中,“萌”原本多用來形容女性,一般是指美少女,日式的大眼風格,加上“萌”元素調味之後,如女仆、天然呆、蘿莉等,就會變成一個萌系角色。
女仆形象:《小林家的龍女仆》中的托爾,被小林拯救之後,為了報答小林,利用魔法變成人類和小林一起生活,外表是可愛的女仆形象(“萌點”),喜歡小林(癡迷)。呆呆的說出“真是不得了啊。”的話語,經常會說兩三個詞組成一句話,肥肥的小臉,粗粗的小腿的人物形象,勾起了人心中最原始的對可愛的追求。除此之外,《請問您今天要來點兔子嗎?》中的香風智乃、《妖狐×仆SS》中的髅髅宮歌留多、《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中的拉姆,都是以可愛的女仆形象,收獲了大量觀衆的“萌”字評價。
龍女仆托爾
蘿莉是“萌”文化中最多的人物形象表現,多指年紀較小或者相貌體征較小的女孩子。動漫《龍與虎》(女性輕小說家竹宮悠由子老師著作)當中一開始出場的逢坂大河,雖然是高中生,但因為身材嬌小,長相可愛,一開始便被觀衆冠以“萌”系屬性。但外貌可愛性格卻兇暴、傲嬌,打架能力也很強,是一個盯上對手就會咬住不放的兇暴美少女,名字“大河”(Taiga)的諧音是“老虎”(Tiger),又因為身高隻有145cm,獲得了“掌中老虎”的校内稱号。
大河
由于形象上和性格上的巨大反差,又觸動了現代人的另一個關于“萌”的屬性——反差萌,除此之外,《NEW GAME!》中的涼風青葉、《月刊少女野崎君》中的佐倉千代、《妖狐×仆SS》中的白鬼院凜凜蝶等,都是以蘿莉的形象展示了日本動漫中關于“萌”的人物形象定位。
2、“萌”文化的人物延伸
随着“萌”文化的發展,大多數人心中“萌”的對象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再局限于不同性别的觀衆對于異性人物角色的喜愛,而是擴展到任何與可愛有關的物體。對人物的要求也不再以可愛作為唯一标準,隻要是特别喜愛某個物體的某種特性,都可以用“萌”來形容。
從外貌上,“黑長直”的頭發,帶“眼鏡”(一般是學習好,有修養)的人;從性格上,女性角色的“傲嬌(人物為了掩飾害羞腼腆而做出态度強硬高傲表裡不一言行的代名詞,常用來形容平常說話帶刺,态度強硬高傲,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害臊地黏膩在身邊的人物)”,男性角色的“腹黑(來源于日本ACGN( 英文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Novel(小說)的合并縮寫)界,指表面和善溫良,内心卻黑暗邪惡的人。原意為表裡不一 、 口蜜腹劍 、施詐的意思,但并不一定是指内心奸猾狡詐,在動漫ACGN界被當作萌屬性而廣泛使用)”,這種性格上的反差也會讓人産生“萌”的感覺。
“萌”文化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人物形象,包含正太(年幼可愛的男孩子)、禦姐(較為年長,閱曆豐富文化修養高的,帶有傲嬌屬性的女性)、眼鏡(ACGN界用語,多為禦宅族所使用,用以指代那些佩戴着眼鏡的年輕角色)、大叔(有一定人生閱曆的,值得信賴的年長男性,通常是桀骜不馴的性格)等多種類型。
“正太”最初是引自橫山光輝老師的漫畫《鐵人28号》中的主角“金田正太郎”的名稱,其形象是一個穿着西裝加短褲的小男生。後來廣義被認定為“正太特質”年齡小【7-14歲】、沒有胡子、長相很萌很可愛的男孩子。說到典型的正太角色,莫過于青山剛昌老師的作品《名偵探柯南》中的江戶川柯南,一個7歲的一年級小學生,喜歡穿短褲戴眼鏡的天才。《黑執事》中的 有着墨綠色的短發和湛藍色眼睛眼睛的13歲美少年夏爾·凡多姆海威(Ciel·Phantomhive),《全職獵人》中擁有柔軟銀發的奇犽,《野良神》中的腹黑少年雪音等。
江戶川柯南
3、“萌”文化的“無性”特征
“萌”文化最終形成了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萌”的對象沒有性别的限制。從主流文化中常規定的兩性的存在方式中得到了一定解放,如果觀衆能夠接受這種對象,能夠跳出性别之分的二次元框架,從而體會到心理負擔解脫的快樂。天使、玩偶、機娘等,都可以視為這種狀态。
除此之外,随着“萌”文化的不斷延伸,其表述的對象也由人逐漸擴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萬物皆可萌”,“萌”文化的日常運用“萌文化”作為流行文化中的一個新領域,帶來的是更多元化的存在,越來越多的“存在”被我們冠以“萌”的名義。
動物可愛的日常行為,或搞怪或溫暖,我們常用“萌”來形容。
各種動物“萌”系形象
人頭上戴的各種花、草、蘑菇,豆芽花發卡風靡全國各大旅遊景點。
頭戴“花發夾”的人
各種可愛的、生動的表情包,成為大家熱衷使用的對象。
跟“萌”有關的表情包
包括“賣萌”也是“萌”文化下延伸出來的生活用語,即“刻意顯示自身的萌系屬性”,在網絡用語中,褒義情況下,“賣萌”是指故意做可愛狀,打動别人;貶義情況下,“賣萌”是指故意作秀。根據使用背景和使用情境的不同,含義也不盡相同。作為對他人行為的一種描述,“賣萌”一詞被廣泛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廣大網名都可以參加的娛樂文化現象,至于“賣萌”一詞是貶義,還是褒義,有神評論解釋道:全憑長相。
“萌”元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方式和呈現出來的意義也不同,根據配套元素的不同,“萌”可以千變萬化,最終還是根據人的使用來判斷。
五、終:“萌”文化的不同影響“萌”文化發展的時間不算很長,也沒有其明确的特定意義,但确實在很多方面影響了大多數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著作有《無國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來》等,國際著名企業策略家及經濟評論家。)在其著作中寫道:
沉迷萌文化的年輕人有逃避現實的傾向,為人消極而缺乏上進心。舍棄思考,毫無責任感,把無知當作個性,把年輕當做資本,詞彙匮乏,說話也粗魯不堪。
可見其對于現代年輕人對“萌”文化的繼承是持一定的否定态度的,一個文化的産生來自于社會現狀的反饋,“萌”文化的産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去了解這種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從而了解這個國家對這種文化的繼承和使用,日本的“萌”文化在世界各國都有其特定的影響,我們可以學習該如何用更适合的方式去學習和内化這種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