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當中有很多吃食,其實都是民俗用具,過去都是擺在供桌上,祭祀已畢,大家分食,所謂“上供人吃”,由于文化的斷檔,我們今天往往隻有吃到什麼的印象,而為什麼吃則大都不太清楚。
古代中國是個農業社會,自然要在歲末進行祭祀,一方面是感謝滿天諸神給這一年帶來的風調雨順,一方面是祈求來年的豐收。給人送禮尚要花費花費,給神敬獻,自然也要有所表示,其中的寓意也要好。自然給神送禮,心到即可,人家那邊看一看,我們這邊就可以撤下自行消化了。
在更遠的古代,每年犒勞竈王爺的東西就沒這麼簡單了。《燕京歲時記》裡說“二十三日祭皂,古用黃羊,近聞内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這本書出版于光緒年間,按記載看,古代給竈王爺的東西是葷的,後來隻有宮廷還用黃羊,估計是清蒸羊肉,民間就簡化成糖果了,可見竈君在古時候的待遇還要更好。
蜜貢、幹果、蘋果、饅頭、素菜、年糕
看到題目上這些樣,我想大家都會覺得親切,都會争着說“沒錯,沒錯,我們家每逢過年,一定會有這些東西”,但說為什麼過年的時候一定會采購這些年貨,估計能說出來的沒有幾個,其實這一是一項上供人吃的禮俗活動。
每界除夕之日,老北京的民俗中有一項活動叫做供“百分”。“百分者,乃諸天神聖之全圖也。”那麼供“百分”的時候,要擺上供品,即蜜貢、幹果、蘋果、饅頭、素菜、年糕,稱為“全供”,并配以草八仙及石榴等“供佛花”,供奉完畢,接神,然後将“百分”,也就是諸天神聖全圖焚化。那麼這些“全供”就按家庭情況來處理了,有錢的人家一直要擺到正月十五之後,普通人家就大家分食,自行消化了。
鯉魚與肉方
除了供神、接神,除夕這一天還要祭祖。《燕京歲時記》說“世胄之家,緻祭宗祠,懸挂影像”,《春明采風志》說“世家祭宗祠,懸影”。所謂“懸挂影像”,就是将祖宗的畫像挂在牆上,把祖宗牌位請出來,接受一家大小的叩拜。而兩本書都說是世家,可見那時也并非家家祭祀祖先,更多地是世家大族的行為。
那麼大宅門行此事宜,一般會擺放一塊肉方和一條鯉魚。肉方,是煮好的一大塊方形的豬肉,這在過去常見,上供後,常常切絲切片,以備年夜飯所用。鯉魚就更多見了,總說年夜飯最要緊的是要有一條魚,寓意“年年有餘”,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祭祖的需要。我采訪過的葉赫顔劄氏家族,他們家過年時,會提前幾天買一條鯉魚,在水缸裡養幾天,一方面是臨近除夕,家家預備過年,魚就不好買了,另一方面,也讓這條魚把體内的土腥味吐出去。上供之時,鯉魚還要貼上一個紅紙條,以示祭品。撤下來後,或紅燒或糖醋,成為晚間桌上的大件。
從上述的情況來看,有很多過年時的好吃的,其實來源都與“上供人吃”有關,而且仔細觀察,敬神的多為素食,敬祖先的多為肉菜。弄清了這些年貨的起因,是不是也能讓我們的年過的更有深一層的味道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