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前兩句?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為微妙,也是最難了解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君子之交淡如水前兩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為微妙,也是最難了解的。
談到人際交往,有句話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叫做: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這句話其實出自《莊子·山木》篇,講的卻是孔子的故事。
可見古代聖賢,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相當留意。
莊子借孔子的故事,想要說明什麼呢?
1 孔子很倒黴這段故事不算長,讀起來卻很有意思:
孔子請教子桑雽說:
“我兩次被魯國驅逐出境,在宋國樹下講學,連樹都被砍掉,在衛國的行迹被人消除,在商、周之地都沒有出路,在陳國與蔡國之間又受到圍困。
我遭遇這麼多災難,親戚故舊日漸疏遠,弟子朋友日漸離散,為什麼會這樣呢?”
孔子向子桑雽請教,為什麼自己遭遇這麼多困境?
我們知道,孔子曾經兩次被魯國驅逐出境。
第一次,是魯昭公被驅逐到齊國,那時孔子三十五歲,也跟着昭公到了齊國,所以孔子年輕時在齊國待過兩年。
但齊景公不敢用他,因為齊國的宰相晏嬰,也就是有名的晏子,反對這件事。
最後齊景公對孔子說:“我老了,沒辦法用你。”
孔子才離開齊國。
第二次,是魯定公時,孔子五十五歲,雖然做了官,但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最後離開了魯國。
2 樹都被砍了“伐樹于宋”這一段經曆,真是有點驚險了。
《論語》中曾經談到與此相關的一段:
桓魋是宋國的司馬,孔子批評過他,孔子跟學生在宋國邊境一棵大樹下講學,桓魋知道後,帶兵來追殺。
孔子接獲通報後,立刻帶着學生跑出宋國國境。
桓魋追不上,一氣之下就把這棵大樹砍掉。
而“削迹于衛”,是說當年孔子和弟子們在衛國時,他們的行迹被人消除,不準提起。
為什麼?
因為當時衛國國内正在政治鬥争,孔子既不幫南子這個夫人派,也不幫王孫賈這個大臣派。
兩邊都不幫,兩邊都得罪,所以最後他在衛國的行迹大家都不願意談。
“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是指孔子一行人在商、周之地都沒有出路,在陳國和蔡國邊境受到圍困。
商代表宋國,因為商朝的子孫封在宋國;周代表周朝,衛國、魯國都屬于周,所以講成商周。
陳蔡之圍更是危急萬分,這段故事也是非常有名的。
以上這些例子皆說明,孔子的遭遇不太理想。
3 高人講故事孔子遭遇這麼多危險、困境,“親戚故舊日漸疏遠,弟子朋友日漸離散”,所以要請教高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子桑雽回答說:“你難道沒有聽過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嗎?林回舍棄價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嬰兒逃走。
有人問他:‘你是考慮财貨嗎?嬰兒的财貨很少;你是考慮拖累嗎?嬰兒的拖累很多。
舍棄千金璧玉,背着嬰兒逃難,為什麼呢?’
林回說:‘那是以利益結合,這是以本性相連。’
以利益結合的,碰到窮困禍患就會互相抛棄;以本性相連的,碰到窮困禍患就會互相收容。
互相收容與互相抛棄,兩者差得太遠了。”
4 要财貨還是要孩子在莊子筆下,孔子一再談到自己的患難,可見道家有鑒于此,深深引以為戒。
子桑雽這位高人怎麼回答孔子的呢?
他舉了一個例子:要财貨還是要孩子。
林回舍棄價值千金的璧玉不要,卻背着嬰兒逃跑。
嬰兒每天要喝奶,照顧起來很累的。
林回的回答很能代表道家的特色:
以利益結合的,碰到窮困禍患就會互相抛棄。也就是即使再有錢,逃難時錢保不了你。
而孩子是自己的,是本性相連的,碰到窮困禍患時,就會互相收容。
說白了,父母現在養孩子很累,老了就有依靠。
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了。
如果孩子教育好,到老年的時候,子女是很可靠;
但也不要忘記,要是沒教育好,小孩不能自立,變成啃老族,那父母老了就很慘了。
5 更重要的下一句接着,子桑雽說了一句話: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意思是說,君子之間的交往平淡得像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往甜蜜得像酒一樣。
這句話從此流傳開來,變成人與人交往的一句格言。
好像兩個人平淡如水地交往,就是君子風範;倘若兩人交往過于密切,就是小人行徑。
實際上,我們忽略了後面更重要的一句話:
子桑雽接着說: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意思是,君子平淡而能相親,小人甜蜜而易斷絕。不因利益而結合的,就不會因利益而分離。
可見關鍵點并不在于“平淡”或者“甜蜜”,而在于你是出于什麼目的與人交往。
莊子一句話點題:
不因利益而結合的,就不會因利益而分離。
與人交往時,最重要是辨明目的。
你們交往究竟是為了什麼?
倘若是為了利益,利盡則散;
如果是出于真誠的心意,依順内在的本性,則可以長久。
所以,世界上沒有誰和誰的關系會越來越好,抱持真誠,把握分寸,才是長久之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