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水産前沿 何鴻浩
“蝦的生長需要經曆蛻殼,每一次蛻殼都是蛻變,每一次蛻變都需要經曆陣痛。現在的海南正如同蝦苗一樣,經曆着陣痛,也即将迎來蛻變!”,這是筆者在2019國際水産種業科技創新論壇上感觸最深的話語。
海南省是我國南繁育種的寶地,國家領導人指出,“要加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沈曉明省長也指出,應将水産育種納入南繁種業,作為千億産業打造,再次給南繁育種注入了新的動力及明确了發展方向。對蝦作為水産行業的主打品種,海南對蝦種苗更是有口皆碑。
論壇現場
2019年對蝦行業在綠色發展變革、國家南繁戰略和生态保護的大格局下,海南将迎接新形式下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此背景下“2019國際水産種業科技創新論壇”隆重舉行,邀請了政府主管領導、國内外對蝦行業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行業精英共聚海南海口,與會人數近300人。
現場一覽
本次論壇由海南省對蝦養殖協會、國科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研究院、華夏對蝦種業創新聯盟、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就行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對蝦育種現狀、病害檢測标準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研讨,向對蝦南繁種業可持續發展獻言獻策,推進全球動植物進出口中轉基地的建設。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養殖處處長陳家勇、海南省自然資源與規劃廳原副廳長李向民、國家蝦蟹産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何建國教授、集美大學水産學院副院長黃文樹教授、福建農林大學動物學學院張子平教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楊豐研究員、海南省農業農村廳養殖處處長曲桂馥、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處長陳傅曉、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熊建華研究員、廣東海洋大學朱春華教授、集美大學水産學院黃永春教授、集美大學水産學院王藝磊教授、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副院長黃海教授、海南南海經濟發展研究所副院長韓英、福建省漁業行業協會主任陳宇、福建省漁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耀庭、海南省羅非魚品牌建設促進會韓雪峰秘書長、海南省水産品質量檢測中心副主任劉天密、海南省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趙志英、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駱劍等多位嘉賓受邀參與本次論壇。
本次論壇由水産前沿雜志社、農牧前沿主編羅丹擔任大會主持人
同時,感謝山東省友發水産有限公司、廈門市海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市華鼎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陽春市同利塑料實業有限公司、廈門北普動物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市旭路行電子有限公司、廣州雙螺旋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廣州盧卡科技有限公司、泰國頂豐公司
Aquaculture Technology Co.Ltd.、甯波愛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對本次論壇的支持與贊助
開場緻辭
海南省對蝦養殖協會會長王平緻辭
緻辭中,王平談到了海南對蝦種苗産業發展挑戰和機遇。自20世紀80年代初,南美白對蝦産業在海南起步,但一直發展緩慢,全省蝦苗場數量不超過50家。2001年起至2007年,産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全島苗場數量達600家。2013年,海南進入優化調整階段,從注重數量增長逐步向注重質量增長轉變。2018年,南繁種業矽谷建設、全球動植物中轉基地建設,海南苗種産業進入戰略轉型期,産業迎來新形勢、新機遇和新征程。
蝦苗産業是海南省水産苗種行業的最主要部分,其中規模化蝦苗企業23家,其中文昌19家、東方2家、瓊海2家,有6家為上市公司子公司。2018年,海南省對蝦苗種場共有600餘家,生産蝦苗約1500億尾,占全國一代蝦苗的40%左右。
目前,海南在對蝦闆塊上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
1、區位優勢,如靠近赤道、水質良好、氣溫高、靠近市場等;
2、政策機遇,如自貿島建設、南繁矽谷建設、全球種質中轉基地、一帶一路等;
3、完善的産業體系,如産業鍊完整、産業配套完整、各環節分工精細、部分分工明确等。
同時,海南對蝦種苗産業仍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例如:
1、産業基礎存在短闆,如種源依賴進口、運輸存有瓶頸、種蝦進口程序長、産業公共基礎建設薄弱、産業創新驅動力不足等。
2、産業環境快速變化,行業競争格局正在改變,如國外大型種業公司進駐海南和其他省份育苗企業興起。
3、産業空間面臨調整,如生态紅線制度和養殖區域規劃。
4、産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缺乏制度化、有規律、成系統的組織管理。
接下來,協會會與行業共同發展,一同進步:建設省級農業産業體系,開展種業産業園區建設,高标準建設水産南繁育種基地;積極開展對蝦苗種繁育體系的建設;加強行業聯盟的建設,發揮協會的監督自律作用;設立水産種業發展基金,開展良種繁育專項扶持資金;建立蝦類的遺傳育種中心,發揮“一帶一路”及海南自貿區建設的政策優勢。
聘書頒發儀式
為多層面、多角度指導會員單位發展,解答生産中的專業問題,協會特聘國家蝦蟹産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何建國教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楊豐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張子平教授、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李向民副廳長、廣西水産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曉漢研究員、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水産遺傳育種領域首席科學家孔傑研究員、廣東海洋大學葉富良教授為海南省對蝦養殖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
協會專家委員會聘書頒發儀式
報告環節
陳家勇:中國水産種業管理政策及發展方向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處長 陳家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各類水産生産企業1萬多家,年水産苗種漁業産值600多億元。但目前主要面臨,市場競争力弱,滿足養殖生産需要能力不足,依賴國外苗種,良種化水平不高,遺傳改良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全行業、各版塊共同改進,才能順利從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轉型。
目前,我國水産種業管理相關内容與制度有以下幾項,從業者需要密切關注:
1、水産苗種生産許可制度;
2、新品種審定制度;
3、水産苗種進出口審批制度;
4、水産苗種産地檢疫制度;
5、《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質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
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
8、《關于加快推進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幹意見》
……
關于推動水産種業發展的有關建議:
1、推動建立健全育種技術集成創新平台,跨越式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2、完善新品種審定評價指标和程序,鼓勵選育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安全水産養殖新品種。
3、嚴格新品種審定,加強新品種知識産權保護,激發行業創新積極性。
4、支持标準化擴繁生産,加強品種性能測定,提升水産養殖良種化水平。
5、完善水産苗種生産許可管理,切實維護公平競争的市場秩序。
6、鼓勵企業建議水産苗種可追溯信息系統,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
7、加強對水産養殖投入品的執法檢查,确保養殖安全。
8、健全種業服務保障體系,加強水産種質資源庫和保護區建設,保護我國特有及地方性種質資源。
9、強化水産苗種進口風險評估,加強外來物種養殖管理,保護土着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生态系統。
10、加強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
11、全面實施水産苗種産地檢疫和監督執法。
楊豐:對蝦種苗檢測技術進展與常見認知誤區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楊豐研究員
當前,凡納濱對蝦産量與苗量不匹配,苗量遠大于産量,說明養殖成功率較低,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因此,種苗的質量值得關注,其中攜帶一些特定緻病病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檢測就是一種非常精準、簡便、快速、實用的手段,适用于種苗企業、養殖大戶、基層檢測站和動檢及科研單位。
檢測的最終目的是:
1、從源頭阻斷病原體(獲取SPF苗)
2、降低疫病發生風險(控制病害傳播)
3、指導實施有效防控措施(減少損失)
4、減少化學藥物使用(綠色、環保)
5、促進對蝦産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國内外主流檢測技術為熒光定量PCR法(LAMP)、重組酶介導等溫擴增(RAA)、巢式/嵌套PCR和普通PCR,但都各有優缺點,要根據實際需求,使用合适的檢測方法。此外,關于檢測有以下幾個常見誤區。誤區一,認為檢測可有可無;誤區二,忽視檢測靈敏度;誤區三,最嚴格檢過的苗不會發病;誤區四,認為定量結果沒有用。
栾生:國内外對蝦育種現狀與機遇
黃海水産研究所栾生研究員
凡納濱對蝦是我國水産養殖産業中的重要品種,我國凡納濱對蝦養殖産量最高峰時達全球産量40%以上。但是,種源問題始終是産業的關鍵問題,引種是當前種苗企業最為關注、最為頭疼且最為關鍵的環節。
行業當下,SPF種苗尤為關鍵,是育種、養殖生産的保障,也是種蝦、苗種和商品蝦的通行證,更是遺傳選育的重要平台。但SPF是一個過程,也是一條線,我們需要建立“育繁推”三位一體的生産聯盟,健全産業鍊利益聯結機制,發展産業聯盟,從而解決育種——育苗——養殖脫節問題。
同時,我們需要遺傳選育“本土”新品種,根據養殖環境選育出适宜不同養殖模式的新品種,例如海水良種、淡水良種、工廠化良種和生态良種等。在良種選育的同時,還需要進行良法普及,建立标準的技術體系和操作流程。
何建國:對蝦育種與養殖若幹問題探讨
國家蝦蟹産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何建國教授
從明年開始,中國的對蝦養殖将進入第四階段,要實現200萬噸目标:用150萬畝的對蝦養殖面積生産200萬噸養殖産量是我國對蝦養殖追求目标。我們行業的良種選育、飼料、病害防控、健康養殖模式、環保等需要圍繞這個目标展開。
目前,我國對蝦養殖仍面臨着許多病害問題,包括代謝性疾病(例如白便綜合症)、非傳染性疾病(例如條件病原性疾病、有害藻類中毒和有害理化因子中毒)和傳染性疾病(例如白斑綜合征、蝦虹彩病毒病、傳染性皮下與造血組織壞死病和肝腸胞蟲病等)。甚至,凡納濱對蝦春季養殖病害發生達80%-90%;100例養殖案例中,副溶血弧菌檢出率51%,高緻病性副溶血弧菌5%-20%。
關于對蝦耐氨氮脅迫,大家需要知道:
1、對蝦血淋巴液氨氮濃度一般為2-10mg/L以上
2、水體氨态氮濃度大于2.5mg/L時,對蝦血淋巴氨态氮濃度上升
3、工廠化養殖對蝦耐氨氮的能力高于土池,高溶解氧能夠提高
4、對蝦耐氨氮的能力
5、對蝦具有比較強的耐氨氮能力,環境不同耐氨氮能力不同
另外,海南地區具備斑節對蝦養殖的天然優勢,而且島内有石斑魚養殖産業,能夠有效利用生物防控技術,從而預防較多病害。
劉天密:海南近幾年對蝦品種獸藥殘留檢測及對策
海南省水産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副主任劉天密研究員
關于水産品質量安全檢測,我們通過從苗種、産地和例行三個部分在全省各市縣進行抽樣檢測。苗種為種蝦,産地為各苗種場,例行為運輸車、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超市等地。檢測項目主要為抗生素類、硝基呋喃類、磺胺類、喹諾酮類、孔雀石綠。從近幾年的結果來看,2017年至2019年苗種和産地項目全部合格,即苗企和種蝦部分全部合格。
另外,我們需要加強市場監管協調問題,因為海南的種苗産業非常發達,日交易量很大,而我們主管部門人員有限,所以也需要與協會、第三方合作協同。此外,海南還将會實行市場準入和産地準出制度,嘗試在産業集中區域設置試點。關于海南省的水産安全檢測,許多文件仍在草拟修訂中。
徐濤:通過基因精準定位開發對蝦專門化品系
Benchmark基因公司經理徐濤
Benchmark基因公司現有基因、營養、動保三大闆塊,闆塊間互補且協同。我們貢獻了超過40%全球産量的三文魚卵,在大西洋鲑領域研究積累深厚,現将技術複制到對蝦、羅非等多個品種。公司正計劃與中國企業深度合作,在中國本土設立育種選育基地。
Benchmark基因開展了對蝦育種項目,通過精準基因定位技術,開發特定病原抗性。我們利用基因組篩選技術,這項目技術主要有以下優勢:
1、提升選擇的細分度,可以利用到傳統家系選育以外的基因。
2、減少了近親繁殖的積累。
3、提升遺傳預測的準确性(育種值),可以計算出個體間的真實關系,不再需要傳統的期望矩陣,選育準确率提高20%。
目前,Benchmark已成功選育出BMK Protect、BMK Yield、BMK Lowsal三個不同品系,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養殖環境。
多元對話:我眼中的海南對蝦種苗産業
本對話環節邀請了泰國頂豐水産有限公司常務董事Apirada Suksanguan、福建農林大學動物學學院張子平教授、海南祿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雲永超、廣西水産科學院熊建華研究員,由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寒擔任主持人。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和行業企業家對話環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