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
--絹本設色淡彩風俗畫
-528.7cm*24.8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宋朝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包括商業、手工業等等,這也就推動市民階層壯大,導緻市民經濟的需求多樣化,給農民減輕徭役、賦予專收,勸課農桑,也為繪畫發展和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消費群體,自由買賣,沒有宵禁,妓院文化發達,市民階級可以通宵跑出去玩。民間生活非常豐富,出現了一大批風俗畫畫家,最著名的畫家就是張擇端。
通過郊野、汴河、街市三個段落,展現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街市景象。最精彩的是船過虹橋這一段,有生之年看過一次也值了。
香料店,當時是有錢的士大夫的最愛,沉香是當時香料之首,在當時是妥妥的奢侈品。
腳店是歇腳的店,也可以說是旅店,每個燈箱的款式都有些微的區别,外面蒙上了白紙,寫上店名,晚上點上蠟燭,吸引客人。普通人歇腳的腳店,客棧是正店,類似于現在的五星級大酒店。可以看出來當時宋代的夜生活已經很豐富了。
算命攤子,後面還在排隊,門庭若市的樣子,三個條幅上寫的是神課、看命、覺疑,算命先生坐在中間,老神在在的樣子,旁邊白衣男子趴着好像在問什麼,算命先生給他算了一個什麼樣的卦。
圖片上的人物是酒店夥計,一手托着碗,一手拿着筷子,準備送餐,原來在宋代就已經有了外賣小哥了。
張擇端從小就讀儒家的四書五經,通過北宋的繁華看到了一些危機,其實當時北宋是面對着内憂外患的境地,當時的統治者是宋徽宗,他選擇偏安于江南一隅,專心搞藝術。張擇端借着畫《清明上河圖》的機會也萌發了一個揭社會弊病的想法,選擇用曲線的方式來警示宋徽宗,讓他關注社會危機和國家隐患。《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看似是清明盛世,實則暗藏危機。
畫面右邊是騎馬的官家踏春回來了,有一匹馬受驚了跑到了路上,三個人在後面追趕,有一個奶奶趕緊拉着孫子,害怕被馬傷到,這一幕是官馬失驚,危及百姓,畫面從一開始就有一種不安定的氣氛。
街市上的望火樓,汴京是當時最大的城市,人口上百萬,規模非常大,主要的房屋都是以磚和木頭為主,曆史記錄在宋代經曆了 40 多次特大火災,傷亡無數,所以北宋就在居民區設置了望火樓,以便及時發現和消滅火情,樓下設置了很多潛火兵,一旦發現着火了就去滅火。畫面中望火樓上空無一人,樓下潛火兵也沒影了,變成了酒館和吃飯的店鋪,表現了消防形同虛設的情況。
北宋後期是遼金兩國,奸細經常跑到汴京來刺探軍情,但是畫面中城樓沒有任何防衛,牆上也沒有什麼防衛工事,城門口的駱駝隊随意進出,旁邊也變成了商鋪,整個汴京都是不設防的都市,已經完全沉浸在小商品的氛圍裡了。
汴河,北宋時期國家最重要的商業要道,橫跨汴河的是一座非常大的橋,整座橋沒有一根柱子,全都是用木頭交織而成的,像一道彩虹,叫做虹橋。橋下,一艘船正要經過虹橋,但是來不及降下桅杆,似乎就要撞上去了,每個人都手忙腳亂,船夫在着急地放下桅杆。如果是一個管理有方的城市,不可能會等船快要撞上了才補救
橋上,作為汴京一個交通樞紐,虹橋說寬也不寬,說窄也不窄,橋兩邊占道經營非常嚴重,小販霸占了街道,橋中央就堵上了。北宋時期文官坐轎子,武官騎馬。文官和武官互不相讓,吵起來了,連表面的和諧都不願意維持了,人際關系惡劣。北宋時期重文輕武,文官的地位比較高,但畫面中武官的位置好像提高了,高高在上的樣子,表現出快要打仗了,所以要重用武官。
據說《清明上河圖》曆時十年完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難後流入民間,曆經輾轉,後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掉包,流落民間,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番父子手上,嚴嵩倒台,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 二百年後,由清朝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1925年(又說1911年)溥儀将該畫攜出故宮,後流落于東北長春一帶。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遼甯省博物館),現藏故宮博物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