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曹刿論戰》複習浏覽一、文學常識,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2013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曹刿論戰》複習浏覽
一、文學常識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我國最早而又詳備之編年史,共60卷,18萬字,傳說是春秋時期的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寫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後二百多間的許多史料(即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二、實詞積累
(1)齊師:軍隊。
(2)伐:攻打。
(3)請見:請求。
(4)見:拜見。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6)肉食者謀之:謀劃。
(7)又何間焉:參與。
(8)鄙:鄙陋。這裡指目光短淺。
(9)安:有“養”的意思。
(10)弗:不。
(11)專:個人專有。
(12)對:回答。
(13)惠:恩惠。
(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
(15)民弗從也:聽從。
(16)犧牲:指豬、牛、羊等祭品。
(17)帛:絲織品。
(18)弗敢加也:虛報。這裡是說以少報多。
(19)必以信:信實,意思是對神說實話。
(20)小信:信用。
(21)未孚:為人所信服。
(22)福:賜福,保佑。
(23)獄:案件。
(24)雖:即使。
(25)察:明察。
(26)必以情:實情判斷。
(27)忠:盡力做好分内的事。
(28)屬:類。
(29)戰則請從:跟從。
(30)鼓:動詞,擊鼓(進軍)。
(31)敗績:大敗。
(32)馳:驅車(追趕)。
(33)轍:車輪軋出的痕迹。
(34)轼:古代車子前邊的橫木。
(35)逐:追趕、追擊。
(36)既克:戰勝,既,已經。
(37)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38)作:振作。
(39)衰:減弱。
(40)竭:消失。
(41)盈:充滿。這裡指士氣正旺盛。
(42)測:推測,估計。
(43)伏:埋伏。
(44)靡:倒下。
三、中心
記叙了曹刿關于戰争的論述,生動地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确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
四、典型問題
1. 本文寫作上的一個較突出的特點是前後照應,請舉出幾例。
“三而竭”照應“齊人三鼓”。“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照應上文的“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
2. 縱觀全文,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麼? 遠謀。
3. 本文通過語言和動作描寫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請你談一談。
曹刿是一位有遠謀的軍事家。(1)他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愛國熱情:如與鄉人的對話,體現了他熱愛自己的國家,關心國家大事,敢于進谏;(2)有非凡的指揮才能:如戰前準備,戰中面臨強敵,胸有成竹、從容不迫,能抓住恰當的時機;(3)做事謹慎:如作戰中能仔細觀察敵情。
4. 魯莊公是一位昏庸的國君嗎?請你談一談看法。
魯莊公是一位平庸的國君,他和昏庸的國君不同。
他把戰争勝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見他政治上無能;戰争中,他急于求戰,戰勝後又不知原因,可見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在戰前能夠在曹刿的啟發下終有所悟,能夠納谏;作戰中能聽從曹刿的指揮,戰後能虛心詢問戰勝的原因,由此可見,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5.請你談談曹刿在戰場上鎮定自若,從容自信的基礎是什麼?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仔細觀察敵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實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對手的實力和特點,做到知己知彼。
啟示:讀了這篇文章,我懂得了面對大事,要掌握實情,運用智慧,靈活應對,才能取得勝利。
6.作者是如何将曹刿和魯莊公進行對比的?
通過對魯莊公“将鼓”“将馳”跟上文的“将戰”相應,表現他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寫曹刿則以兩國“未可”“可矣”前後映襯,表現他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戰機。這實際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遠謀”與魯莊公的“鄙”對了對比。
7.本文僅用二百餘字就寫出了長勺之戰的全過程,作者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本文以曹刿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後的表現;對于戰争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刿的“遠謀”的軍事家的形象。
8. 曹刿在與魯莊公的對話中表明了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概括。
取信于民是戰争勝利的先決條件。
9.曹刿答話觀點的根源是什麼?
是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
五、重點語句
1.“忠之屬也”所評價的内容是什麼?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确定追擊時機的根據: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3.齊人三鼓後進軍的原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4.表明莊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語句;戰争取勝的先決條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請見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6. 魯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
魯國追擊的時機是:轍亂旗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