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茂陵全景。(興平市紀委監委供圖)
今年6月,當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文物首次在陝西展出時,漢朝再次成為輿論熱點。這是一個強盛帝國冉冉升起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典章制度、治理理念、文化思想,以及形成的獨一無二的精神氣質,是照亮曆史天空耀眼的星辰。
作為一個全然由華夏文明自身孕育出來的偉大王朝,漢朝的文治武功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近兩千年的曆史。他恰如一位崇尚冒險、熱愛自由、富有開拓精神的翩翩少年,讓人看到了蓬勃奔放的朝氣。
漢朝為何擁有如此超凡的魅力?即便是今天,當我們站在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前,仍然能看到那些被漢時明月照耀過的生命和時光,仍然能感受到這位“少年郎”蓬勃有力的心跳。
漢之立國
“約法三章”赢得民意支持
漢武帝的長眠之地——茂陵,位于陝西省興平市境内。陝西11座西漢帝陵,9座都在鹹陽,而茂陵是規模最大、建造時間最長、随葬品最豐富的一座。
但這并不是茂陵的光芒所在。在長達53年的建造時間裡,茂陵見證了它的主人是如何帶領這個龐大的帝國完成第一次崛起的。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駕崩,16歲的太子劉徹即位。次年,茂陵開始修建。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楚漢之争,激戰數年,項羽的霸業在垓下結束,劉邦統一了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開國皇帝劉邦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曆史上著名的“約法三章”這一典故的主角正是他。劉邦以“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的氣魄,為漢朝的建立赢得了民意支持。
雖然漢承秦制,但秦朝曆二世而亡也給漢朝留下深刻教訓。為此,文帝、景帝在位期間,順應民意、休養生息,不但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提倡節儉,而且廢除了秦朝的嚴苛法律。
将民本思想視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順應了漢朝初期的社會治理要求,規範了官員的行為。這一系列措施,使得民間與朝廷的溝通進入一種良性狀态,也讓漢朝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财富,繁衍出衆多人口。
漢武帝即位時,漢朝開國已60多年。短暫的秦帝國在以法家制度統一文字、錢币和度量衡的時候,卻未能統一帝國内部遼闊土地上的文化。漢初的幾位皇帝明智地選擇了黃老之學和儒家思想,使得一些由法家的嚴苛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真正将各種意識形态統一起來的是漢武帝。漢武帝即位後,不僅繼承了“文景之治”的所有遺産,而且推行改革,以此為後世開創出長期沿用的治國制度。他采納了董仲舒等人的建議,設置了國家最高學府 — —太學,同時選拔精通“五經”的學者,在太學裡擔任教師。
太學裡面唯一被批準使用的官方教材是儒家經典。太學生從全國各地精選而來,在學校裡接受的是系統的儒學教育,每年都有一次考試,隻要其中一部經典的考試合格了,便可以出去做官。考試成績特别優秀的可以留在皇帝身邊,做皇帝的親信、随從,當時稱之為郎官。
至此,儒家思想已經形成龐大的學問體系,甚至作為國家統治者制定方針大略的基本依據。正因為如此,漢朝時,詩歌、繪畫、音樂、文學等空前繁榮。中國的文官制度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選拔人才時,側重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将選賢用能作為基本國策。
漢之精神
堅守節操 崇尚名節
在茂陵東邊的陪葬墓群中,大将軍衛青和骠騎将軍霍去病的墓并排而立。二人墓前,便是大名鼎鼎的“馬踏匈奴”石雕,這被公認為我國石雕史上紀念碑式的經典之作。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很清楚,漢朝開國初期的艱難階段雖然過去了,但外患威脅并沒有徹底消除。面對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曆史使命,他表現出了足夠強大的行動力。
在經過了充分而謹慎的準備後,公元前133年,漢武帝下達了用武力解決邊境沖突的命令。他在國境邊上的馬邑城(今山西朔州)埋伏下30餘萬兵力,試圖誘敵深入予以全殲。然而,這個部署被匈奴的軍臣單于發覺,馬邑之戰功敗垂成,西漢、匈奴的全面戰争從此拉開帷幕。
率隊出征的衛青、霍去病兩位将軍,分别是漢武帝衛皇後的弟弟和外甥,與漢武帝有着姻親關系。據茂陵博物館副館長魏乾濤介紹,從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19年,衛青出擊匈奴七戰七捷,為大漢收複了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除了戰功卓著外,衛青為人仁厚,為臣規矩,謙恭退讓,謹慎自律。
和衛青一樣,霍去病也是一戰成名。他一生中六擊匈奴,六戰六捷,帶兵斬殺敵軍11萬多人,為漢朝設立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河西四郡立下汗馬功勞,使得中原文化進入了中亞地區。大漢的威信在西域建立起來。
“河西四郡一帶原來是匈奴人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地方,漢武帝使之與内地聯系起來,以後基本再也沒分開過。”在魏乾濤看來,如果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那麼,漢朝則形成了中國疆域的基本雛形,實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這是漢朝的另一個偉大之處。
漢武帝特别器重霍去病,可惜天妒英才,這位青年英雄年僅24歲時就因病去世。漢武帝非常痛惜,下令其陪葬茂陵。
與匈奴開戰的背後,是漢武帝開疆拓土的雄心。公元前139年,張骞奉漢武帝之命,從長安出發開啟了前往西域的“鑿空之旅”。雖然這本是一次帶有明顯軍事動機的行為,但張骞先後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乃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軍事範疇。
在漢朝,中國人第一次有了強烈的國家意識,有了強烈的國家認同感與國家責任感。為國效力甚至捐軀,成為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遣蘇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後被匈奴扣押,為了逼迫蘇武叛漢投降,匈奴單于想盡了各種辦法,後來将他流放到北海牧羊。漫漫十九載,蘇武始終不為威脅利誘所惑,以報國之大義,名垂青史,诠釋了“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崇高人格。
從衛青、霍去病,到張骞、蘇武,出現在漢武帝時期的這些文臣武将、功勳貴族,讓漢朝擁有了雄渾而強大的力量。他們堅守節操、崇尚名節的精神,胸懷天下、精忠報國的品質,築起了大漢王朝的精神高地。
漢之創舉
監察行政分離 保證官員廉潔
現藏于茂陵博物館的漢代四神紋玉輔首。宋雨 攝
緊挨着茂陵的,是當時會聚天下豪強的茂陵邑。茂陵邑中曾居住有布衣大俠郭解、大儒董仲舒、大文豪司馬相如、太史令司馬遷。這些漢朝初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在2000多年前齊聚于此,不斷引發後人感慨抒懷。
漢朝非常重視官員隊伍的管理。漢武帝采用了很多方法加強監察,其中最重要的是創立了新的監察系統。他把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每個區域由中央派出一個監察長官 — —刺史,每年出去巡視,回來後向朝廷報告在這個區域之内各級官吏的政績如何、政聲如何。刺史在監察諸侯王、打擊犯罪、平反冤獄、治理貪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種監察與行政相分離的制度設計,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固定與巡視相結合的立體監察制度。監察權與行政權相互制衡,監察指向明确,監察官地位尊崇,選用慎重,進善退惡,是官員隊伍廉潔的重要保障。
為了提升監察效果,漢武帝确立了一個非常明确的監察範圍,被稱為“六條問事”。六條中有一條是針對地方豪強規定的,其他五條全是針對地方官員及其家屬的違法行為訂立的。漢武帝還規定,刺史到了地方行使監察權必須在六條之内,如果超出六條範圍,幹預地方行政長官正常事務則視為越權,地方長官可以反過來彈劾刺史。這樣的規定也是為了防止監察官的權力太大,影響地方正常政務運行。
漢武帝還設置了一個特别的官職——司隸校尉,專門負責京城的監察工作,從皇後、太子到百官公卿,均可進行監督。為了讓擔任這一職務的官員握有實權,漢武帝賦予其許多特殊權力,比如可以“持節”、可以自稱“使者”,以此提升對京城範圍高官巨賈的監察效力。
此外,創立于漢武帝時期的察舉制,要求地方和中央的高級官員必須定期、定額向朝廷舉薦人才。舉薦人才有各種名目,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孝廉(其本義是“孝子”“廉吏”)。舉薦孝廉可以從社會底層争取大量人才,這是漢武帝時期能夠創造出盛世局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每次漫步茂陵,都如同開啟一場時間之旅。漢朝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和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常憶常新。”興平市紀委副書記張選明說,作為茂陵的所在地,興平市将全市面積最大的濕地公園建成了廉潔文化主題公園,以此進一步挖掘和傳承好我國古代廉潔文化的優良基因,發揮好廉潔文化在實現“三不”一體推進戰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公元前89年,漢武帝頒布“輪台罪己诏”躬身自省,再次讓人看到一位傑出政治家海納百川的氣魄。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的漢武帝魂歸茂陵。
也是從那一刻起,茂陵的生命力就已經超出其本身。那高大如金字塔般的封土冢,訴說着漢武帝不朽的功業和傳奇的一生。
來源:黨風與廉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