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教材編寫對文字的要求?“于是,在四月仲春廣大朦胧的煙雨中,我開始懷一分沉思的心情,跨過那高起來的門檻,走進正廳,走進一頁活生生的曆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部編教材編寫對文字的要求?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于是,在四月仲春廣大朦胧的煙雨中,我開始懷一分沉思的心情,跨過那高起來的門檻,走進正廳,走進一頁活生生的曆史……”
這裡有個常識性錯誤,四月并不屬于仲春。
我國将從立春到立夏的三個月時間稱為春季,習慣上也指農曆正、二、三,三個月。“仲”有在當中的意思,“仲春”即春季三個月當中的二月。《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二月仲春,亦曰仲陽。”依此類推還有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月份都是以農曆計算的,農曆四月當然不是仲春;而即使用公曆算,四月對應的通常是農曆三月,也不是仲春。
“其實我特别喜歡大俠喝酒的那個爽快勁兒,酒過三旬,他會越喝越猛,真可謂把酒當歌,方顯英雄本色。”
這裡的“酒過三旬”應是“酒過三巡”。
旬,為十天,《說文·勺部》:“旬,遍也。十日為旬。”所以一個月分為三旬,即我們常說的上旬、中旬、下旬。還有以十歲為一旬的,如年過六旬、年逾七旬等。不論是“十天”還是“十歲”,“酒過三旬”都難以說通。
巡,本義為巡視、來往查看,也可以當量詞用,表示遍。在酒席上指給全座斟酒的次數,“三巡”即斟酒三次,亦可泛指多次。《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琴娘》:“二人對酌,酒至三巡。”
“倘若能在大海裡沖涼,抑或傍晚洗完海澡躺在沙灘上,吹着暖暖的海風,看着海上升起的明月,傭懶地眯上一會兒,享受夏季賜予的最大的快樂,那才叫一個幸福!”
這一句中的“傭懶”錯了,應改為“慵懶”。
慵,從心庸聲,讀作yōng,義為懶。“慵懶”是個書面語,用來形容懶散、不振作。靳以《到佛子嶺去》:“我由于飯後的慵懶和趕早的疲乏,汽車的聲音漸漸小下去,景物也逐漸模糊,終于什麼都看不見也聽不見了。”
“傭”是個多音字,讀yòng時指傭金,讀yōng時作為“傭”的簡化字表示雇用。“傭懶”語義難明,漢語中沒有這種用法。
“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是明末清初各族人民對清廷用鋼刀強驽推行‘剃發令’的一種頑強抵制”。
暫且不論此說是真是假,單純說引句,其中的“強驽”應是“強弩”。
驽,音nú,指劣馬,走不快的馬,比喻愚鈍無能。如:驽将,才能低劣的将領;驽鈍,平庸低下。“強驽”從字面上講即“強健的劣馬”,自相矛盾。
弩,讀nǔ,指用機械發箭的弓。“強弩”即強勁的弓、硬弓。“鋼刀強弩”即鋒利的戰刀、強勁的弓箭。上述文章說清廷強制推行“剃發令”,使百姓剃發。以“鋼刀強弩”指清廷的武力統治是可以的。
“對面那栉次林比的樓宇披上了雪白的盛裝,潔白得有些耀眼,光秃秃的樹木靜靜地矗立在街道樓宇旁,隻是偶爾抖抖身上的積雪。”
這裡的“栉次林比”應改為“栉比鱗次”。
“栉比鱗次”是個成語,指像梳子的齒和魚的鱗片那樣密密地依次排列,常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冰心《最後的安息》:“萬綠叢中的土屋,栉比鱗次地排列着。”栉,即梳子;鱗,即魚鱗;比、次,皆是并列、排列的意思。也作“鱗次栉比”。
“古代文人雅士總喜歡把草木寓人,賦予一定的人格,畫家喜歡畫梅蘭菊竹,稱之為‘四君子’,松竹柏‘歲寒三友’,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
這裡表述有誤,歲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不是松、竹、柏。
松、竹經寒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都具有堅韌耐寒的品質,它們獨特的氣質和象征精神,為文人所喜愛,故稱歲寒三友。自宋朝開始,“歲寒三友”便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畫中,宋代趙孟堅有《歲寒三友圖》,所畫的便是松竹梅三物。也是經冬不凋,也常與松并稱,如《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桢《贈從弟·其二》“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但柏樹并不是歲寒三友之一。
“新江灣城是位于上海市東北角的一個新堀起的社區。”
這裡的“堀起”錯了,應是“崛起”。
崛,從山屈聲,讀作jué,義為突起、高起。崛起,本義為(山峰等)聳起,如平原上崛起一座山峰;也可以表示興起、奮起,如工人們崛起展開奮鬥。上述引文用“崛起”來表達新江灣城的建設興起。
“堀”讀kū,古同“窟”,指洞穴。漢語中沒有“堀起”的用法。
“那時候沒有民族成分鑒定,所以烏蒙王具體是今天的什麼民族,便變得撲簌迷離。”
這裡的“撲簌迷離”錯了,應是“撲朔迷離”。
“撲朔迷離”是個成語語出《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之一》:“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指雄兔的腳毛蓬松,一說為四足跳躍貌;迷離,指雌兔眼睛眯縫。詩句說的是雖然雄兔和雌兔各有特征可以分辨,但當它們在地上跑起來後就難辨雌雄了。後用“撲朔迷離”來形容事物錯綜複雜,難以看清真相。王蒙《歌神》:“這些傳說盡管撲朔迷離,卻喚起了我的希望。”
漢語中有“撲簌”一詞,義為物體輕落貌,也可作象聲詞形容鳥類拍翅的聲音。
“撲簌”和“迷離”無關,兩者搭配不起來。
“這家姓樊的極其普通,最有出息的是個叫樊若水的落地舉人”。
“落地舉人”應是“落第舉人”。
第,本義為次序,引申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落第,即在科舉考試中未被錄取。按照隋、唐、宋三代的科舉制度,由地方推舉去京都應科舉考試的人,稱為“舉人”。如果沒能考中,那就成了“落第舉人”。
“落地”可指物體落到地上,也可指嬰兒出生等。“落地”和“舉人”搭配莫名其妙。
“亦師亦友,砌磋不已,山高水遠,嘤其鳴矣……”
其中“砌磋”有誤,正确的當是“切磋”。
切,指加工珠寶骨器。磋,指磨制象牙。切磋,即加工器物。清汪懋麟《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懷》詩:“惜陰在分寸,攻石須切磋。”也用來比喻在道德學問方面相互研讨勉勵。《魯迅書信集·緻李桦》:“現在零星的個人,還在刻木刻的是有的,不過很難進步。那原因,一則無人切磋,二則大抵苦于不懂外國文,不能看參考書,隻能暗中摸索。”
砌,指用和好的泥灰把磚石等層層壘起,也指台階。“砌”與“磋”組合顯然說不通,漢語中也無“砌磋”之說。
一起編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