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的原理,就是通過手工或者電針把染料刺進真皮裡面,在刺進真皮裡面的時候,破壞一些真皮細胞,使染料混合在破損細胞的周圍,并且像寫毛筆字的墨一樣洇在紙上,染料會洇在細胞間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态。随着人體免疫系統進行自我修複,那些微小的染料顆粒會被大細胞吞噬,并長久的保存在那些細胞裡。
圖 l 紋身墨汁裡的粒子從表皮移動到淋巴結。紋身墨汁一經注入,粒子要麼通過血液或者淋巴液被動地傳輸,要麼被免疫細胞吞噬,随後被儲存在區域淋巴結。愈合後,粒子存在于真皮層以及引流淋巴結的血窦中。
9 月 12 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上的一項研究報道了,紋身的墨汁元素以微米粒子和納米粒子形式在身體裡移動,并到達淋巴結。該項研究由來自德國和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ESRF)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得到有機/無機顔料以及有毒元素在身體裡傳輸的分析性證據以及紋身用顔料的深入表征。同步輻射光束線在該項進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 lμ-XRF 圖譜識别并定位了皮膚和淋巴結組織區域内的紋身粒子。(a)μ-XRF 圖譜區域的光學顯微鏡照片。紋身用顔料如圖中紅線所标示。(b)臨近區域的 DAPI 染色即為細胞核。(c)μ-XRF Mapping 圖顯示了 P、Ti、Cl 以及/或者 Br 等不同元素。(d)圖 c 中所有區域的μ-XRF 圖譜。(e)皮膚、淋巴結、紅寶石、銳钛礦以及紅寶石/銳钛礦(80/20)混合物的 X 射線吸收近邊結構圖譜。
以前,對于紋身潛在危害的認知源自于對墨汁及其降解物的化學分析。Bernhard Hesse 解釋,“通過可視性證據,我們已經知道紋身用顔料會在淋巴結傳輸。淋巴結被顔料着色,這是身體為了清理紋身入口位置而做出的反應。我們不知道的是它們以納米顆粒的形式進行傳輸,這可能與微米顆粒有不一樣的行為。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不知道納米顆粒是如何反應的。”
研究團隊利用 X 射線熒光光譜測試,在微米和納米尺度上,定位皮膚和淋巴結裡的 TiO2。在皮膚裡,他們發現了微米尺度的顆粒,但是隻有納米尺度的顆粒才會傳輸到淋巴結。科學家還利用傅裡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評價了組織裡紋身顆粒周邊生物分子的變化。
圖 l 第一作者 Ines Schreiver(左),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的科學家;共同作者 Julie Villanova(右),ESRF 的科學家。
科學家給出了與有毒元素和紋身用顔料的遷移和長時間沉積,以及與皮膚炎症有關的生物分子的結構性變化相關的強有力證據。下一步,研究團隊将進一步研究紋身導緻的不良反應,并研究這些反應與紋身用顔料的化學和結構性能之間的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