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彰顯了國家的實力和信心
而一般隻出現在曆史書上的“絲綢之路”(簡稱絲路,這裡說的絲路是狹義的,與草原和海上絲路無關)也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大衆視野之中,
但是對于“絲綢之路”這個“新”名詞,大家足夠了解嗎?
國家地理為何又說中國大部分人都誤解了絲綢之路?
那麼“絲綢之路”的正解又是怎麼樣的呢?
中國西安的絲綢之路岩雕
誤解一:前往“絲國”之路,被誤解成運送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德國理學家李希霍芬的巨著,簡稱《中國》。
世人一直以為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李希霍芬命名的,是他經過一番深入究後提出的充滿創見的命名,但後來發現不是。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引用的資料來于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一本書《地理志》,書中記載了古希臘地理學家馬利奴斯記錄的一條通往“絲國”(即中國)的道路。這條路被稱為“賽裡斯之路”,簡稱“絲路”,字面意思是“通往絲國之路”。
李希霍芬創造了一個新詞“Seidenstrasse”,這個詞合并了德語絲綢(Seiden)和道路(Strasse),字面意思就是“絲綢之路”。
二者意思并不一樣,前者意思為“前往絲國之路”,後者意思為“絲綢貿易之路”。
從李希霍芬開始,絲綢之路這個名稱開始濫觞,這一名稱的廣泛流傳,當歸功于瑞典大探險家斯文· 赫定,因為他的一本暢銷書的書名就叫《絲綢之路》。
駝隊
當然你得承認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有一種浪漫的東方情調,當聽到“ 絲綢" 這個詞時,柔軟、輕盈丶鮮豔、滑潤這些美好體驗就随之被喚起,因此絲綢之路這個名稱能夠廣泛流傳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今天絲綢之路已經不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它已經成了一個指稱性的通名,一個符号,指稱中國與世界溝通的路。
誤解二:絲綢之路運送的主要商品是絲綢,實則不然其實絲綢之路運送的商品有許多,但絲綢很少,尤其是漢代以後。
原因是在漢代,養蠶和制絲技術已經傳到了絲路上的國家,他們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所産絲綢的品質不亞于中國内地,而且還有創新,在花色圖案及品類方面更适應當地市場的需求。
中亞絲綢
唐代,中亞一帶生産的絲綢已經占領了西方和周邊的市場。安史之亂( 公元755 年)以後,吐蕃占了西域及河西走廊地區,從中原到西域的絲路斷絕;
到了宋朝和元朝,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通,但運送的主要商品已經是瓷器等,明清兩代,通過河西走廊的綠洲絲路運送的商品以大黃和茶葉為主,大黃是一種藥用植物,有一段時間在西方社會被當成萬靈之藥,需求巨大,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大黃是絲路上最重要和大宗的外貿商品。
僅舉一例:據俄國檔案資料 一一在1403 年至1404 年6 月間,共有600 頭馱載中國商品的駱駝到達撒
馬爾罕城,其中可能有100 至300 頭馱載大黃。這樣僅在該年6 月就運去了40至120 噸這種珍貴藥材。
當時中國朝廷和民間普遍認為中亞、東歐、俄國及西方社會離不開中國的大黃,如果不賣給他們大黃, 他們的社會就會出現動蕩的局面,因此明清的統治者竟然發展出了一整套的“ 以黃制夷" 的政策,大黃成了朝廷制裁和懲罰西方國家的武器。
除了大黃,當時通過絲路出口的大宗商品是茶葉。除了大黃、茶葉之外,還有許多商品是絲路上交易的對象,如小米、高粱、肉桂、姜黃丶生姜、麝香、樟腦等,還有鐵鍋等。
其實對絲路較好的理解,是将做一條文化、宗教、技術的傳播之路,絲路這方面的意義要遠遠高于商品交易的意義。
誤解三:駝隊馱着絲綢絲綢從長安一直走到了羅馬有人以為絲路是一條從中國西安一直通到歐洲羅馬的道路,甚至有人認為有浩浩蕩蕩的駝隊馱着絲綢一直走到羅馬。就顼在掌握的資料而言,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表現絲路的地圖在媒體和博物館中經常見到: 一條代表道路的線條從中國的古城西安一直向西延伸意大利的羅馬。這樣的地圖其實是誤導,誤導人們把絲路理解為像一條旅行路線一樣,有起點,有終點, 有把二者連起來的一條路線。
但是絲綢之路真有起點和終點嗎?
按照現今的絲綢之路路線圖,絲路長達萬裡之遙,什麼樣的駝隊能從起點走到終點? 這是不可能的, 絲路的貿易大都是短途貿易或者中轉貿易。
用一個比喻,它像城裡運行的城鐵,無數人上上下下,但很少有人是從起點到終點,甚至可以理解為一個首尾相接的長條形的網絡,每個局部都有起點和終點,但整個網絡沒有什麼起點和終點。
說絲路從來沒有商人從起點到達終點,有一點可以證明,就是直到13 世紀末西方人都不知道中國是啥模樣,直到《馬可· 波羅遊記》的出版。哥倫布就是懷揣着《馬可. 波羅遊記》揚帆出海的,他的目标就是要到中國,如果陸上有一條路: 起點是羅馬,終點是中國,而且能走通,他還用得着把生命交給莫測的大海嗎? 那已經是1492 年了。
誤解四:絲綢之路上販運的是産自中國的絲綢絲綢是中國了不起的發明。中國一直是生産絲綢的大國,因此一說起絲路來,有些人就以為絲路上交易的絲綢都來自中國,事實上這是誤解。
漢代以後,絲路上交易的絲綢,就不僅僅是來自中國内地的絲綢向西輸送了,産自中亞、西亞、波斯、印度等地的絲綢也參與其中,絲路上的絲綢流動呈現出多向性、網絡狀,既有出,也有進。絲路已經是多民族、多國家的絲路。
中亞絲綢
東漢以後,絲綢的生産技術就已經傳播到了中亞、西亞地區,波斯也很快掌握了這種技術。
東華大學趙豐教授對敦煌出土的自北魏至元代的絲織品進行了研究,結論是:敦煌市場上所見的絲綢不僅有來自東方的中國絲綢,同時也有來自西方的中亞系統織錦。趙豐教授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絲綢實物中,找到9 種屬于中亞系統的織錦。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絲綢中,不僅有來自中亞的,還有占領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的吐蕃人生産的番錦。
誤解五:絲綢之路“斷多通少”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絲路通的時候少,斷的時候多,即“ 斷多通少" 。其實這是一種以漢民族為中心的觀點,來自中國内地的王朝不控制河西走廊了,便說絲綢之路斷了。
在有些人看來,公元8 年,王莽篡漢,西域淪為匈奴控制,絲路斷;東漢西域重歸,絲路通。漢末, 中原紛争,直到魏晉南北朝,西域再一次遠離中央王朝的控制,絲路又斷了。
河西走廊中部全景
其實不是這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是遠離戰亂之中原的樂土,而且西域人與中亞、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斷,這從嘉峪關丶酒泉的墓葬中壁畫和畫像磚中的内容就可證明的。
又譬如中唐以後吐蕃控制了西走廊,絲綢之路同樣并沒有斷,還是通的,但這個通,是少數民族在通, 比如吐蕃與波斯之通。青海都蘭出土的吐蕃時期的文物,有大量來自波斯的波斯錦,也有來自中亞的粟特錦。吐蕃向波斯輸送麝香一類産品的“ 麝香之路" 也不曾中斷。
同理,在宋代西夏政權控制河西走廊時,也不能認為絲路中斷了。
最後,理解絲路,最好将以中國為主的視角轉換為以世界為中心的視角,也要将以漢民族為主的視角轉換為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視角。這樣絲路就會向你披露出許多你未曾了解的秘密!
大家絲綢之路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