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拒絕别人,讓小李傷透了腦筋,常常覺得自己很窩囊。
朋友找小李借錢,小李本不想借,礙于情面借了,可是朋友一直不還錢,朋友圈裡卻經常自己天南海北旅遊,小李問朋友啥時候還錢,對方說你那麼有錢,緩幾天沒關系吧。小李氣得想罵人,我有錢倒成了你不還錢的理由了,當初真的就該拒絕借錢給你。
小李公司有個40多歲女同事,幾乎每天蹭小李的車上下班,她家是和小李順路,但有時候小李下班有事不回家,還得和同事解釋今天不帶她的原因,這讓小李很不爽,好像車是别人的,自己是個司機似的。
更何況這同事在車上總是聊家事,管孩子太累,家裡矛盾啥的都說,小李真是一點興趣都沒有,開着音樂,同事還說關了吧,太吵。很多次小李都想說不帶她了,又不知道怎麼開口。
小李常常心裡想說“不”,嘴上卻答“好”,勉強做了之後,結果卻不那麼讓人歡喜,要麼對方不滿意,要麼自己不情願。
感覺别扭地答應,不如直接爽快地拒絕。别礙于情面,那些讓你不願意接受的請求,大多數是不合理的。
畢淑敏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如果我們自己不維護自己的權利,别人就有可能侵害它,而連自己的權利都不維護的人,很難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拒絕的時候,不要找借口,語氣堅定直接說。關于如何拒絕别人,楊天真在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2》中說:“拒絕一定要堅定,因為你态度不堅定,會讓對方認為這事是有可能性的,他會不斷地想辦法說服你,所以态度是一定要堅定,要堅決告訴對方,這件事一定不可以。”
我們之所以拒絕地不夠徹底,态度不夠堅定,是因為害怕沖突,害怕關系破裂,總想用一種更為中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希望對方能夠看出你的猶豫,主動放棄請求。
但猶豫,态度不堅決,隻會讓自己陷入更被動的位置,正如楊天真所說,我們自己态度不堅定,對方會認為他的要求合理,且事情有可能性,他并不會退縮,而是會進一步推進請求。
想想那些猶豫的拒絕、想盡了借口的拒絕,比如“今天沒空,下次吧”、“最近手頭緊,下個月吧”,對方是不是并沒有放棄,而是下次、下個月再提出請求,結果這些借口不僅沒有挽救關系,反而讓對方覺得我們不真誠。
所以,面對不想接受的請求,直接拒絕就好了,看着對方的眼睛,态度堅決地說“不”,他會更清楚與人相處的邊界在哪裡,不會一次又一次地為難你。
我們可以把拒絕看作是一次小型的談判。
在談判中,我們多說對方的利益,他更容易接受。
劉梅的公司每年都組織幾次團建活動,而且每次團建都在周末舉行,大家好不容易盼個休息的日子,還去參加集體活動,周末過得比上班還累,很多員工都不想參加,紛紛請假,作為人事主管,劉梅隻好去和領導談這件事。
她很想說自己太難了,上面隻負責安排事情,卻不管合理性,自己費心費力組織活動,沒多少人參加,還要被領導怪罪。
但她這樣去和領導談團建的事情,顯然隻會被批評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更不要說讓領導改變主意了。
要拒絕領導的安排,必須從公司的利益出發。
劉梅告訴領導,員工們最近經常加班,周末再搞團建,不能休息的話,員工們太累,精神狀态不好,下周工作效率會下降,不如把團建的事緩一緩,或者改個休閑的方式。
她沒有說自己的難處,而是從公司的角度出發,領導當然更容易接受這樣的建議。
三、拒絕别人,不是你的錯。很多人在拒絕别人的時候,心裡充滿了愧疚,好像是自己做錯了事情似的,一口一個“不好意思”、“對不起啊”、“沒能幫上你”。
幫助别人,本是一個量力而行,并且自己要心甘情願的事情,并不是别人有請求,我們就必須得幫助,拒絕,不應該愧疚。
當别人有請求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被寄托了希望,如果拒絕,别人會失望,所以告訴自己“能幫就幫吧”,但次數多了,我們覺得很累。
擔心别人失望,拒絕就會愧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自我價值感不夠,過于在乎别人的評價。
而真正的朋友應該是由衷地互相欣賞和尊重,不是一方退讓,不懂拒絕,讓對方“滿意”,就能維護關系的。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寫道:“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别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
委屈了自己,并不會換來對方的理解,不如直接說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因為拒絕就能破裂的關系,并不是你應該維系的關系。
要克服“害怕讓别人失望”的心理,就要自己先肯定自身的價值,忠于自己的内心,别瞻前顧後,該拒絕時候就拒絕,你沒有做錯什麼,不必為此愧疚。
拒絕是一門生活的藝術,量力而行,聰明地幫助别人,别為難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