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荥陽發現了《重修盧醫廟記》石碑一塊,署名作者是“知河陰縣事文林郎古桐鄉平川吳承恩”,落款日期是“嘉靖二十八年夏四月”。明代的荥陽是河陰縣,是鄭州下管的四個縣之一,都隸屬于開封府。
這個碑文一出,當時引起了學術界不小的興趣,有的專家專門寫文章考證此吳承恩就是寫西遊記的吳承恩,理由是“六個一緻”:姓名一緻,活動年代一緻,為官年代一緻,官階大小基本一緻,愛好一緻,同情人民的思想一緻。
為啥說官階基本一緻呢?要說公認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今江蘇淮安人。《淮安府志》裡記載的吳承恩隻做到縣丞,也就是副縣長。所以,這個在河陰做縣長、後來還調任外地副市長的吳承恩,顯然不是寫《西遊記》的吳承恩了。另外,碑文裡也提了,人家是“古桐鄉”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桐城人,“平川”是他的号。隻是當時有些專家沒有考證出這些關鍵信息罷了。
河陰縣長吳承恩署名裡寫的“古桐鄉”其實是有典故的。漢代有一循吏叫朱邑,快死的時候囑咐兒子:“我故桐鄉吏,其民愛我,必葬桐鄉。”而這吳承恩也是頗有政績,當時還被河南巡撫考評為循良第一。循吏的意思,也就是後來說的“清官”、“青天大老爺”了。
吳承恩在河陰革除苛捐雜稅,平反冤假錯案,而且兩袖清風絕不收禮。方志裡記載了一個很生動的故事說,黃河南徙,民患之,承恩禱于河伯,河忽北去四十裡。然後吳承恩下令在黃河故道上築堤種柳,耕田放牧,成為沃土。後來河陰遭遇饑荒,百姓們剝柳樹皮吃,稱“此吳公活我柳也。”
吳承恩升官要走的時候,當地的官員百姓号泣遮道,有父老鄉親要送錢給他,說“赤子實賴生養,而父母空囊行,請受此赆”。吳承恩依然用漢代的另一個清官的故事謝絕了民衆的好意,說“劉寵受民一錢,吾不逮”。劉寵是東漢宗室、大臣,古代“二十四廉”之一,也是升官臨行時,有好幾位老人要來送錢,劉寵隻好從每人那裡各收了一枚錢,因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這次升官,康熙年間《桐城縣志》稱是去當潞南别駕。而在康熙、乾隆年間的《新野縣志》也曾記載了一個吳承恩,在嘉靖三十五年當新野縣令,而且跟荥陽的一樣也是桐城貢生出身,這兩個吳承恩應該才是同一個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