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0:35:58

在安徽與河南的交界之處,有一個“出格”的縣級市,它花了兩年時間,将全國科技系統管理先進集體、國家知識産權戰略實施工作先進集體等近20項科技創新領域國家級榮譽收入囊中。如今,更是提出舉全市之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而目前縣級市成功申報的案例屈指可數。

這個勢要把科技創新打造成城市最響亮名牌的,便是昔日具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省阜陽界首市。

2017年,安徽阜陽界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下稱:界首高新區)在安徽省開發區綜合考核中位列第六,皖北第一;工業增加值上升至全省第九,20年後重返全省十強。這一切得益于界首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1

界首高新區

用界首市委副書記、市長何逢陽的話來說,原來的界首“缺乏科技創新資源,缺乏重大産業基礎,缺乏科技人才優勢,也缺乏科技金融支撐”。在這四種主要創新要素都缺乏的情況下,這個皖北小城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打造雙創高地、産業新城

從上個世紀開始,“南有甯國、北有界首”的說法在皖一時流傳。然而,90年代末當地一些大型企業關張停産,讓界首市的工業經濟一夜崩塌。存量盤不活、增量引不進、工業結構性矛盾固化等,危機使界首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2004年界首經濟跌至谷底,财政收入隻有1.23億元,工業稅收不到2000萬元,以至于當時有到當地采訪的記者痛心感慨:界首,你還能重現生機嗎?­

從2005年開始,界首開始扭轉經濟下滑局面,進行一系列調整。經過十年的觸底反彈,界首的工業經濟重新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卻又在2015年面臨了新的抉擇:要不要抓科技創新?

對于經濟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界首來說,科技創新是需要冒風險的事情。當時在一些領導幹部眼裡,“科技獎勵是浪費錢”、“科技創新投入大收益小”。但是在當時界首市委、市政府決策者看來,科技創新是界首實現彎道超越的最現實選擇。

“我們從破除不同的聲音和誤解開始,把科技創新放在更高、更全局的高度去思考,明确了兩點共識:科技創新的獎勵資金不受預算約束,上不封頂;對企業的科技創新獎勵不與企業的貢獻挂鈎。”何逢陽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2

界首東城産業園

破除了誤解和憂慮後,界首市确定了走科技創新的路子,并逐漸形成了“創新無處不在,創新人人可為”的局面。2017年,界首市R&D投入占GDP比重的2.3%,高于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

産業發展質量水平是一個城市真正的核心競争力。針對本地的産業基礎和發展方向,界首提出了打造“雙創高地、産業新城”的産業發展理念。

産業新城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新思路。何逢陽解釋說,界首打造産業新城,一是新在産業形象,二是新在産業體系,三是新在産城融合。

按照這個思路,界首市逐漸形成了由高新區統一管理,田營、光武、東城、西城四個産業園一體運行的“一區四園”的空間發展格局,及以循環經濟為引領,以健康休閑、機械裝備産業為支撐,各具特色、集群發展的産業發展格局。

2018年,界首市迎來了“兩新”産業的爆發。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界首市“兩新”産業完成産值130.7億元,占全市工業産值總量的74.7%,較上年底提升11.5個百分點。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完成産值67.1億元,同比增長18.2%;高新技術産業完成産值63.6億元,同比增長57%。這意味着,界首市逐步完成了從中端走向中高端的産業轉型。

搭建科創平台引導企業創新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記者在走訪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在界首,傳統産業依靠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煥發新生,而科技創新也不再是企業内部單打獨鬥的事情,一個服務型政府在其中的引導作用越來越明顯。

在安徽三寶線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大樓門口,一條“歡迎俞院士回家!”的橫幅十分引人注目。三寶線業董事長張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傳統紡織行業曆經寒冬、自身岌岌可危的時候,通過政府的牽橋搭線,企業與東華大學共建産業技術研究院,先後成立院士工作站、睡眠健康研究所等5個研發平台,順利完成技術改造升級。如今,三寶線業的新産品銷售率占企業總銷售的8成以上,市場份額和營業收入都有了較大提升。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3

安徽強旺集團

安徽強旺集團也從産學研合作中享受到了科技創新的成效。強旺集團董事長張強提到,企業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依靠與北京工商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合作。去年強旺集團成立了皖北第一家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再加上一個省級博士後工作站,目前有50多名站内外博士參與新産品研發。随着總投資15億元、占地210畝的營養與健康産業園落成、與中國鹽業總公司的牽手,這家主打複合調味品的出口型企業試圖在不久的将來,以功能性高端食品打開國内市場。

而在東城産業園,由安徽省華信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占地200畝的大健康産業園正在開工建設。華信藥業董事長朱慧秋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企業從事硒産品研發生産20餘年,目前試圖通過科技創新向大健康産業轉型。據了解,華信藥業與深圳大學牽手成立的院士工作站計劃于7月底挂牌。工作站成立後,企業可以“延智”,向院士、專家科研團隊“借腦”,整合企業、院士及科研團隊各方資源,加強硒及其他領域技術合作、項目研發以及科研成果的授權使用。“院士工作站将有力地推動華信藥業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階,進一步提升企業服務社會的整體能力和綜合水平。”

截至目前,界首高新區已有60家企業分别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南大學等50餘所院校開展産學研合作,累計簽訂産學研協議300餘項。

事實上,幫助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搭建科研平台、企業自主創新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引進平台等四大平台以聚集創新要素,已經成為界首市政府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4

院士活動現場

去年以來,界首市先後舉辦了3次院士活動,并簽約了8名院士為界首市科技發展顧問,建立了5個院士工作站和5個博士後工作站。數據顯示,1-5月界首申報發明專利401件,獲得發明授權56件,企業創新能力加速提升,“院士經濟”開始逐漸發揮作用。

在企業轉型過程中,融資難向來是中小企業的心病。位于界首市西城工業園區的安徽楓慧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楓慧金屬)是一家以鋁制品生産研發為主的本地企業,在實體經濟艱難度日、中小民營企業難以得到銀行貸款的情況下,通過政府擔保以企業的機械設備和發明專利貸款到3800萬。“沒有這筆貸款我的企業可能就垮掉了。因為企業一直在投資,研發之後沒有錢怎麼運轉?你不能搞也罷,問題是要生産的訂單沒法接,流動資金也沒有。”楓慧金屬董事長張楓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得到了資金後,企業年增加兩個億的營業額,今年則以擴大産能為重點,力争三年内達到百億産值。

天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改過程中也曾碰到了資金短缺的問題。該企業對锂電池隔膜進行研發生産,技術要求很高,需要足夠的資金進行研發和擴産擴能。天鴻新材料董事長胡偉認為,政府的服務還體現在積極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相關項目資金。他表示,2016年國家一項扶持實體經濟的産業基金出來後,政府人員多次帶本地企業家上京争取,最終強旺集團争取到1.5億元,天鴻新材料争取到6000萬元,這是當時全阜陽地區乃至全省縣級市裡争取資金最多的。“這就是政府的工作力度,他不去給你跑,不給你報這些項目,企業對有的政策都不知道,機會可能一兩禮拜信息出來以後你不知道就沒了。”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5

安徽三寶線業有限責任公司

據界首市政府相關人員介紹,近年來界首創新多種金融服務,包括成立工業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等融資服務平台,幫助企業緩解部分融資壓力。一季度,累計辦理擔保業務83筆,擔保貸款5.3億元;為企業減免擔保費266.4萬元;專利質押擔保貸款業務3筆,擔保金額1400萬元;為12家企業提供“續貸過橋”資金,累計使用金額9700萬元;發放循環經濟退稅貸30筆,金額4980萬元,惠及再生資源企業49家。

該政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園區現入駐規上企業208家,吸納就業6.3萬人。高新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一般每周2到3次上門探訪企業需求,還舉辦企業家沙龍,收集問題以為企業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我們不允許讓企業去找政府,必須是政府部門去找企業,必須形成這樣的氛圍,讓政府圍着企業轉,而不能讓企業圍着政府轉。”何逢陽說。據介紹,界首政府人員始終秉持着“系統思維、問題導向、一線工作法”的工作意識,堅持以企業為中心開展企業服務,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在更高的平台上起舞

除了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城市環境是界首市實施工業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的另一架馬車。以“品質慢城、樂居界首”為城鄉建設理念,通過打造“有煙火氣的城市”,讓市民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也讓人才願意留下來。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6

界首高新區

南都電源安徽運營管理中心副主任沈岑寬從杭州來到界首已近三年,看着往日的臭水溝蛻變成美麗的公園,身邊的同事有了博士、甚至是院士,他對界首這幾年的發展速度覺得“難以想象”。他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起2015年初到界首時那“破破爛爛”的場景:從高速公路下來好多路不通,路面坑坑窪窪的,園區幾乎看不到樹,光秃秃的。“那個時候心想‘我怎麼到了這麼一個地方’,現在,我想成為‘界首人’了。”

從一個留不住大學畢業生的城市,到院士、博士紛紛前來的城市,界首如何打造充滿吸引力的環境?何逢陽表示:“界首要在品質上做文章。”

2015年,界首市與嶺南園林簽訂42.8億元園林綠化建設項目,如今,萬畝森林公園、曹田溝景觀、颍南植物園等一個個生态公園在這個中原小城相繼誕生,“水生态、綠文章、慢生活”的城市規劃理念逐漸成為生活中看得見的風景。去年,界首市正式獲批全國第二批37個城市設計試點城市,成為唯一納入試點的縣級城市,在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高城市的人居環境質量方面更進一步。從全市域森林園林建設,到全市域水系綜合治理與全市域綠道慢行系統建設,城鄉一體、産城融合、城水相依的生态網絡慢慢地從想象走向現實。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7

界首高新區

回顧界首之變,何逢陽總結道:“從最近幾年的實踐來看,界首城市建設的變化體現在:一是從麻袋上繡花走向建設錦繡家園;二是從偏安一隅走向更好舞台;三是從對标皖北走向全國名片。”

國家級高新區正是界首市當前奮力争取的全國名片。按照官方的說法,國家級高新區的創建,界首是皖西北、豫東南十個地級市、八十多個縣級市區中唯一一個申報的,也是全國貧困縣中唯一一個申報的。

據了解,界首高新區前身為安徽界首工業園區,2016年7月由界首經濟開發區更名設立,現有高新企業54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省級創新型試點32家,企業完成規上工業産值592億元,同比增長35.4%,其中高新技術産值230億元,同比增長86.5%,增速全省第一。計劃到2020年,高新區入駐規上企業500家以上,實現工業産值11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0家,高新技術産業産值比重超過60%。

談及創建國家高新區的初衷,何逢陽表示:“就是回應大家認為界首産業是低端産業的問題。三年前,大家都說田營園區就是煉鉛的,光武園區就是收廢塑料的,西城園區就是煉鋁的,東城園區就是做牛肉幹、巧克力的。”

為了破除外界對界首工業的刻闆成見,高新區的産業開始圍繞産業鍊、生态鍊和創新鍊的要求進行強鍊、延鍊、補鍊。現如今,界首市的四大工業園展現出了新的面貌。以田營工業園為例,其形成再生鉛、新能源電池和鉛化工三大優勢細分産業,實現了資源高端化利用和産業集聚化發展,逐步打造出一個完整的循環經濟産業體系,2017年1月被國家科技部認為國家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高新産業化基地。

一個城市隻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一個皖北縣級市)8

科技部高新司一行在界首視察

2017年11月,科技部高新司相關負責人在界首視察時表示,界首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對皖北、安徽、中原地區來說意義重大,下一步創建中要繼續在引進高層次人才、開放合作上下功夫,着眼開放發展,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等不靠,抓緊完善以升促建相關工作。

從工業園區到經開區、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不單單是牌子的變化,更是發展理念的變化。談及對城市未來的設想,這位年輕的主政者毫不猶豫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界首即高新區,這就是我們的理念。”他進一步說明,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要舉全市之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二是要用國家高新區的理念指導全市的創新驅動發展。三是通過融城入園打造門戶城市。

“在未來,高新區跟界首是一體的。”他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